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研究

2020-11-28 17:29严雪晴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肇庆526070
物流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流通

严雪晴 (广东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7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昭示党中央从国家层面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农村、农业与农民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作为农业主要组成部分的生鲜农产品,其流通的效率和质量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采用RFID技术,对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生鲜度、品质实行精细化调控与管理,对于缩短生鲜农产品流通时间,保证生鲜农产品的生鲜度和品质,提高生鲜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RFID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中应用与推广,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对RFID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质量监测、可追溯性及RFID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RFID技术质量监控、可追溯性方面,Wang et al[1]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基于RFID技术获取实时信息进行质量监控。Karlsen et al[2]研究基于RFID标签进行生鲜产品信息跟踪和追溯的关键追溯点。陈美华[3]认为应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冷链全程的温度监控和货品流向追踪,实现对供应链的质量安全跟踪。任宇、胡舟[4]基于RFID技术构建与设计农产品冷链可追溯系统,以生猪生产冷链配送为例,研究了RFID技术在生猪产品冷链追溯中的应用。刘一健、陈业华[5]基于RFID技术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为加强生鲜农产品风险调控和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围绕RFID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应用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吴理门[6]从流通生产、仓储、运输、配送与分销、零售等供应链等环节,重点阐述了RFID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慕庆国等[7]分析了RFID技术在冷链物流模式中的应用。曾艳英、陈 涛[8]研究了RFID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储藏与配送环节与销售环节中的具体应用。曹国雄等[9]分析RFID技术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存储、配送、分销与销售环节应用。尽管有少数学者考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RFID技术应用的收益,如范如国、王丽丽[10]研究物流商采用RFID技术对缩短运输时间以及生鲜农产品零售商及物流商收益的影响。李琳等[11]研究RFID应用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双重损耗的影响并构建收益模型。但他们的研究较少考虑标准化,特别是更少考虑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问题。而事实上,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是供应链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表征,供应链上下游RFID技术应用非标准化增加上下游企业之间协调的难度,加重供应链损耗程度。

为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阐述RFID技术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应用,着重探讨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存在的困境及路径选择问题。

1 RFID技术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国外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应用RFID技术起步较早。如日本千叶县于2004年制定“千叶2004行动计划”,其中确立“千叶农产品品牌”。2005年在农产品中进行RFID技术应用试验,选定了千叶县生产的甜瓜、葱、胡萝卜、红薯、卷心菜五个品种作为实验对象。设定多种出库方式,构筑从生产到集中出货地、批发市场,直到零售商店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应用RF标签对农产品进行详细的流通管理[12]。英国Purple Reality公司设计的新型RFID温度传感标签,在其中植入温度传感器,可以监控卡车的内部温度变化,从而便于食品运输工作人员为食品保鲜运输和仓储做出及时调整;美国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商,采用RFID系统追踪农产品从生产到采摘到运送给分销商和零销商的全过程[13]。在我国,在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使用RFID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陆昌华研究员和谢菊芳教授利用RFID技术在南京天环集团进行了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全程信息跟踪试验。2006年以来,深圳市利用RFID技术对市域的果蔬等农产品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测。上海农业大学和上海农业信息公司针对农鲜产品供应链效率如何提升的问题,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读入公共数据库,确保在各环节获取的信息的高质量数据交流,实现食品全过程的溯源以及蔬菜供应链的完全透明度[14]。

2 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应用标准化现状

RFID标准主要由通用标准和应用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是指对所有RFID应用领域的共性要求和属性实施规范化的标准,应用标准是在前者基础上,各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对特定应用要求实施具体规范化的标准。

RFID通用标准主要涉及空中接口、读写器与到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协议、RFID标签、测试标准等方面,涵盖空中接口标准、数据标准、实时定位标准、测试标准等。RFID应用标准是在RFID编码、空中接口协议、读写器协议等通用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使用对象,确定了使用条件、标签尺寸、标签粘贴位置、数据内容格式、使用频段等方面特定应用要求的具体规范,同时也包括数据的完整性、人工识别等其他一些要求[15]。RFID通用标准为应用标准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RFID应用标准是对通用标准的完善和具体规定。这一RFID标准制定思想,既保证了RFID技术具有互通性与互操性,又考虑了具体应用领域的特质,很好地满足应用领域的具体要求。

尽管我国于 2006年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时至今日,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应用标准体系还未建立,应用标准的研制工作相对迟滞。RFID系统涉及射频通信、制造、应用、管理等软硬件诸多方面,各生产厂商使用的诸多标准和认证存在差异,形成了许多应用“障碍”,导致很多企业在推广RFID技术时望而却步,生怕政策或者标准的变化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16]。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应用标准化发展的瓶颈

3.1 商业模式嬗变的认知。RFID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新形式,它的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与现代企业商业模式息息相关。作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推广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必须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因此,重新设计供应链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推动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是决定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能够成功实施的症结所在。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与其说是技术创新还不如说是对现在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

3.2 电子标签成本与农产品生鲜度。RFID系统大量使用的电子标签,其成本成为企业高度关注的焦点。对于电子标签而言,高存储容量、低功耗意味着多功能、小型化,直接制约电子标签的成本[17]。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种易逝品,具有易腐性、流通周期短、对鲜活程度要求高等特性,鲜活性成为供应链成员企业考虑的关键指标。企业是否投资RFID技术,不仅要考虑电子标签成本,更要关注RFID技术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实体损耗改善程度。相关学者的研究对此已经证实,如杨亚等[18]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否投资RFID技术,与标签成本和可提高的农产品新鲜度有关。马云峰等[19]研究指出,集中型和分散型供应链模型,零售商和生产商可承担的RFID技术标签成本临界值相同,RFID技术对新鲜度和实体损耗改善越明显,企业投资的意愿越强。李琳、范体军[11]考虑技术应用对两阶段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在流通过程中双重损耗的影响,着重对比研究供应链企业采用技术前后的一系列投资,订货、定价决策及相应收益的问题。

3.3 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匮乏。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涉及农业、物流业、信息通讯技术、标准化工程、物联网、数据挖掘、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专业知识,RFID技术应用标准的研制急需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当前,既懂管理、经济又懂标准、技术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国在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这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3.4 标准化协同机制滞后。标准化工作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协同合作,建立互利共赢协同机制。目前,我国在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协同方面存在迟滞现象。企业作为标准的实施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对RFID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性主动性欠佳。科研院所虽然对RFID关键技术的研究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与市场对接力度较差[20]。政府部门在统筹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行业协会进行标准研制方面,存在规划不合理、引领不到位等现象,协同机制较滞后。

4 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应用标准化发展对策

4.1 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关乎企业的发展前景,关乎供应链的竞争力。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既是技术创新,更是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嬗变与创新,是对当前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与重组,也是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顺利推进的首要因素。

4.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RFID技术水准。技术创新在助推RFID系统革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大技术原始创新力度,优化RFID技术及提高其对农产品新鲜度和实体损耗改善程度,降低RFID电子标签成本,能够吸引更多供应链成员企业投资RFID技术。

4.3 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采取政府、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区等多方协同,以在职培训、授徒传艺和在校培养相结合为培养路径,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优化标准化人才结构、提高标准化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4 建立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健全标准化共享平台。政府、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区等组织应构建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其中政府部门应发挥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应用标准研制;学校应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育复合型标准化人才;科研院所需要加速RFID关键技术市场转化率;企业作为标准的实施主体应积极参与RFID标准的研制工作;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RFID标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事业单位、社区应努力为标准化工作建言献策。只有建立起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广泛吸收国内产学研组织参与RFID标准的研制工作,健全标准化共享平台,才能最充分发挥RFID标准的应用价值。

5 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产品高效合理有序流通。研究生鲜农产品流通中RFID技术应用及其标准化,有利于对流通中农产品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优化,促进乡村振兴与繁荣。但是,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中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还存在较多困境,其中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度较低、电子标签成本高、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奇缺、标准化协同机制滞后等。因此,应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技术应用标准化的系统研究,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标准化人才,推动生鲜农产品流通RFID技术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提升RFID标准研制质量和RFID应用标准推广价值而努力。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流通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商贸流通
首个“南菜北运”冷链果蔬专列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