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时期文学自觉
——以曹植诗为例

2020-11-28 10:08赵海辰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曹植魏晋诗歌

赵海辰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 珠海 519087)

在魏晋玄学流行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学思想。儒家礼教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正义,意在通过约束个人来维护社会正义。魏晋时期,玄风的影响使文人在诗歌中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文学自觉的形成。

一、文学自觉与人的觉醒

文学自觉在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所提及:“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文学是人创造的,因此,从本质上讲文学的觉醒就是人的觉醒。知识分子在创作中更加重视个人主体意识的表现和个性的张扬,与以往用以维护统治的文学有了鲜明的对比。在情感表达上,追求全新的审美观念,重视情感抒发。魏晋名士在混沌的社会背景下,用超越现世的精神和人格充盈自己,将情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从而成就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文学盛世。

魏晋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宣传“克己复礼”思想的儒家,将文学作为辅以统治的工具,意在宣扬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个人良知,重视通过教化来维护封建统治。魏晋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然”,更加乐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脱,重视自己的个性价值,魏晋也成为个人觉醒的时代。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道的:“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人的觉醒。”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点

(一)题材:有所扩大

从曹植个人的诗作来看,他拓展了诗歌的题材,比如赠答诗、咏史诗、宴饮诗等,对后世诗歌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曹植不再拘泥于文学对于社会礼教的教化,而是挣脱了经学的束缚,使诗歌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诗歌生活化的人,他使文人们开始用诗歌表情达意,在诗歌中融入个人情感。胡应麟说:“揽其四言,实《三百》之遗;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盛唐李、杜,气吞一代,目无千古。然太白《古风》,步骤建安;少陵《出塞》,规模魏晋。惟歌行律绝,前人未备,始自名家。”

曹植的诗歌有很多“拟女性”的内容,如《七哀诗》中:“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以女性为主人公,且以第一视角来展现的诗。在男子主义盛行的时代,男性没有办法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表达内心愁思,只能借助于内心细腻的女性,从而显得不那么突兀;后世一些诗人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相逢未嫁时,还君明珠双泪垂”,意在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巧借妇女之口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表明魏晋时期文学自觉题材的扩大对后世诗歌的表达的深厚影响。

(二)艺术成就:有所创新

第一,体式的创新。曹植变四言为五言,表达的方式更加多样;第二,使内容丰富,抒情的成分有所增多。“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这段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当时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作者内心的悲凉,又用成群的鸟有归宿来映衬自己兄弟不和,孤苦无依,封地不断迁变而东奔西走,四处飘零的现实生活。

在结构上,曹植更多地采用叙事—描写—抒情或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写诗更加随性自然;感性与理性融入同一作品中,升华了诗歌的艺术成就。以《赠丁仪》这首诗来看:“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从初秋的景物描写再到抒情和议论,完整地呈现了一首诗的结构,也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还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意境,诗歌结构和思想感情二者兼有,表现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语言:有所改造

1.对句式的创新

曹植对于句法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句式运用的修辞手法更加多样。魏晋之前的古诗更注重讲述好一个故事,对于修辞手法没有多加重视。《赠白马王彪》开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就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既有写实又有比喻,将人生道路的艰难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还运用了对偶、顶真等手法,使全诗呈现出词采华茂的特点。

第二,辘轳体的使用,使诗歌浑然一体。比如曹植的《白马篇》中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两三句话构成一个句群,表示连贯不可拆分的场景,句子之间相辅相成,前呼后应,有效配合,使诗歌结构完整,不能改动任何一句话,从而锻造出一个没有瑕疵的作品。

第三,通过句式的改变,创新诗歌的结构,突出情感表达。一改之前的平铺直叙,曹植的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回环往复和逐层递进,使表现的情感也更加丰满。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表达了天不如人意,就连回去的道路都充满泥泞、充满艰辛的悲苦,更令人悲伤的是嫡亲兄长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环境描写从内心描写又到环境描写,通过回环往复的艺术呈现,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深刻真实,也使诗歌的结构不再似流水账,而是以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呈现。

2.对字眼的推敲

不输贾岛对诗歌炼字热情,曹植对诗歌中的字词也是非常严谨的。他注重辞采,内容的展现,追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境界,字句是非常重要的。《赠白马王彪》中有“欲还绝无蹊”,表达了自己就算归还也没有路可走的绝望;《白马篇》中“俯身散马蹄”仿佛呈现了骏马奔腾飞快驰骋的场面。对字眼的推敲,可以使诗歌表达更加贴切,使诗歌创作严谨认真的风气传承下去。

3.对韵律的重视

曹植擅长且重视音律,体现在诗歌上就是平仄与押韵。对韵律的重视,可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美感,就像音乐一样让人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对韵律的追求,使曹植很多平仄妥帖的诗歌与后世平仄规律相贴合。比如《赠白马王彪》的“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中“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等,诗歌的平仄并不突兀。曹植还注重押韵,在诗歌中采用灵活换韵的方式,比如《杂诗•转蓬离本根》:“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范晞文认为,“此结句换韵之始”,通过韵律的打磨让自己的诗歌有更大的价值。

三、文学自觉之审美特性的表现

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中的“丽”到后来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中的“绮靡”“浏亮”,每一句、字、词都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对美的追求。

在语言上,曹植工于炼字,注重对偶、声韵,力在打造完美的诗词。比如“秋兰被长板,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个“冒”字展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再加上“秋兰、朱华”等静物及“潜鱼、好鸟”动物的行动,展现了动静结合的一幅场景,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味。

在艺术形式上,曹植不只运用了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等不同的诗体,还将高高在上的文学教化艺术形式俗化,汲取民歌中的成分,认真看待被人们当作消遣享乐的音乐、绘画等,将这些生活中的艺术成分融入诗歌,改变了人们的艺术观念,通俗化的文学作品也渐渐增多。

在文学表现方式上,曹植的作品趋向通俗,这与之前引经据典的文学创作方式大不相同。首先,曹植很爱使用历史故事或者引用古典文献来创作。《赠白马王彪》中“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就化用了《诗经》中的“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表现了人困马乏的悲凉状态。其次,曹植将民间故事融入作品中,比如大名鼎鼎的《洛神赋》,就借助洛水女神的传说来表达作者求而不得的现实心态。最后,曹植不避俚俗,各种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有出现在作品中,导致南北朝大量用典风气的盛行,创新了文章的表现方式。

四、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成因

(一)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正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战争和动乱是这个时代的常态,曹操笔下的场景可为之佐证一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饥荒和乱政让文人对这个世界充满担忧和失望,同时也意识到个人的渺小和不堪一击。在命运难卜、祸福无常的动荡时期,文人群体开始转向思考生命的存在和终极关怀,自我生命意识空前觉醒,意识到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和万物之灵的价值。

在朝局黑暗、社会秩序紊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将想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奉献精神转为以获取更高的官位和更多的厚禄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利己观念。这种集体精神到个人精神的转变,使个体价值更加突出,人们把眼光放在了自身,开始追求自我精神的独立。由此,追求自由、游山玩水、安逸舒适的生活成了他们的企盼,体现在文学中也形成了这种个人意识觉醒的文学自觉。

(二)思想背景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儒家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要求人们克己复礼,服从统治,以集体利益为重。到了战乱纷争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农民起义使得统治者自顾不暇,统治无法像之前那么严苛,文学和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动荡不安的时局打破了儒家的礼教约束,曹操用人唯贤和严明的法治,加快了儒家在人们心中的消解速度;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开始思考更多关于思想和文化层面的事情。这时,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对此时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道家追求“以游无穷”的无所寄托,《养生主》中的右师之介和秦师吊老聃,表达了遵循世界运转的客观规律等超越自然的价值观。魏晋玄学应运而生,它突破眼前的事物,去追寻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高一层的玄妙的精神境界。佛教的传入带来的因果说和轮回等,使人们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出现了游仙诗等新诗体,慢慢形成了文学自觉。

(三)政治背景

汉代实行察举制,一些世家大族收揽诸多门生,通过家族的力量和累世公卿的势力,在征辟和察举制中获得优先权。到了曹丕建立的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都出生于士族,导致了朝廷中高官都由士族子弟构成的局面,普通寒门学子想通过中正官进入朝廷的机会微之甚微,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上层士人知识分子出身地位大致相同,价值观也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些人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从生命的终极意义到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从炼字到表情达意,在山水之间抒写极致的逸兴遄飞,提升了文学的艺术性。

反观没有机会进入仕途的寒门学子,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制度而做官无望,一些心中不平的庶族自然会生出愤懑。通过考试获取一官半职以期改变现状、提高社会身份地位、获得认可的唯一希望被浇熄。倍受打击的寒门学子内心充满了不公平的抑郁情绪和不得志的失意,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得纾解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的一首《拟行路难》就生动地揭示了当时读书人的内心活动。这些学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追求平等、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逐步形成了“文学的自觉”。

五、结语

曹植的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结构、情感和语言上都对魏晋文学自觉有极大的影响。魏晋文学在政治、思想和时代背景下,以人的觉醒展现了题材、艺术成就及语言等方面的创新,成就了追求自然和自由、注重自我的文风,使文坛活跃起来,并铸就了文学自觉的时代。

猜你喜欢
曹植魏晋诗歌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诗歌不除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七步诗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诗歌过年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