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维度

2020-11-25 07:45刘梦琪
世纪桥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刘梦琪

摘 要: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短板弱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民生,适时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增进民生福祉相融合,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了具有時代性和指导性的生态文明思想。从民生维度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深度思考,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蕴含的民生情怀,指明价值所在和实现路径,旨在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生维度;民生福祉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8-01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融合了自身地方工作的实践经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指导性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论断开辟了民生建设新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真心为民的民本担当。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1]。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仅仅被单纯地当作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很少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应该把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2]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大自然是人们得以存在的根源和载体。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和发展民生的基础,抛开生态环境,就无法谈发展,无法谈未来。环境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恶化,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民生建设就会陷入困境,继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民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自然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因此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影响着民生建设的优与劣。

其次,改善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有着绿水青山、充满鸟语花香的好日子。造福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而建设,是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关键。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落脚于人民,改善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空气更清新,推动我国大踏步走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做出的所有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说改善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单纯地只看重GDP等硬性指标,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软性约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使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的民生短板。为解决这些民生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深入分析其中思想内涵,可以从中体会到深深的为民情怀。

(一)环境就是民生,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4]并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7。民生需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以往人民群众关注温饱与生存等传统民生问题较多,当前更多的是关注生态与环保这样新型的民生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变为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环境就是民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直接指明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对民生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只是生态财富、经济财富,更是民生财富,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该论断也是对忽视生态建设的种种“杂音”的强有力回应,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民生的信心和决心。

(二)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1这一论断从生产力角度阐明了生态环境对于民生的意义,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这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感到不满意、不快乐、不幸福的突出问题。过去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关注生存和温饱,当前更多关注的是生态和环保。绿水青山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再多金钱都无法带来的幸福,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才能从根源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享受到的,并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普惠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一般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城市公共交通等,我们可以选择享受或者是不享受,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却是人人所必需的,是全体人民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山水林田湖草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规避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这都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公平性。而这里的“最普惠”所强调的是优美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福祉会惠及到我们每一个人,不会因人而异,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需要从保障良好生态环境这种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带来最具普惠性的民生福祉。

(四)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7]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后果非常嚴重。

可见,突出环境问题既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习近平总书记把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开展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并将其看作是一场我们要打且必须打赢的硬仗。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为两大抓手,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积极回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解决时代新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问题放在心头,其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从一切为了人民出发去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建设,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新形势下的民生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遵循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为人民服务充分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竭尽全力解决不利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足迹,这些足迹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人民立场,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

(二)开拓了民生建设新领域,提供了治国理政新思路

过去对物质的需求一直都是首要的民生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就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是说在民生建设领域,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主导的传统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以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民生建设的努力新方面,这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拓展了民生建设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完善政治、推动文化繁荣和保障民生一直以来都是治国理政的重点,但不应局限于此,新时代治国理政更需要在生态文明上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治国理政的成绩。

(三)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50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片面的现代化,而是包括生态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即以人民为出发点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破解人与自然日趋异化难题,将生态和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优先进行环境治理,只要生态和谐了,就会带来民生和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同时满足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双重要求,所以通过考量时代大环境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现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实现路径。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底色,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从根上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进行“绿化”处理。首先,要“绿化”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绿色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其次,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形成绿色低碳、友好节约的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关键的是要转化思维方式,强化环境意识,增强民众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宣传和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只有共建生态文明,才能共享生态之美。

(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民生安全

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民生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首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提出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着力推进水、大气、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的防治,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优先解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的雾霾、水污染等问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顶层设计之下关键在落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担起保护生态安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时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放在心上,广大民众也要自觉参与环境治理之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障民生安全出力。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制度的保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他还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5]102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筑牢法治这一条根本防线,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切实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环境权益,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3] 习近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N].法制日报,2013-09-02(03).

[4] 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0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7]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8(0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