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研究

2020-11-30 09:10张溯源江凯业郑国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扩展对接论语

张溯源 江凯业 郑国岱

内容摘要: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输出能力的关键。而小学阶段是跨文化交流思维与能力养成的起步期,我们以三、四年级《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为基点进行跨文化交流思维习惯及能力训练,探索《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原则与方法,并初步构建起具体、系统的跨文化视野下小学国学经典解读教学体系。

关键词:跨文化视野 《论语》关键词 双语教学

当今世界虽然文化多元,交流频繁,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较少,欧美文化仍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主导力量,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输出能力的关键。而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培养跨文化思维与交流能力的关键时期。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我们以《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为基点进行跨文化视野下的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研究,探索出跨文化视野下的小学国学经典关键词双语教学原则、教学方式,并且形成具体、系统、有效的教学体系。

一.《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论语》既是中国人修学立身的经典,也是西方人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窗口。《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文化长达两千多年,因此《论语》历来是中国人文化学习的启蒙经典,是中国人修学立身的起点。要想了解中国人的思維方式要从《论语》开始,而要研究中国人为学修身的精神也必以研究《论语》为先。

目前,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语境越来越与现实不相符,由“西学东渐”到“东学西渐”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欧美文化仍是文化交流的主导力量,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低学龄段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思想信念正处于塑造期,更极易受到影响。反观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目前最核心的途径仍是经典译介,其中大多数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呈现,由于译著翻译取向各有特点,对同一观点的阐释不一,也就容易造成文本理解混乱以及接受群体有限等情况,尤不适于中小学教学。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利用好经典译著,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成为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目前,小学阶段开展跨文化国学经典教学课程比较少,已经开展的也只有初步的教法探索,或者是把国学经典的英译本当成英语学习材料来使用,忽视对国学经典的跨文化解读的研究。其实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于跨文化思维养成而言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学生的中英文能力都还很薄弱,无法进行全面的跨文化交流,基于此,我们立足于“关键词”教学,从中英《论语》关键词的对比分析中带领学生进行跨文化的解读,从而实现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跨文化思维与能力训练的目的。

我们的实践采用郑国岱主编的实验教材《国学》第三阶段《论语选读》上下两册,教学环节则以郑国岱创立的“三元互动五场联通”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操作方式。具体来说,“三元互动”指经典、教师、学生三个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元素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五场联通”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前后相承。具体实践思路则按照郑国岱提出的“对接、扩展、融合”三阶原则来推行。

二.《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原则

(一)教学目的设置遵循阶段性原则

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对《论语》关键词的理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此,笔者根据跨文化视野下的《论语》关键词的难度、课堂教学比重、教学方式三方面将《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划分出“对接”、“扩展”、“融合”三个阶段。

“对接”阶段致力于构建中西跨文化思维的接口,基于关键词字形结构、意义对比进行“字词解读”。课堂以国学知识讲解为主,《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只局限于“开悟轩”环节,基于词汇结构和意义的跨文化解读,通过比较中英词汇的意义,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异同。

“扩展”阶段致力于推动中西跨文化思维的发展,基于关键词进行《论语》“整句解读”。将关键词放入原文,以“句”为单位进行跨文化解读。与前一阶段相比,教学比重增加,逐渐向“乐读斋”,“善品堂”等教学环节渗透。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基于《论语》表达的精神进行中西文化事例的讲解,培养使用跨文化思维体察中西文化异同的意识。

“融合”阶段致力于实现中西跨文化思维的顺畅切换,基于关键词进行《论语》“整则解读”。将关键词放回原文,以“则”为单位进行跨文化解读。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解读不再局限于特定环节,能自然融入国学经典讲解之中。通过中西文化经典著作进行讲解、口语交流等方式进行双语教学,引导学生使用跨文化思维看待事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有序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性,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跨文化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们采用的《论语选读》教材是基于主题式教学理念来编写的,教材将《论语》分为10个单元主题。每个主题单元分为三课时,前两个课时进行关键词双语精讲,第三课时在精讲关键词时,侧重于关键词双语总结教学。例如在讲“仁智”时,需突出“仁德”的君子也具有智的特质,仁并不是愚昧的善良。笔者围绕单词“The intelligent”与“The benevolent”进行关键词双语教学,同时立足文法,介绍讲解定冠词“The”的用法。第三课时则进行“连缀成句”,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I love the intelligent and The benevolent”。引导学生理解单词和短句含义,在生活中增长智慧的同时,也需要培养“仁爱待人”的行为。由此,在讲授国学知识的同时,进行跨文化的解读和思考。促使学生掌握系统国学知识,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论语》关键词双语教学方法

1.依托教材,尊重文本思想。

在中文教材方面,以郑国岱主编的《论语选读》为教材,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先研读教材,明确文意。为保障文本解读的准确性,我们还以《论语别裁》[1]、《论语集注》[2]等作为教学参考。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再对照译本选取《论语》关键词进行解读。以单元主题“为学”为例。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围绕“学”,在译本中选取“Learn”和“Study”;第二课时围绕“习”,则选取“Review”;第三课时选择“Pleasant”,同时将一二课时选出的关键词结合,汇合成句,体现第一单元主旨:It is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constant review? 因此,在择词时,需以教材原文为依托,尊重文本原意,力求与单元思想的逻辑体系同步,层层递进。

2.立足译本,开拓跨文化视野。

多角度选择英译著作,力求优势互补。国内外已有多版本的《论语》译本。国外译者有柯大卫(David Collie)、理雅各(James Legge)、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安乐哲(Roger T. Ames)等,国内译者有辜鸿铭、刘殿爵、许渊冲、王福林等。译者所处背景不同,创作目的和翻译取向也各有差异、各有侧重。为此我们根据出版年代和代表性两个原则,选取了辜鸿铭、许渊冲以及理雅各的译著作为关键词选取的译著来源。这三者的翻译原则不尽相同:辜鸿铭侧重对读者心理的解读,其翻译原则为“以西释中”,立足于西方读者的视角,相对而言更贴近英语语言文化;理雅各注重原文直译,采取的是直译、注释的方式,更加贴近中文原意;而许渊冲崇尚原文意译,注重文学效果,多采用意译的方式诠释原文。

3.结合学情,趣味“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是关键词双语教学的关键。《论语》具有极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以其为基础的译著在关键概念、核心观点的翻译也是经过反复揣摩、推敲的。因此,我们也需要通过比较教学、反复“炼字”来达到准确理解的效果。就如,在讲授“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尽孝”须“敬而养”,而“敬”,不同的译者也给出不同的观点。辜鸿铭认为“敬”是“The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3]理雅各认为是“Reverence”。[4]理雅各强调“敬”是“尊敬、崇敬”,辜鸿铭则认为是不仅是尊敬,而且还是爱。基于此,辜鸿铭的“敬爱”将寄寓在“敬”基础上的深层次情感表达出来,更加符合孔子仁爱思想。

四.总结

总而言之,本文立足于《论语》双语关键词教学,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跨文化解读”。其中強调教学目标的设置须遵循阶段性、教学过程实施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以《论语》关键词的解读为突破口,以依托教材、立足译本、结合学情为解读原则。通过探析构词、趣味“炼字”、以及连缀成句的解读方法进行《论语》双语关键词教学,以此建构具体、系统、有效的跨文化视野下小学国学经典解读体系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南宋]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1.

[3]辜鸿铭,黄兴涛.《论语》英译[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385.

[4][苏格兰]理雅各.论语[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189-190.

[5]许渊冲.《论语》汉译英[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51-52.

注 释

①本文由郑国岱提出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張溯源、江凯业、钟俊南、王钗等人负责初稿撰写。张溯源、江凯业、王钗,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钟俊南,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学生;郑国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长期从事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

②相关论述可以参阅:杨平.《论语》的英译研究——总结与评价[J].东方丛刊,2008(02):129-149.

③相关情况可以参阅:代正利.英韵国学经典推广到小学英语课堂的探新——以<英韵三字经>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7).

④此套教材由郑国岱主编,课程名称为《国学》,已经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2016年正式出版.

[基金]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成果,项目编号:S201914278021

(作者介绍:张溯源,江凯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郑国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长期从事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扩展对接论语
浅谈数据挖掘和自适应算法的应用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