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综述

2020-11-28 10:08耿广学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耿广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下,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动机本身的不一致性和变动性,使动机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system或L2MSS)源自匈牙利心理学家Dörnyei的动机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旨在厘清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发展现状,以及研究上的不足,希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概念

加德纳对传统动机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是指个人学习外语时对语言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希望可以融入所学语言的文化,与工具型动机相对,工具型动机则是学习者将目的语作为未来工具的动机,比如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有好的升学机会等。在Gardner的模型中,融入型动机能够促进二语学习。然而,随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许多国家由于不存在目的语群体,也就谈不上有融入型动机;因此,许多研究者,尤其是把英语当作外语的人,开始怀疑融入型动机的适切性。2005年,匈牙利心理学家Dörnyei所建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更加符合现代学习者的二语动机分类。该系统吸收了人格心理学的“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以下分类表述:

1.理想二语自我

理想二语自我是指学习者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与现实自我相对,是学习者想要成为的形象,这种形象可以是拥有一口流利的口语,也可以是能读懂或听懂目标语国家的新闻消息等,包含了传统分类的融合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理想自我不仅与融合型动机显著相关,而且能够更好地解释与努力行为相关的变量。

2.应该二语自我

应该二语自我是指别人认为学习者本人应该成为的形象,学习者为了满足别人或社会的期望,或为了避免某种负面的结果而进行学习。这对应外在的工具型动机。

3.二语学习经历

二语学习经历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与具体的客观学习环境和经验有关,与教师的教学风格、课本的适宜性、课程的设置及周围的同学都有关系。例如,有的学习者因为最初学习语言时遇到讲课风格有趣的教师就喜欢学习目的语,而有的学习者因为不喜欢教师的讲课风格从此放弃目的语的学习。研究学习经历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综述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模型源于加德纳的理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二语动机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个理论模型对二语动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有关L2MSS的研究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验证研究

Taguchi等人[1]以中国、日本和伊朗将近5000名同学为对象进行二语动机研究并验证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亚洲这三个国家的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促进学生的理想自我,有利于动机的提升,也要在不同的学习文化和背景乃至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进行L2MSS的验证。

2.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二语自我的因素大体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习者内部因素和学习者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也就是学习者自身因素,Ghapanchi等人研究了五大不同的人格特质,即外向性、尽责性、亲和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对二语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Kim(2014)经过建立结构模型研究感知学习风格,即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对学习者二语自我的影响。

外部因素则是影响学习者的环境等情景或社会因素,Pawlak[2]经过对38名高中生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材及学习任务都会对二语自我有重要影响,且学习者的二语自我会随着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呈动态变化。可见,研究学习者的二语自我不应该以静态的方式,而应该采取一定时间段的动态研究。

3.相关性研究

许多研究者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比如国际姿态、学习焦虑、预期努力、自我效能感等。

Kong等人(2018)对韩国学生的研究发现,态度对预期努力的影响最大,理想自我的影响力次之,此结果和Islam(2013)的结论一致。Yashima(2009)提出国际姿态对理想自我有显著影响。Rajabpour,Ghanizadeh and Ghonsooly(2015)研究焦虑、理想自我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态度能促进理想自我的发展,并且抑制学习焦虑。Ueki M,Takeuchi O(2012)以151名日本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动机、自我效能感、焦虑、当前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得出当前信息数量、自我效能感对理想自我有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动机,而应该自我对焦虑有重要影响,进而抑制学习动机。

4.二语自我干预研究

国外有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一定方式的干预,从而影响学习者二语自我的形成。第一种干预就是想象刺激干预。Magid(2012)等人通过想象刺激干预学习者,激发学习者塑造自己未来的理想形象,通过这种想象刺激,学习者形成了较清晰的二语自我,说明想象刺激干预可以对二语自我的形成产生有效影响。第二种干预是动机策略干预,也就是教师使用不同的动机策略激发学习者的二语自我,着重体现了教师在学习者的二语自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三、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综述

自2009年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引进中国以来,中国的学者对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体来看,采用了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非实证研究包括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引进、介绍及探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该领域其他变量的关系,这些研究为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则是运用客观数据及客观现象进一步厘清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有关因素的作用关系。研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

1.理论介绍与研究

理论介绍与研究也就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论介绍,李绍鹏、杨连瑞[3]对比了不同时期的动机理论,并分析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对我国有关动机的研究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田成泉,郭坤[4]在介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具有启示性的观点。

2.本体研究

本体研究是语言的本质研究和对语言的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也就是以某些个体或群体为调查对象研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陈欣怡(2019)以3名新入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论是:应该自我会不同程度内化为理想自我,内化的程度受努力的有效程度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的影响。詹先君(2018)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对25个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9次问卷调查,从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两方面阐释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学习经历的发展趋势。

3.影响因素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对影响二语动机自我的因素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性别等学习者因素,也包括教师的自主支持和动机策略等外在因素。詹先君(2015)的研究指出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社会阶层和家庭文化背景)和性别对二语自我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背景越高,学生就有越低的应该二语自我,家庭文化背景越高,学生就有越高的理想自我。女生较男生有更高的理想自我;相比女生,应该二语自我对男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王欣,王勇(2019)研究动机策略对学习动机的作用后发现,动机策略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但对低水平学习者学习动机未有显著影响。杨丽娟,于江泠(2017)的研究发现,教师的自主支持行为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想自我,并可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

4.有效性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是由匈牙利学者Dörnyei在西方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的理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中国环境下是否具有适用性,成了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刘凤阁[5]以956名中国中小学生、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和英语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范围广,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证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可以应用于中国不同群体的英语学习者中。可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可以有效应用于我国的学习环境。

5.教学研究

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动机,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王欣、戴炜栋[6]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展教学研究发现,动机策略能有效提高理想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也是提高二语学习动机不容忽视的因素。可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想二语自我是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陈灿(2014)经过理论分析总结出教师使用动机策略对于激发和提高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和激励者,善于针对不同学习者使用有效的动机策略。

6.相关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则是研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此研究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其他因素对某一行为的影响。徐智鑫,张黎黎(2013)研究二语自我系统对动机行为的研究,刘珍,姚孝军,胡素芬(2012)加入了焦虑,研究二语动机自我、焦虑与动机行为的相互作用。陈英[7]探究了影响中国大学生课堂的口语参与动机行为的因素,得出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学习体验的影响较为显著。然而,关于应该自我对行为的影响有与以上不一样的结论,认为应该自我对行为没有影响或是有负面影响。

第二类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其他因素对某一方面英语成就的影响,王琛云(2019)经实证研究得出当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时,其理想二语自我也高,说明自我效能感与理想二语自我关系密切,学习体验也能正向有效影响自我效能感,应该二语自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较为微弱。有些学者研究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如胡元江,马广惠(2019)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经实证研究得出,学习者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能够有效促进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应该二语自我对成绩的提高作用较小。

第三类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动机教学策略、学习者感知风格和心理表象能力的相互关系,动机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动机学习策略有积极作用,应该关注对学习者进行相关动机策略的教授和培训。

四、结论

经过对国内外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有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国内外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研究较为广泛,国内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已经在外国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本土化。从国内研究来看,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最为研究者青睐,且实证研究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文献是从某一时间切面去研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学习者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周围学习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建议研究者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学习者动机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规律,了解动机作用的深层机理,进而在教学中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动机发展。

猜你喜欢
二语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动机比能力重要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