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现代猪舍建设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0-11-30 03:37沈德胜林瑞平浙江省平湖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猪舍猪瘟猪场

文│沈德胜 林瑞平(浙江省平湖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富尧(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原有的生猪区域布局、生产模式、调运方式、安全防护等格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生猪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工作,先后多次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实省负总责,明确生猪发展目标,从资金扶持、土地保障、禁限养区划定、交通运输、生物安全、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统筹推进非洲猪瘟科学防控和生猪产能恢复工作。笔者结合在多层猪舍建设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据查询国外相关数据,国际上在多层猪舍建设的成熟报道案例较少。在国内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香坊农场摸索2层养猪,1994年起哈尔滨肇东种猪场和海顺养殖场曾修建4~6层猪舍,探索实践楼房养猪,取得了60日龄窝均存活仔猪8.96~9.43头,存活率91.1%~93.2%的生产成绩。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国家对猪场用地审批和生态环境政策进一步规范,多层楼房养猪模式逐步被各地方政府和大型养殖集团所接受。2018年,以义务华统集团为代表的立体多层猪舍,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采取底部架空,便于复耕的设计理念建设,共投资3.5亿元,占地851亩,建设设计年出栏40万头的华统生猪产业基地。2019年,以广西扬翔为代表的大集团在养殖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出多层猪舍生物安全四层结构“防非”的“铁桶计划”,在疫病防控和养殖生产上效果显著,平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达28.7。2019年,以天兆猪业为代表的余式猪场5.0多层猪舍,以解决“严防场外疫病传入、疫病入场后清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核心问题着手,分别进行单栋布局和双栋布局。单栋7层,较4.0版本建筑成本降低20%,同时在运营、人工、水电等后期生产成本上也有所节约。国内龙头猪企温氏集团,在生猪养殖模式上探索经历了传统模式、大线模式、高效猪场模式,目前第四代楼房养猪正式落地广东省云浮市。

二、多层猪舍的优势

1.亩均土地利用最大化,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按年出栏万头生猪规模猪场每头出栏生猪需配套猪舍建筑面积1~1.05平方米,则年出栏1万头的单层规模养殖场,养殖用地面积需45亩左右;以4层楼测算年出栏万头猪场为例,养殖用地面积需15亩左右。在当前各地坚守耕地红线和用地指标极其紧缺的背景下,多层猪舍无疑是今后生猪规模发展的一个趋势。如目前浙江省平湖市某传统平层规模猪场占地面积110亩,年最大出栏生猪在2万头,亩均产出效率较低;新建设中的4层猪舍占地面积32亩,设计存栏母猪1500头,年出栏生猪3.3万头,亩均实现高产出。

2.设施设备利用集约化,生产效率实现最大化。多层猪舍在环境控制、通风采光、粪污处理,特别是臭气的集中收集处理和排放上更具优势。冬季仔猪在保育上采取保暖措施,夏季采取湿帘等降温,在通风上更加有力。猪群集中度高便于统筹高效管理,劳动生产效率高。此外,新国标提出排气孔高度不低于15米,给多层猪舍在臭气处理排放上具有天然优势。

3.生物安全防护高标准化,预期生产效益可观。近几年,兴起的多层猪舍均采取高标准设计,在空气过滤、水源过滤、饲料无接触饲喂、人员交叉、智能防护以及防鼠防鸟等措施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细菌病毒的侵入。采用全周期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实现立体化生物安全防护。如2019年在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广西贵港楼房猪场无感染发病,且创建成为猪蓝耳病无免疫净化示范区 。

三、多层猪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配套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健全。多层猪舍建设是近几年来业内兴起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探索实践时间短,所积累的可复制、可持续的成熟经验仍较少。浙江省出台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化”规范(暂行)》和《浙江省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建设指南(暂行)》,这对多层猪舍在养殖生产工艺上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但对多层猪舍设计、建设等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仍缺乏,建设推进中如消防标准、土建标准、工程检测、土地容积率等仍无具体可参考执行的行业标准。此外,专业养殖生产设施设备也缺乏执行标准,大部分处于摸索式改进中。

2.专业设计人才缺乏。多层猪舍设计涉及市政、土建、地勘、房建、给排水、废弃物处理、环境控制、智能化管理、动物保健、养殖工艺等多个系统,行业跨度大,综合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猪场特有的生产工艺与一般建设项目差距较大,往往需要多学科、跨行业的专业设计相互配合来共同实施。目前,国内在多层猪舍设计上主要以各家龙头公司结合自身的养殖生产工艺需要配备自有团队,自行设计、自行建设。但服务于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多层猪舍专业设计的专业机构较少,特别是综合性专业设计人员较为短缺。

3.生物安全控制仍处于摸索阶段。当前在非洲猪瘟尚未有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的背景下,多层猪舍在占地面积和单位用地“小面积高产出”的优势下,生物安全防控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多层猪舍因其养殖密度高,较传统平层猪舍生物安全防护技术难度更趋复杂,管理难度大。比如减少和避免交叉污染,需要充分考虑到楼层之间的水线系统、料线系统、污水排放系统以及人员交叉等各个环节的管控,稍有疏忽就可能产生巨大损失。

4.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制度建设滞后。2019年9月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2019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均为规模生猪养殖和多层猪舍建设开辟了政策通道。但在设施农用地上建设建筑设施无可参考的先例。前期相关审批手续区别于其他建设用地工程项目,无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多层猪舍土建工程虽属于农业投资项目,其实质属于建设工程,但目前无法正常纳入建设部门的建设管理。

5.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2019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先后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各地均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取消超划禁养区。对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5000头以下规模猪场采取在线登记表备案,为生猪规模场建设打通了环评、落地等“最后一公里”政策障碍。但在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城乡居民较为集中的南方水网平原地区,规模猪场选址仍受有一定的受限。主要表现为,基本农田占用总面积和比率受限,周边居民普遍不大接受居住地周边建设规模猪场,猪场落地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四、思考建议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储备。找准目标定位,推动畜牧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院地合作,将畜牧前沿技术在生产一线得到充分运用。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侧重多学科融合,以复合型畜牧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动物防疫、畜牧工程、土木工程、智能控制等穿插融入。

2.优化生猪产业区域结构布局。加快非洲猪瘟分区防控措施的落实落地,将生产端与消费端有机结合,在充分考虑市场供应、消费习惯、经济水平、土地因素、环境承载、畜牧结构等因素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采取区域互助、优势互补等方式,主销区通过资金扶持、产业扶持、用地指标等方面最大限度给予主产区最大的支持,提振生产积极性,保持区域动态平衡。

3.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政策跟进。修订完善现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理清部门行业监管职责,秉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理念,将取得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的多层猪舍纳入建设工程监管,保障多层猪舍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探索完善猪舍产权归属确认,对经合法审批建设的多层猪舍核发不动产权证,缓解广大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4.加快行业发展标准规范制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加快多层猪舍工程建设、工程检测、消防安全、土地容积率以及养殖设施设备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猪舍猪瘟猪场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