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专著

2020-11-30 09:08周均平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剧种爱华选题

周均平

周爱华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撰就的《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出版了,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我感到很欣慰。古人论文,讲究“知人论世”。在一篇小序里“论世”,恐难畅达,“知人”就断不可免了。爱华在我带过的博士中,是起点较高,得天独厚的。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硕士文艺学专业,都是在山东大学攻读的,又在山东省京剧院做过6 年编剧,后进入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从事戏曲理论教学和研究,读博前担任副院长,是副教授。当时已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出版过《戏曲美学》等专著,获得过多项山东省高校和文化厅科研奖,在戏剧戏曲评论和理论研究方面,已形成自己的某些研究特点,在山东戏曲评论和研究领域已崭露头角。读博第二年即晉升为教授。爱华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质朴坦诚,真率温和,天资聪颖,敏而好学,踏实稳健,锲而不舍,属于非常难得的一接触就能与人形成良好关系的那类人。

我之所以关注爱华,并最终成为师生,很大程度上是其攻读博士学位前的状况和经历与我颇为相似。我也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六、七年后在职读硕,七、八年后再读博,读博时已逾不惑之年。而且读博时都已兼任业务管理工作多年。我担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近五年,爱华也担任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多年。由于相似的经历,我对爱华读博的思想背景是非常了解的,也深知带爱华这样的博士生,与带其他的很不一样。我虽然对戏剧和戏曲没有专门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很难对爱华的专长给予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但在宏观上却可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学术理念和追求、学术态度和学风、学术视野和方法、学术思维和品格上促使其内涵性提升,在科学研究上拿出标志性成果,使其整体素养和科研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爱华果然不负众望,读博以来取得很大的进步。获得省社科规划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又被评聘为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这还只是外在标志,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学术理念、追求和思维能力等内涵性品格的提升。这些爱华都做到了,令我很欣慰。

博士培养,最重要的莫过于博士论文。仅本书的选题,即爱华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就经过了一个颇为曲折的二难选择过程。以爱华原有的学术积累和特色,既可选择具有普适性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可选择具有特殊性的地域特色应用问题。相对来说,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普适性的基本理论问题选题理论硬度高,覆盖面大,容易产生宏观影响,但不易写出特色,做好难度很大;特殊性的地域特色应用性问题选题,具体性强,限定性强,往往不可替代,较容易写出特色,应用价值显而易见,但往往理论品格不高,影响覆盖面窄。最后着眼于应对当下小剧种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和挑战,综合考虑爱华有很多年的田野调查积累,确定做了本书的选题。其间,杨守森、杨存昌、周波、田川流、孙书文、刘蓓等多位导师都给予了精心指导,她本人也经常找校外专家请教。写作中,几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呕心沥血,历时三载。校外双盲评审给予很高的评价,有学者称其“是一篇资料扎实、史论结合,具有开拓性的优秀论文”。2018年5月顺利通过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春青先生任答辩主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先生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并被评为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后又根据外审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做了尽可能的修改,本书整体品质又有明显提高,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我看来,本书主要有如下创新之处。

本书选题或研究对象具有开拓性和重要价值。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厚重的儒道诸家思想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信息和密码,对它们进行挖掘和研究,可以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地域性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是学术研究和当前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这些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草根小戏,被学界所忽视。本书选取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乃至全国此类剧种,探究小剧种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为了把握研究对象和达到研究目标,本书综合运用了历史的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文化生态学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特别是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等富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方法,涉及社会学、艺术学、观众心理学、戏曲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本书结合当下文化多样性创新发展,从文献爬梳到实地考察,从理论研究到传承发展实践等等,活用理论、巧用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从中彰显出研究的现代性。

本书建构了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整体阐释的理论框架。在前人对个别小剧种研究的基础上,对现存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了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对每种类型乃至每个地方小剧种的起源、发展、流布区域、相互影响、从业人员、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审美特征、文化价值、受众幅度、生存现状条分缕析,并将其置于山东特有的地理位置、文化生态中进行考察,在与京剧、昆曲等全国大剧种及山东梆子、吕剧、柳子戏等本省大剧种的比较中,凸显地方小剧种的艺术特色,又将山东地方小剧种的发展放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化转移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研究,涉及戏曲与社会、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诸多理论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建构了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阐释理论框架,体现出本书整体建构的创新。本书关于戏曲同质化原因的考察和分析,也颇有新意。

本书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和补充了新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值得称道的是对史料的爬梳整理和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生存现状”部分,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对几个乡村民间戏曲班社的现场采访,展示了几个小剧种真实的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和令人担忧的发展前景。由此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小剧种的措施,论从史出,杜绝了某些研究者凌空蹈虚的妄言,建立在坚实资料基础上理论言说,保障了本书扎实可信的科学性。

爱华长期从事山东地方戏曲研究,对山东地方戏曲的史志资料较为熟悉,同时还深入民间和院团搜集了大量手抄文本和口述史资料,写作前对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本书使用的大量资料,涉及山东省地方戏曲所有小剧种,除已标注的参考文献外,其余皆为田野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并加以比较研究,所得数据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当然作为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本书还有尚待完善之处。如为了凸显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共性和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不同范围和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本书以全面研究山东境内小剧种为目标,但对本体研究和生存现状以及传承保护的关系的处理还不到位,应在选题限定性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强学理性内容和理论品格;如有条件,还可适当增加相关图谱等等。

(作者简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剧种爱华选题
野花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新年刊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选题有误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