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索
——以山东淄博为例

2020-11-28 10:08刘俊杰
现代交际 2020年24期
关键词:市域现代化基层

刘俊杰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目标任务明确提出来,这是“市域社会治理”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全会开启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也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在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市域社会治理,是以设区的市为基本治理单位,以城区为重点,覆盖农村、城乡联动,充分发挥市级层面主导作用,在市域范围内统筹谋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纵向延伸,是国家治理的中间层级,是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形式。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事关顶层制度落地

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肩负着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使命与指导基层一线工作的责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是名副其实的“主导者”。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只有牵住“牛鼻子”,抓住市域这一关键环节,才能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2.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中央按照“整体谋划、试点带动”的原则统筹推进市域层面社会治理工作,推广推介先进地区典型做法,为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衡量标准,有利于整体工作部署在市域层面的有效落地,提升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度,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3.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矛盾风险的传导性、流动性不断增强,市域成为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关键层级。市域层面能够借助地方立法权和资源统筹协调等优势,更好地将社会治理中产生的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保障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二、淄博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淄博市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经验。2020年4月,淄博市出台《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重点改革攻坚实施意见》,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攻坚”作为十五项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之一。6月,淄博市获批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要求,淄博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力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

1.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推动市、区县、镇(街道)三级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全面落地,健全落实社会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社会治理考核评价体系,明确政府各部门具体职能,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赋予街道党(工)委相应职责职权,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区县组织实施、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完整链条。

2.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方法

实施小公约、小民主、小服务、小调解、小平安、小乡贤、小名人、小家训“八小工程”,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和运用好市域内优秀文化资源,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创新工作方法,破解社会治理工作的难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和成效。

3.提升市域风险防控水平

依托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健全跨区域矛盾风险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预案。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在城市社区设立警务室(站),实现“一社区(村)一警(辅警)”100%覆盖。完善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

4.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综治、党建、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实行“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开展红色网格建设,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推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发展。

5.强化社会治理智慧引领

完善市域智能化建设制度,推动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建设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进一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平安小区”等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6.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注重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制度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统筹推进市域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平台,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三、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首先明确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明确了问题和困难,工作才能方向明确、有的放矢。

1.新形势

第一,时代变化之新。新时代社会生活产生很多问题:国外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交流逐渐增多,国外的一些思想观念涌入国内,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金融、信息领域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这些问题的治理解决难度越来越大;网上动向和网下动向相互交织,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生活,网上治理的复杂性日益显现。

第二,社会变革之新。一是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转型的压力。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差序格局”被打破。三是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个体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复杂,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多。四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影响思想观念的变化,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人们容易受到国内外错误思潮的误导,主流意识形态不时受到冲击。

第三,国家战略布局之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更加关注民生领域的问题,怎么解决好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民生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起到激活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也要进行改革,与国家层面的改革保持步调一致;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以法治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社会治理顺利推进。

2.新挑战

一是市域社会治理理念亟须强化。市域社会治理涉及众多主体与对象,需要统筹全局、系统治理、整体发力。但在现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不少地方、部门仍存在理念滞后、谋划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社会治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做会做之事,不做应做之事”现象,有时出现治理“真空”,有时又存在交叉治理,甚至存在“文件打架”的情况。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实质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手段破解难题的能力不足。

二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亟待优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就市域社会治理而言,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元化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仍在不断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目前社区治理还存在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发挥不实、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强等薄弱环节。培育、引导、推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办法和措施仍然不足,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渠道很少。

三是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亟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中央政法委强调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着重提高统筹谋划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破解难题能力、依法打击能力、舆论导控能力等,确保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这其中要更加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强调智慧城市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整体来看,大多数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凸显了科技手段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四、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通过一系列决策部署,从治理体制、工作布局、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擘画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蓝图。为此,要找准问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以又实又细的举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深入。

1.践行“五大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因此要构建基于“铸魂”“服务”“民主”“协同”“融合”的理念体系,引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践行“铸魂”理念。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铸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之魂。践行“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负责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践行“民主”理念。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加强市域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市域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发挥各类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践行“协同”理念。完善社会力量协同体制,正确处理好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作用,实现各治理主体协商合作,形成治理合力。践行“融合”理念。完善公众参与体制,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重点发挥好市域社工人才队伍、志愿者队伍的能动作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构建顺畅的群众参与平台。

2.坚持“五治并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结合中央的整体部署要求,要实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与智治“五治”协同发力,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注重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引领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定力。着力增强城乡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能力,形成遇到事情先找法的良好习惯,提升城市整体法治建设水平。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内力。着力增强城乡社区居民的道德意识与自律能力,加强行业规章、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的建设,形成人人守则的良好风尚。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着力增强城乡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动力。要把智能化建设上升为重要的治理方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

3.深化“五个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

科学合理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能够有效提升市域防控风险和服务群众水平。因此要科学谋划、重点发力,集中力量解决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着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着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确保市域国家安全工作运行科学高效。着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突出违法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建设。着力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完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监管有序、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市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打击遏制网络犯罪。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着力保障公共安全。完善市域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把好公共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

五、结语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尽相同,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以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市域现代化基层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层在线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