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实现新作为

2020-11-28 07:43聂红焰
重庆行政 2020年5期
关键词:万州三峡生态

聂红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川渝两地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为两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重庆市万州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打好用好“三峡牌”,走深走实“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协同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努力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一、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拓展城区开发空间,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级。

(一)强化生态功能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三水共治”,用“一河一策”细化完善主要次级河流整治方案,加快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推进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围绕长江和21条次级河流等水系建设生态廊道,持续深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消落区综合治理,打造长江流域水生态最优区域。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长江沿岸“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依托铁峰山、七曜山、方斗山构建“三山生态屏障”,积极探索实施林长制,全面加强封山育林管护,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扩大水肥一体化灌溉示范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二)提升承载能力

立足大城市格局,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保护和利用好江城、山城自然禀赋,充分运用城市哲学、美学,把巴渝元素、三峡元素融入城市街区、建筑风貌,塑造产、城、景有机融合典范,打造巴渝特色山水城。推进万州经开区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持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配套,将高峰片区打造成“制造之城”。推进江南新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示范,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将江南新区打造成“智慧之城”。推进渝东开发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铁商务中心区等项目建设,构建服务毗邻区县的重点功能区,将高铁片区打造成“生态之城”。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加快完善停车楼、公交站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社区综合服务等功能。

(三)扩大开放水平

加快“一区两口岸”开放平台建设,分线推进万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招商,加快推进航空口岸、水运口岸正式开放。大力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积极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大力引进培育有竞争力的外贸企业,争取布局“一带一路”进口粮油、肉类、水产等储备基地,培育发展仓储加工贸易。完善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扩大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经营规模,鼓励在周边区县开办连锁网点。推动与达州、开州共建联营三峡(万州)综合保税区、万达“双飞地”港口、达州“无水港”等开放平台,推动川渝东北共享口岸开放政策,加快建成川渝地区对外开放东大门。

(四)优化公共服务

打好用好“三峡牌”,提升公共服务的吸引力、承载力、服务力,打造三峡库区公共服务高地。打好三峡“教育牌”,全力推动三峡学院更名大学,支持三峡医专、幼儿师专、三峡职院、安全职院等4所院校创建本科院校,构建“一大四院多专”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拓展优质基础教育覆盖面,探索基础教育跨区域无障碍就读,提升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打好三峡“健康牌”,推进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等区域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把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建成西部一流医院,推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创建,构建“一中心两集团”医疗布局,加快建设西部医学中心万州副中心。打好三峡“文化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建成投用三峡文化艺术中心、三峡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加快万州图书馆、万州近现代史纪念馆等院馆建设,打造一批艺术精品和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戏剧“万州现象”持续发酵,加快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二、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做大做强“六型”生态产业集群,提升“亩产效益”,实现“精明增长”,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产业聚集区。

(一)大力发展智能循环型工业

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充分发挥国家级万州经开区主战场作用,加快完善“一区五园”基础设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循环化、数字化改造,建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突出抓好工业投资、工业技改、工业招商,主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推进企业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延伸耦合,培育壮大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制造基地。

(二)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型农业

立足立体气候、山地特征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深化加工、网络化营销、一体化配送的现代农业体系,打造长江上游有机农业集聚地。加快推进百万亩经果林、百万头生态猪“双百亿”工程,大力发展柑橘、茶叶、小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打造集苗木生产、规模种植、品牌培育、冷链物流一体的种植业全产业链条,集畜禽繁育、饲料生产、集中屠宰、加工销售一体的养殖业全产业链条,积极探索种养循环新路径。

(三)大力发展集散融合型文化旅游业

打好三峡“文旅牌”,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持续唱响“畅游三峡·万州出发”旅游品牌。加快提升建设高铁、机场、港口旅游集散平台,完善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优化运营三峡豪华游轮、水上观光巴士,打造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发展全域旅游,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以5A级景区标准精雕细琢“高峡平湖十六景”,加快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巴国部落、小桔灯等项目建设,推动万州大瀑布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壮大渝万传媒等文创主体,深入挖掘巴渝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新业态,开发一批特色文旅产品,加快构建“中心集散、文旅融合、串点成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商旅融合发展,提质发展“五大商圈”,加快建设“三元四方”、月星环球港、友豪万商城二期等项目,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商圈。

(四)大力发展绿色智慧型物流业

依托通道、平台、口岸优势,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推进三峡国际综合物流枢纽、新田物流园区、公路快递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双周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大力培育临港产业、临港经济;突出抓好新田港区规划建设,优化港区空间布局,拓展港区发展腹地,科学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积极培育粮油加工、转口贸易、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推动港园一体发展。积极推动火车站、机场、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三峡国际农副产品集散基地、中通快递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快件物流、冷链物流、中轉物流、多式联运物流等绿色物流。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广电子数据交换等物流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型物流发展。

(五)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型大健康业

推动医疗健康与休闲养生深度融合,按照“一城一区多点”思路布局康养产业,着力构建“山、水、城”全域康养格局。深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服务对接,依托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三峡国际健康城,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海拔高、植被好、生态优且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打造消暑纳凉、森林理疗的休闲康养基地,加快悦君山、铁峰山、七曜山等高山适宜地区康养产业多点布局,推动建立纵深有度的康养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保健、健身康体、养生养老、健康管理服务等业态,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六)大力发展功能共享型金融业

着力壮大金融业规模,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构建与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较强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金融高地。重点培育“三峡金融”品牌,积极推进三峡银行上市,做大做强三峡人寿、三峡资本,争取设立三峡财产保险公司、三峡柑橘交易所。大力引进和培育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万设立功能性机构、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等。

三、全面融入区域合作新格局

强化“一盘棋”思想,秉持“一家亲”理念,不断深化与周边地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深入推进“万达开”“万开云”合作协作,服务带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一)协同提升外联内畅水平

提升内联外通水平,构建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七高五普”铁路网,全力推进郑万高铁建设,力争开工成达万高铁、渝万高铁等项目,规划建设万黔高铁、安康至万州货运铁路等项目。加快完善“一环九射”高速路网,提速万州南环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万达直线高速等项目,规划建设万州至黔江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提升“一空一港”枢纽设施,推进万州五桥机场改扩建,规划建成4E级干线机场;优化提升万州港“一客五货”,把万州港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通江达海重要航运中心。加快万州至开州浦里、至云阳(江南)等快速通道建设,推动与周边地区公交同城化,提升与达州、开州、云阳等地直联直通水平。

(二)协同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统筹合作,共同打造万达开川渝合作经济新区,探索飞地经济与生态补偿动态挂钩的发展模式。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共同办好支洽会、旅游节、柑橘交易会等节会活动,推进特色产品品牌整合,共同做强“三峡制造”“三峡农业”“三峡旅游”等品牌。联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共建巴蜀文化走廊,构建巴蜀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品牌,搭建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畅通达州经万州出海物流通道,联动开州、云阳等周边区县,高效整合物流运输资源,推进优惠政策共享、企业资质互认,引导物流企业错位发展、补链成群,探索建立物流企业联盟。鼓励万州、达州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或发起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渝东北地区金融统计信息、监管信息共享,探索建立风险处置、金融监管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区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协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渝东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升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优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达州、开州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资源整合共享平台,鼓励区域内企业与渝东北各区县联合组建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与周边地区高校、科研单位对口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整合,加强区域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协作和专利技术互惠互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汇聚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合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和司法保障协同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与达州、开州共同设立协同创新联合基金,重点支持区域内各区县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研发创新。

(四)协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突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减少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开发强度、低效过度投入、生态环境负荷,推动适宜发展区域土地集约使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转移,优化形成城市功能聚集区、乡村振兴发展区和生态价值转换区的区域空间格局。突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着力推动与毗邻区域相向发展、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万州产业优势和城市能级优势,联动达州、开州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联合渝东北区县优化生态功能区、农业主产区和城市化地区形成主体功能布局,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梁平、忠县等渝东北区县协调联动,形成中心城市带动、沿江城市互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  者: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万州三峡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我们万州人
春到三峡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