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心书记”郑从本

2020-11-29 16:16涂晓璇
民族大家庭 2020年4期
关键词:芭蕉村干部村民

文/涂晓璇

有人说,退休了,就像西沉的太阳,没有多少光亮了;也有人说,退休了,该享享清福再不用劳累了,70岁的郑从本却这么认为:人到晚年,再不抓紧为人们多做点好事,连后悔的时间都没有了。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河村,老教师郑从本就生活在这里。他退休后抛下优越的城市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知青下乡时到过的南河村,把南河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全身心投入到村集体事业,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全心干事、竭诚服务、清廉奉献,不仅带领村民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为党和政府分忧,赢得了民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连心书记”。

退而不休挑大梁

“他就像一头永不停歇的老黄牛,有耕不完的地、使不完的劲,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闯,几十年都是一个样。”老乡们把默默奉献、不问回报的郑从本比喻成老黄牛。

郑从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1964年冬,他作为知青下乡至芭蕉侗族乡南河村,曾任过中小学教师,也在芭蕉乡教育站、文化站工作过。他扎根南河村从未挪窝,是全村人熟悉而又亲切的郑老师。在芭蕉乡的从教生涯中,郑从本获得过省级优秀教师、州模范校长、市劳动模范等荣誉,退休后他还受到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委的多次表彰。

2006年,退休后的郑从本本应回到恩施市城区生活。然而,郑从本最终没有留在城市。他说:“南河的老百姓待我比自己亲人还亲,我应该感恩,为南河老百姓做点事。”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返回芭蕉居住。

南河村距芭蕉集镇4公里,全村1210户共4580人。该村原本是一个贫困的山区村,山大人稀,发展缓慢。郑从本退休后,南河村干部群众却希望他可以继续留在村里为村民挑起发家致富的担子。

2014年,南河村支部换届选举,从未当过官的郑从本以“村医村教”的身份全票通过,被选举为副书记。

从来没有犹豫过的郑从本这次有些犹豫了。他说:“不是因为儿女和老伴的埋怨,最担心的是怕自己的身体无法完成好这份任务。但村里干部确实青黄不接,年轻党员大多外出务工,村支部没有‘主心骨’……”最终,能为村民们做更多事的“诱惑”还是战胜了理智,这位在年轻时曾婉拒领导的推荐、不肯改行从政的郑从本在古稀之年当了“官”。

郑从本回应:“这是领导给了我又一次为群众服务的机会。我虽然年纪大,但是还能为村民做许多事,再不干把时间浪费掉,太可惜了。现在组织信任我,群众也需要我,我一定尽自己所能,助他们一臂之力。”郑从本退而不休,走马上任,挑起了治村的重担。

解决纠纷有方法

每当遇到生活难题、家庭纠纷时,村民们总是第一个想到找郑从本帮忙解决问题。郑从本总能实事求是地、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理有据地给群众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郑从本上任不久,就遇到过一件难办事儿。大鱼龙组修组级公路,这成为了陈氏兄弟两家矛盾的导火索,村委会干部多次调解,双方均不服。正月初六是陈弟的儿子结婚的大喜日子,可是在临近过年时,路口上却倒了一大车石头。经过郑从本的多次开导劝解,陈弟想通了,两家人和解。正月初六,陈弟家喜事空前热闹,喜宴上也出现了陈兄的身影。

郑从本有时处理矛盾、做思想工作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打比方、讲道理、摆事实,以心换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村民高某某家住在村委会旁,因与村里有矛盾,看见村干部总是装作没看见。郑从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组织恩施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时,有意把活动地点安排在高家。经过多次与高某某沟通,表达出村委会对他的信任和友好,高某某高兴地答应了。一来二去,高某某终于与村干部之间解除了误会,还积极支持配合村委会的工作。

郑从本进村窜寨,调查民情,化解矛盾纠纷多起。一位年过五旬的老人动情地说:“过去我们村有些纠纷,村里面处理不下来,郑从本都会主动帮我们解决问题,真好!”

村里的书记和主任都是年轻人,看到郑从本很轻松地解决了矛盾,主动向他请教经验。郑从本说:“教书有‘教法’,做群众工作也有‘做法’。我们当干部的和群众要做到三个‘相互’,就是干部和群众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谅解。只要想办法做到这三个‘相互’统一,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如今,郑从本的这三个“相互”成了村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法宝。

民情日记记录村民大小事

一顶旧草帽,一双解放鞋,一个照相挎包是郑从本多年来走乡串户的标志性装扮。在村民的印象中,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在村子里转,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村里有多少人、多少地,哪些村民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土地荒芜了,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了然于心。

在郑从本手里,村民随时可以看到一个小本子,村干部们称为民情日记。小本子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郑从本在南河村任支部副书记的点点滴滴。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老刘家的水是不是修到家了、老王生病出院没有、南河村还有几条断头路未修通、什么时候能找个项目把几条河治理一下……一天下来,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总是会记满好几页。

郑从本说:“这个小本子能鞭策我逐一将这些问题处理掉。虽然每天又忙又累,但只要看到村民满意的笑容时,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这个小本子记的民情账能鞭策我赶紧‘销账’,将这些问题处理掉。账销得多,就说明我的工作有起色了。”

在南河村,不论男女老少,大家总是觉得郑从本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无限的热情,一位村民说:“郑老师每天都这么开心这么有劲,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在郑老师的带动下,年轻人都会以他为榜样,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开展文化活动,舞出和谐乡村

熟悉郑从本的人都知道,郑从本有许多爱好,他常说:“人生不老秘方有三:助人为乐事、朋友交少年、爱好是艺术。”郑从本年逾古稀,音乐、美术、摄影仍是他最大的爱好。在南河村工作后,他认为城里人能享受到的精神文化生活,乡里人也应该享受到。

村里广场修好后,郑从本认为广场舞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强身健体,于是他进城请来了当年一同下乡的老知青到村里教村民们跳广场舞,并要求所有村干部都带头学习跳广场舞。开始时,许多村民放不开,郑从本鼓励他们:“城里人能跳,我们乡里人也要会跳。”他还开玩笑说:“现在不敢跳,两天跳上瘾了后,莫在坡上跳,要注意安全。”在每天的谈笑声中,村民们学会了跳广场舞。

村里的年轻人唐家坤在广东务工,自费买回了舞狮的“狮皮”想组织舞狮队,但没有师傅引路,一直摸不着门路。郑从本得知后,花功夫从外村请来老师傅教他,并常常陪伴到深夜。师傅用心教,徒弟认真学,不久,村里第一支舞狮队诞生了。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郑从本决定再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他从自己退休费里拿出2000余元买回“龙皮”和乐器,组织40岁至60岁的村民舞起龙灯、划彩船、打起连厢来,表演郑从本为他们专门编写的三句半、三棒鼓,宣传本村的好人好事和鼓励村民努力创造新生活。

那年春节,山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群众过了个闹热年。特别是元宵节这一天,上午宣传队到芭蕉福利院给老人们演节目、送温暖,中午在村委会广场组织了“干群闹元宵”的演出活动,晚上还办起了屋场元宵晚会自娱自乐。这一天附近村、镇的群众也纷纷赶来,像赶集一样热闹。小孩子们跟着龙灯一路闹、一路跑,龙灯到哪里,就把欢歌笑语带到了哪里。

看龙灯的刘大爷高兴地说:“我们村大变样了,环境变美了,社会风气也变好了,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享受着幸福生活。”

郑从本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村民们更加团结了,群众闹矛盾的少了,参与打麻将和其它迷信活动的村民也少了。”

“当官要与群众心连心”

当教师时,郑从本非常注重与学生与家长沟通。一次暴雨天,他去学生家家访时,途中遭遇雷电和洪水,差点送了命。然而,郑从本觉得,当村官更加艰难。

一次郑从本下乡走访,当听说南河村大河堰组农户刘仁俊十多年一直未通电时,他立即爬了几里山路到刘仁俊家了解情况,并向周围农户询问一直未通电的原因。原来刘仁俊家两位老人与周围农户关系不和,当初农网改造时,不愿意出工出力,导致至今仍点蜡烛照明。他家里没有自来水和水井,吃水还是用一些塑料壶去别处的水井提回来的。郑从本了解情况后,当即表态马上解决。他自己掏钱买了150米长的水管,叫村干部骑车送去。吃水问题解决了,接着解决刘仁俊用电的难题,郑从本带着村干部首先做组长的工作,接着开屋场会给其他农户做工作。

郑从本把一个个问题记在小本子上,找问题的症结处对症下药做工作,不顾山高路远跑了多次。他还跑到龙凤坝找刘仁俊的女儿支持配合,最终群众同意了。郑从本又请示乡领导与供电所联系,请电工来安装电线。没几天,刘家灯亮了。了却了郑从本的一桩心事。

当郑从本得知蹇理斌家中困难,过年只买了10斤米时,他心里很不舒服。大年初二一大早,他就提着买来的腊肉、鸡,冒着寒风雪雨,踏着泥泞的山路,给蹇理斌家送去了温暖。这一趟光徒步往返就需3个多小时。

郑从本说:“多和群众交心谈心,就好比备战,从中获得了足够的军情,这一仗必胜。”他的足迹踏遍村里的高山深沟,饮水工程的水源处、新修公路的乱石中,还有寻找致富路径的山道中都有他的足迹。寒风雨雪中有他的身影,烈日下有他流下的汗水。在解决纠纷和组织文艺活动时,深夜的山沟里经常闪亮着手电筒照出的他的身影。他的心中始终装的是村民。在与村民们打交道中,郑从本感慨道:“要我为人民服务和我要为人民服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顺序不同,但结果也会相差甚远。当村官最关键的,还是要与群众心连心啊。”

像炭块温暖民心

郑从本说:“虽然老百姓信任我,喜欢我,但这都不是目的。我要尽力为村民们做一些事,让全村赶上整个芭蕉乡的发展步伐才行。”

岩头坪是大鱼龙组比较偏僻的一个自然村,这些年村民们纷纷搬离岩头坪到别处安家或外出务工,原本几十人居住的地方只有几位老人坚守。望着几百亩几乎荒芜的土地,郑从本和村民们商量起了对策,准备无偿招商来开发,前提是要修好这里的公路。

“别村的茶树采摘几遍了,我们的才发芽儿,如果还是各搞各的,没个统一,我们的茶就永远走不出这山沟沟。”郑从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由南河村委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抱团管理,一起找销售渠道。

南河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长年失修,干部在村里呆不住,群众办事不方便。郑从本和村干部们想办法维修了中心,改建了办事大厅,还扩建了村文化广场,新修了村卫生室,村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曾经破败的小山村焕发出了生机。年轻的村支部书记朱锦山感慨地说:“没有郑老师的帮助,南河村就没有全新的今天。”

郑从本经常说:“我是一条鱼,鱼一定要寻找有水的地方。我回到南河,一是我对这里的群众有感情,二是我觉得还能够为村民们做一些事。虽然我的老伴是几十年的老病号,儿女们也时常埋怨我是一个工作狂,但没有工资的村官我当定了,我始终无悔我的选择。”他有一句口头禅:“每当我替群众做了一件好事,就得到一次享受。”这就是郑从本的幸福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郑从本坚守岗位,乐于奉献,犹如冬日里红红火火的炭块,温暖了村民们的心房。

猜你喜欢
芭蕉村干部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雨打芭蕉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驻村干部“唱主角”,村干部“跑龙套” 警惕脱贫攻坚主角错位
陕西脱贫攻坚形成大格局
——驻村干部已有3.71万人
等闲托谁题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