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0-11-28 10:08张轩语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者教学活动思政

张轩语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时代发展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致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1]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育者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育的有效保证。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借鉴学科,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通过激励的方式把人受到的外部形式刺激转换为内部心理冲动,最终达到增强或削减受激励者行为和意志的目的。有效运用激励方法,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理论主要分为需要、情感、榜样和兴趣四个方面。[2]通过对激励理论四个方面的把握,得出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四个有效的切入路径。

从需要方面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会投入到社会活动中,马克思也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从情感层面来看,情感激励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对情感的需要。[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者要在了解高校学生内需的基础上,建立师生情感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拉近自身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良好开展。

从榜样方向来看,高校学生可以从榜样身上感受到奋斗的成果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榜样激励是最能为大众接受的激励手段,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教育者可以结合伟人事迹、道德模范经历或优秀大学生的例子,塑造受教育者科学的价值观。

从兴趣层面来看,思政教育要创新活动开展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启动器,是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的中间环节。[5]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难免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教育者要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自主参与。

(二)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激励理论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大多数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或者间接的沟通不果断开展,沟通是核心,而激励则是沟通的基础,运用好激励的方式和手法,可以提升沟通的效果。可以运用激励理论中的需要、情感、榜样及兴趣四种激励方式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不同学生专业学科的特点,将思政课内容与该专业学科特点相结合,带动学生接受教育,并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思想政治教育是检验激励理论实际运用的金钥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分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效能,更好地把握激励理论的操作方法,从而运用到其他行业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单向或者双向的模式,实现双向沟通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运用激励理论的目的是实现双向沟通,这是两者能相互联系的关键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搭建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二、激励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激励的方式提升人们主体积极性的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尚存在不足,目前主要表现为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两个方面。

(一)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依旧采取理论灌输的形式,没有深入发掘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在运用激励方法时,不能直击学生内心。激励理论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单向灌输,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双向的、互动性的探究式教学。一些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仍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想法,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统一的目标去激励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到个体化差异的问题。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和感兴趣的事物都不相同,盲目地套用目标激励理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又会影响教学质量。从短期看,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对思政教育形成刻板印象;从长远看,会影响学生群体目标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激励教育方法中榜样导向的方式,把校园优秀先进人物,以及党和国家正面宣传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家道德劳动模范等,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激励因素,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抵御国内外不良信息的影响,构建正确健康全面发展的三观。[6]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的前景良好,能有效带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双向探究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但激励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存不足,思政教育者要用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激励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方法,扩大其影响力。

(一)合理设置目标,灵活使用目标激励

首先,要清楚目标群体的兴趣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目标,有针对性地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加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如果一个教育目标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说明该目标是合理的。[7]在针对性设置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该目标是否有可行性和挑战性,设置目标不能太难,脱离实际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也不能太容易,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通过对学生群体自身能力的把握,合理设置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能够完成,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的最大效能。

其次,让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成为可能。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注意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双重设置,短期目标能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保证学生思想不掉队;长期目标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激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顺利过渡到自主学习。

(二)重视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使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认识到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完善教学理论体系,主动了解、把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丰富的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案中,促进高校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迸发。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激励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和抵触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从兴趣出发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创新激励方法,挖掘激励方式多样性

高校教育者要克服激励理论的局限性,用创新的眼光发掘出多样的激励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理论。在深入了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完成理论的再创造。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引入正负激励和竞争激励的方式。正负激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以正激励为主,配合负激励的刺激手段,负激励是指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避免学生自负,塑造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避免学生安于现状,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合理的危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他律转为自律。在运用激励理论时,不能墨守成规,要深入理论内部,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创新发展激励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心理学的实践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内化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相互推动,互相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正确三观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者教学活动思政
品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