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探析

2020-11-25 07:45吴轩
世纪桥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时代

吴轩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初见端倪的时代脉搏,立足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把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上升到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高度来思考,系统地回答了关于科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与时代性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价值指引与规律遵循相统一等理论特质。系统地概括与全面分析这些鲜明理论特质,对于助推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特质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8-00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总结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洞悉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科学研析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清晰审度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新需要,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具体实践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科技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科技观,并且显现出独特的理论特质。系统梳理与深入探析这些理论特质,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坚持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坚持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言而喻,任何理论学说或者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劳永逸,其“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进而在一定的时空场域中逐渐孕育成熟、逐步趋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与发展亦是如此,它以我国科技发展实际为根本基点,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根本目标,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推进路径、关键要素、目标追求,深化认识了科技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产业变革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传承、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科技观,从而实现了理论建构中源与流的逻辑自洽、迈与进的逻辑延展。

首先,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成的逻辑前提。“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创新源于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石。从理论本源上讲,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基本方面存在的本质性、原则性、内在性、稳定性的共同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理论营养。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它们都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革命力量的基本观点,都强调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都认为科学技术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发展水平、增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促进人类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必由之路、根本遵循,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創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明确强调创新的动力作用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新发展。历史继承是前提,创新发展是关键。对于实现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而言,创新性的科技思想更显重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与我国加快转换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与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紧扣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时代脉搏与中国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站在国际层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战略思维对推动我国由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进行谋篇布局、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对推进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指路明灯与行动纲领。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明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近期目标、远景目标、功能定位、动力源泉、历史规律、战略选择、制度保障、价值导向等方面内容,进而从理论指导视域科学回答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时代性课题;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三个面向”与“三个分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共进,等等,进而从方法指引视域科学回答了当前乃至今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向何处去的推进路径、实践理路。由此可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生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结构合理、系统完备、逻辑严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需要。

最后,实现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坚持历史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成的根本遵循。历史性继承彰显了这些重要论述的延续性、连续性,创造性发展彰显了这些重要论述的开放性、实践性,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不可将二者截然分离。正是由于坚持历史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高度融合,促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品格,从而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伟大思想指引与强大科技支撑。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3]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加快发展科技创新事业的奋斗目标,明确的目标导向是开创科技事业发展新高度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坚持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科技强国、如何建设科技强国等时代之问,同时将“建成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目标,继续朝着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融合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的一条主线,亦是全面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

首先,坚持以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4]246唯有科学把脉、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科技领域存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问题,才能把握世界科技变化新趋势、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新机遇、找准症结对症开准药方,进而有的放矢地破除科技事业发展中的绊脚石、硬骨头、拦路虎。鉴于科研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换不顺的痼疾、科技创新中的“孤岛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要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60;鉴于我国科技创新“软件”环境改善相对滞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科技体制改革与法律法规完善协同推进的高度,强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修改完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鉴于我国在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等领域世界顶级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这一矛盾,要在用活用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进更多海外创新人才等方面共同发力;鉴于我国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科技创新根基还不牢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非对称”赶超策略、“弯道超车”战略,强调要深化基础研究,更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5]42,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顽强拼搏的非凡毅力集中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掌握世界科技竞争先机、竭力抢占前瞻性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加紧补齐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短板。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既是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倒逼而生成,又是在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中得以持续深化与发展。

其次,坚持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为指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话语启示我们,理论建构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聚焦于解释世界,尤为重要的是在于变革实践。因此,要让理论从书斋中走出来,进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多样的生动实践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一伟大目标进行战略性部署与前瞻性规划。一方面,立足于宏观视域,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远大目标就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提出了“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7]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同时还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创新方针和“三个深入”的创新战略,从而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4]22表明了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立足于微观视域,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直接指向多层次、宽领域的具体目标。在经济建设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擎的经济体系创新模式与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产业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5]19;在社会建设层面,他指出要切实加大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力度,通过科技创新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物质福利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文化建设层面,他提出要不断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传播科学思想,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和释放蕴藏在广大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在生态建设层面,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把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服务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轨道中,实现“绿色发展科技化”,从而为广大人民生产生活创造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等等。坚持以目标为根本导向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强意志,反映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最后,在落实中实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是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以科技创新助推“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遵循、关键所在,二者须臾不可分离。马克思曾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8]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在做实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既要勇于直面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又要增强创新自信、敢闯敢试,以真抓实干精神与超常规举措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为把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三、坚持价值指引与规律遵循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开阔明确的全局意识、宏大深邃的战略视野、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深入阐释了科技创新的价值追求与规律性。不仅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厘清了科技创新“为了谁、依靠谁、属于谁”的现实问题,而且强调要深化认识、始终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把握科技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价值指引与规律遵循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贯穿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根本体现,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科技工作的价值原点与终极归宿。历史与现实表明,科学技术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能服务社会、造福于民、推动发展,也会导致灾难、引起祸患。科技是福抑或是祸,这主要取决于科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态度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深谙科学技术“双刃剑”性质,他要求广大科技创新人员在推进科技工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竭力摒除科技运用可能引致的负面效应,让科技进步更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5]97无论是爱迪生发明电灯以解决人类照明问题抑或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解决人类出行问题,无论是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抑或是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都无可辩驳地诠释了科技创新为人类谋幸福的价值追求。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让科技创新造福人民,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需要从下列几个层面共同发力:一是要紧扣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热点痛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对民生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及时补齐民生领域的科技短板弱项,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分享经济等来改善民生,加大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科技供给力度;二是使人们在持续的科技事业发展中更多更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生活技能和专业知识,在持续的科技创新中不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改造社会,让科学技术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支撑;三是要重视以物质激励来调动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采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法律法规、破除科技创新的各种藩篱等切实举措为推动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从而使科技人员获取更多物质利益回报,实现“名利双收”;四是紧紧围绕适应乡村振兴发展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动科技人才下沉、科技人员下乡,让科技特派员为助推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插上科技翅膀、增添强大动能。总之,有效破解民生科技领域难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亦是人民所思、所盼、所愿。

其次,遵循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富有规律性的客观过程。所谓科技创新规律就是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其决定着科技发展的未来走势。只有遵循新时代科技创新规律,我国科技事业才能在正向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才能保持有序性、长期性、稳定性,才能凸显时代性、人民性、现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阐明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内在规律。从科技创新历史规律看,他认为我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与世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饱受列强欺凌的原因之一亦是如此。所以,中国要强大、要繁荣、要复兴,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5]78,“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5]25。从创新资源配置规律来看,他认为解决好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好。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5]57。此外,当市场失灵时,政府要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做好“三个分工”,但是“不要大包大揽,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就不要管”[5]94。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看,他认为加快打造一支一流人才队伍是推动自主创新、永葆国家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5]118。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管理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发展人才上下足功夫,为人才发挥智慧、施展才干、干事创业、实现理想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以全局思维、宏阔视野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科技观以新的时代意涵,为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最后,实现价值指引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实现价值追求与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根本理论特质,也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与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结。具体而言,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的基本前提;而以人民為中心价值追求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的最终落脚点。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与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之间相互贯通。具体而言,唯有自觉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方能彻底实现;同理,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方能深化认识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价值追求与规律遵循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有力推动着双方相互建构与相互塑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7]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新时代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