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长效机制构建初探

2020-11-29 01:21王笃利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选题出版社

王笃利,李 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小型大学社提升学术精品生产能力指明了方向——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术著作出版长效运行机制。

1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

1)未能充分掌握重要作者和专业读者的需求信息。一方面,出版社缺乏对二者信息与需求的获取渠道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特别是专业读者,因此可能导致作者和读者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对书稿进度的跟踪不力,可能导致选题因作者的创作时间过长而“流产”。

2)与学术团体对接合作不够深入。由于教材出版的核心地位和显著贡献,大学社以往更加侧重与学校教材主管部门的合作,与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联系较少,缺乏科研成果信息等重要选题来源的获取渠道。

3)大型专业出版社的挤压。大型专业出版社依靠长期积累的出版经验和资本优势吸引了高校优质的学术资源,甚至母体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上更认可大型专业社,导致大学社原有的近水楼台的智力资源优势被逐渐稀释,学术影响力不断下降。

4)缺少学科专家把关重大选题规划和论证制度。学术著作是作者对某一学科领域深入研究的成果,专业性很强。由于目前大学社的选题规划和论证普遍缺乏同行专家的参与,导致难以把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急需选题的统筹规划和学术前沿选题的学术价值。

5)丛书品牌项目稀缺。多数中小型大学社学术出版是以单品种为主,缺乏整体规划和重点选题储备,未能产生规模效应,不利于学术品牌的建设;再版率低,一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项目课题成果出版结题后无后续出版动力,成了“一锤子买卖”,难以形成有延续性的学术品牌。

6)跨部门协作程度不足。缺乏教材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难以应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带来的出版和营销方式的变革,使得管理效能偏弱,导致学术著作出版的两个效益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2 探索构建学术著作出版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2.1 学术资源管理维护机制

整合现有作者(包括教材作者)、专业读者和选题信息,构建作者、读者和选题三位一体的学术资源库,建立重要作者、专业读者与出版社三者之间的互动渠道。

1)作者资源库。按照学科领域、学术成就等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维护。策划编辑或项目联络人按照学科分工对作者资源进行沟通和维护,避免重复交叉。对于既有作者,引导其科研成果再版需求,形成延续性出版成果;对于在编作者,协助其按时保质地交稿;对于意向作者,共同设计选题内容;对于潜在作者,挖掘其项目课题出版需求。

2)读者资源库。学术领域的专业性使得学术出版的作者与读者身份会时常转换。因此,尽可能获取专业读者的信息同样值得关注。专业读者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实体书店、网络书店、自建平台(微信公众号、网站、手机终端App)和作者提供4种方式。积极引导读者针对学术著作出版前后提出见解,从中发掘选题信息。

3)选题资源库。对作者和专业读者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发选题资源。选题资源库内容包括现有的选题资源和潜在的选题信息,前者包括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正在申报的选题项目;后者包括收集得到的近年来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数据,以及通过专家、作者和读者资源等渠道获取的选题信息。

2.2 与学术团体互通互联的学术出版深度合作机制

一方面,将学术出版规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争取学校在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评价认定等政策方面的更多支持,更好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力量的协同攻关,学术团体等科研共同体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和选题策划的整体实施将发挥愈发重要的平台作用。因此,要推进有关学术团体的深入合作,打造学术出版共同体,共享优质学术资源。

2.3 重点选题专家论证和评价机制

以国家重点项目申报为抓手,建立由学术评审委员会把关的重点选题规划和论证机制。根据自身的资源积累和出版优势,紧跟前沿学科和国家战略出版领域的空白学科,对照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制定选题规划,通过学术专家委员会和社委会反复论证充分保障选题的规划质量和学术价值,强化选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评价论证。与此同时,建立重点选题储备库,为今后国家出版基金等重大出版项目的申报提供支撑。

2.4 重点选题系列立体化策划机制

1)原创出版工程。瞄准申报国家出版基金、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等重大出版项目,借助学术专家委员会和学术团体的力量,遴选出跨学科、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学术成果进行分批建设。特别指出的是,丛书规模要符合自身实力,切不可盲目求大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具体可分为三类选题群。第一,锤炼精品,立足重大科研课题,充分调研、分析、搜集近年来国家重大学术创新成果,并结合本社学术出版基础和能力,努力打造一批顶尖科研成果物化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打造学术前沿“高峰”专著群。第二,挖掘新人,潜心培育作者资源。采用学术性和市场性双向审查模式,遴选出以本校为主、全国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辅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术成果进行资助出版。旨在及时地了解学术新人的潜在能力,为今后培养高水平作者队伍夯实基础。争取所在院校的出版基金支持。可由专家委员会推荐补充,旨在培养作者队伍的后备力量。第三,深耕细作,衍生开发“亚学术”作品。尝试将学术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进行推广,将小众性的学术著作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惠及更多的读者。一方面,修订已有图书或征集相关选题;另一方面,根据现有学术著作和未来著作选题,衍生开发出学术成果推广系列丛书,以反哺学术出版,最大化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2)强化版权合作,扩大学术影响。拓展国际视野,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版权合作,学习借鉴国家出版基金的品牌项目《大飞机出版工程》的运作模式,针对学科领域的不足,采用译著带动原创专著,形成系列化、国际化的品牌项目,推动国内学科发展,树立出版社的学术国际影响力。

2.5 选题进度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形成按时、保质出版的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在计划进度中,对于作者交稿、专家审稿、发稿、印制等重要时间节点的设定既要符合出版流程和规律,又要留出适当的富余时间,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与此同时,编制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这一点对于丛书项目尤为重要,在方便作者写作的同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后续的审稿、加工负担。对获得入选社会效益评价所认定的国家级项目和奖项的学术著作选题实行专项物质和非物质奖励。项目任务完成质量高的策划和责任编辑,建议年终评奖时给予奖励,并且下次申报重点项目时给予政策倾斜。

2.6 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密切部门合作,做好全程策划。策划选题时要着眼于传统与新形态融合发展的需要,协同探索学术著作融合出版和深度营销模式:整合现有的学术资源,积极探索学术著作的新形态融合出版和数字盈利模式;加大学术著作营销力度,通过与学术期刊和学术团体合作营销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术著作的“长尾”优势,提高单品种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科教兴国、创新驱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出版基金、科技学术著作基金等对重点学术出版项目的扶持,都为大学出版社实现学术出版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新时代赋予学术出版新的内涵和使命,大学出版社应把握时代机遇,进一步规范并推进学术著作出版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培育与促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组织、参与学术著作出版工作的积极性,重塑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术出版品牌,更好地服务国家大局和学校“双一流”建设。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选题出版社
我等待……
谈诗词的选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一、学术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