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管理当作亲子交流

2020-11-27 06:40王莉
家长 2020年31期
关键词:亲子交流情感

□王莉

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应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管理。交流包括知识的指导、爱的传递、情感的流动、身体的触摸……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经常会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父母带孩子时与孩子之间互动的情况,比如在餐厅、游乐场、火车上、飞机上,等等。观察后发现,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一些家长与他们的孩子之间几乎是处于“没有交流”的状态。你或许会感到惊讶和怀疑:“父母和孩子之间怎么可能没有交流呢?”但是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家长与孩子之间真的是几乎毫无交流——除了需要管理的时候,而且这些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往往简单粗暴,非打即骂,语言中充满了命令、恐吓、威胁。父母和孩子之间怎么能除了管理就没有交流呢?怎么能没有知识上或情感上的交流及身体上的接触呢?没有交流,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又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和安全感呢?亲子交流必不可少,作为家长,切莫把管理当作亲子交流。

刚性管理岂能取代柔性交流

有一次,我和丈夫带孩子在餐厅吃饭,隔壁一桌是一对母子。整个用餐过程我就看到他们俩一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仿佛是陌生人。当然,这位妈妈时不时会管理一下孩子:“快吃快吃,吃完饭再玩手机。”不过她说这话时头都没抬一下,眼睛依然在看自己的手机。孩子“哦”了一声,依旧我行我素地边吃饭边看手机。直到这位妈妈吃完饭发现孩子还没吃完,突然就发火了,大声呵斥孩子:“叫你吃完再看就是不听,马上给我放下手机!”连旁边用餐的人都被惊动了。孩子赶紧放下手机,匆匆吃完饭,母子俩互不说话地离开了餐厅。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没看到这对母子之间有其他的交流。

而就坐在隔壁的我们这桌,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只要和孩子们吃饭,我和丈夫一定不让手机出现在餐桌上,和孩子共同进餐是非常好的亲子互动时光。我们和孩子以不影响他人的低音量,一边等菜一边聊天。从点菜开始,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点什么菜比较好,这顿饭怎么搭配比较科学;等待上菜的时间,我们问孩子今天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兄弟俩有时候说到兴奋处,嗓门有点高,我赶紧把手指放在嘴边“嘘”一声,示意他们要注意了。他们意识到了我的提醒,会降低音量说话。听到精彩处,我还会情不自禁地拍拍他们的肩膀。等到开始吃饭了,我们就不说话了,低头专心吃饭,期间我们会给孩子夹菜,老大也会给我和弟弟夹菜,弟弟会给我们递餐巾纸……

这才像一家人一起吃饭,这样的共同进餐时光才有亲子互动,才有情感的交流,才有爱的流动,才有家庭的氛围。即使过程中要穿插管理,比如提示孩子放低音量,也要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尽量当众不责而是以比较巧妙的方式提醒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应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管理。

硬邦邦、冷冰冰的刚性管理岂能取代柔性交流?

知识交流胜过培训班

暑假我带两个孩子坐高铁从上海回北京找他们小时候在北京一起长大的伙伴玩。老大带了一本书在看,是《任正非传》,他最近对华为手机、华为智慧屏感兴趣,所以在研究任正非的经历。他一边看书一边和我说在书中看到的故事,也会问我一些问题,我们互相讨论着。我把所知道的关于华为和任正非的信息都告诉他,也请他随时谈谈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小儿子对窗外的风景很好奇,看到什么就问我那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的房子是这样的,为什么那里有一大片田野……他正处于爱问问题的年龄,我就一一回答他的各种问题,答不出来的问题我拿纸笔记下来,说回家查资料后再告诉他答案。小儿子对我的认真很满意也很信任。

一路上我和孩子们聊得很开心,虽然有点口干舌燥,但这样的时光很幸福。带孩子旅行,一路进行知识交流,为他们答疑释惑,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的知识交流胜过培训班,因为是由孩子最亲近的人进行指导,这是任何培训班无法取代的。而且是在实地进行教学,孩子看到什么问什么,这是最直观的,大儿子看到书里有什么不理解的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我探讨,这是最能激发他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呀!

暑假的高铁车厢里虽然有不少亲子旅行团,可是却交流甚少。大部分也是家长一个手机,孩子一个手机,各看各的。家长自己看视频看得入迷笑出了声,却不忘时不时“管理”甚至“修理”一下孩子:“你别看手机了,都看两小时了,不怕近视吗!”孩子当然不听,因为大人一直在看手机。家长就开始骂孩子,甚至打孩子,有的竟把孩子骂哭、打哭了,车厢里一片喧闹。

家长就不能放下手机和孩子做一些互动和交流吗?家长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一起看窗外的风景、一起玩一些游戏……这些都是家长和孩子进行知识交流的好方法。家长平时工作忙,难得陪孩子,高铁上的几个小时可是陪伴孩子的绝佳时机啊!

情感交流带来最牢靠的安全感

我看到过不少对孩子很冷淡的父母,可能他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就一直受到父母的冷遇,就没有感受到爱和温暖,所以不知道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传递爱。旅途中,他们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只要孩子安安静静不吵不闹就行,孩子似乎只是他们身边坐着的一个手机人。有一次在从北京飞旧金山的航班上,十来个小时,我观察身边的一家三口,就是一人一个手机,各自玩手机,各自吃饭、睡觉,安静得出奇。这哪像出来旅行,一点家庭氛围都没有。我观察那个孩子也就四五岁,还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呢,但是全程我没有看到他的妈妈抱他、抚摸他,也没有语言交流,只有几句生硬的管理命令:“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去洗手间了!”像机器一样的冰冷和程序化。

在飞机上,我带孩子一会儿一起看书,一会儿一起看窗外的云,一会儿低声讨论到了美国吃什么、怎么玩儿。孩子们和我无话不说,我和他们握握手、拍拍肩膀,空调凉了给他们盖盖毯子……一路上我感到孩子们心满意足,他们一定觉得和大人出来玩很开心,我自己也觉得陪伴孩子的时光很甜蜜。和孩子的情感交流给我带来莫大的愉悦,相信也会给孩子带来最牢靠的安全感和亲密感。

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忽视情感交流,觉得让孩子吃饱玩好上好培训班就行了。孩子是情感动物啊,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父母应该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和孩子进行情感互动,包括眼神的交流、身体的触摸、情感的倾诉、爱的表达……这样才能给予孩子爱,让孩子享受到爱,习得如何去爱他人。

莫把管理当作亲子交流,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应该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管理。交流包括知识的指导、爱的传递、情感的流动、身体的触摸……有交流才有感情,有感情才有信任,有信任才谈得上展开有效的家庭教育。有了亲子间的深入交流才能给孩子带来最牢靠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让孩子成长为情感丰沛、心理健康的人!

猜你喜欢
亲子交流情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