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应用实践

2020-12-01 03:17曾月蓉王小飞王易难丁峰王影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9期
关键词:结构化可视化

曾月蓉 王小飞 王易难 丁峰 王影

摘要: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克服了XML结构化排版存在的标签语言复杂、非专业技术人员难操作的缺陷,实现了形式和数据内容的融合,即“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校改功能,可使不具备专业技术的编辑人员轻松实现在线校改操作,极大提升编校人员的校改效率。

关键词:XML;结构化;整体界面化;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9-0004-02

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由于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方便的可扩展性、便于信息检索、轻松跨平台应用等强大的技术优势,深受广大用户青睐[1-7]。基于XML的一体化融合出版云平台,以XML为数据和交互基础,具有在线编校、单篇论文优先出版、网刊发布和数据库、微信公众平台扩展应用等强大功能,实现了生产、发布、传播的一体化同步,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在科技期刊界得到了快速推广[8-10]。

但XML-体化生产采用结构化排版,而结构化排版的标签语言很复杂,作为非专业技术人员的编辑很难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ML-体化生产的发展。而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1]不仅具有XML一体化出版的全部功能,还克服了XML结构化排版的缺陷,实现了形式和数据内容的融合,即所见即所得,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校改效率。

笔者将从实践应用出发,阐述“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的特点,提出使用建议。

1 XML结构化排版的缺陷和整体界面化校改的优势

1.1 XML结构化排版的缺陷

虽然XML一体化生产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但其采用的结构化排版方式也使用户感到头疼。结构化文件编辑和非结构化文件编辑有着巨大的差异,以Word为代表,非结构化文件编辑器应用已经完全普及,大多数的论文稿件投稿也是以Word文件提交,Word编辑以其“所见即所得”的巨大优势成为工作必备工具;但XML结构化文件编辑却因为一系列的XML标签语言而费解,更因为XML结构化文件完全只关注内容不涉及形式,完全无法实现“所见即所得”,使得XML结构化文件的编辑修改成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具备的能力,普通编辑要完成除文字以外的文档修改还是比较困难的。

1.2 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

XML结构化在线校改采取分项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利用其实现的XML与PDF同步功能[12],在PDF文件中选择段落,从而自动定位到对应的XML节点,并可以单独针对此XML节点内容进行修改。

分项修改解决了在线操作问题,保证了结构化存储要求,但操作相对烦琐,所有内容的修改,都需要从PDF选择内容来定位,并且修改也只能逐项完成,在线修改效率较低,且编辑在修改时没有整体概念。

而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不再采用XML结构化排版的分项修改模式,而是采用整体界面化形式,实现了可视化的“所见即所得”在线修改。

如圖2所示,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的处理界面包含4个窗口,左边是创建的PDF文档窗口,中间上方是可视化校改窗口、下方可以根据需要弹出源代码窗口,右边是包含修改记录、批注和快捷键操作等功能的窗口,4个窗口的大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使用鼠标拖动改变。

在可视化窗口中可以直接修改文档中除图片和公式以外的所有内容,利用窗口上方的快捷按钮还可以像修改Word文档一样方便快捷地修改量符号的正斜体、黑体、上下标,添加一些特殊的字符,此外还具有Word文档的部分批处理功能(查找/替换)等;修改过程中不需要像在XML-体化生产中必须点击“保存”按钮,只需点击文档的其他位置即可实现自动保存,若需撤回可点击快捷方式中的“返回”按钮,也可在修改记录窗口中点击“删除”按钮。

在修改记录窗口中包含“修改记录”“批注”“提问”“文章大纲”“快捷键操作”等菜单,如图3所示。通过这些菜单可以查看排版人员、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在不同阶段的修改记录;添加批注;直接与排版人员沟通交流;在文章大纲中用鼠标左键单击需要修改的内容,可视化窗口中的内容即跳转到相应位置,双击鼠标右键则会在可视化窗口下方的源代码窗口中显示对应内容;从“快捷键操作”中可以查找到可视化部分和源代码部分常用的快捷命令。

1.3结构化校改和整体界面化校改的操作对比

表1是结构化在线校改和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在修改途径和操作步骤上的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在修改时具有操作简单、操作步骤少、不易出错等优点。

2 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的应用体验

2.1 校改效率优势明显

《爆炸与冲击》编辑部使用XML-体化生产编排稿件后,一方面深感在线编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确实在编校效率上有着一定的损失。而使用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后,其“所见即所得”的功能优势使修改稿件变得极其简单,无论是青年编辑还是年龄偏大的编辑,都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学会并熟练操作,校改效率大幅提升。

以一篇包含20个公式、10个图片和3个表格的12页的科技论文为例,统计分析XML结构化在线校改与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的一校校改用时、篇均校次和文章发布时效,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后,校改用时明显缩短、篇均校次明显减少、文章发布时效明显缩短。

2.2 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修改稿件简单易学、方便快捷、步骤少,不仅可为编校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出版时效,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视化界面呈现的形式与生成的PDF文档在形式上不完全一致;在可视化界面下不能修改图片,图片的修改仍然只能通过上传批注的方式,让专业排版人员修改;修改公式可以在可视化修改窗口中用鼠标右键双击需要修改的位置,进入可视化窗口下方的源代码窗口进行修改,但源代码太复杂,编辑通常情况下无法修改等。

3 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的使用建议

综合以上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的特点和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错误虽然可以通过源代码修改,但公式的源代码十分复杂,非专业的排版人员通过源代码修改公式极易出错,因此不建议编校人员直接修改公式,最好以批注的方式上传给排版人员修改;

2)由于可视化界面的形式与PDF形式不完全一致,校改时应以界面右侧的PDF为参照,这样可以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问题;

3)对一个版面的内容修改完成后,应刷新后重新生成PDF,以便及时发现内容的改变对版面可能造成的影响。

4 结束语

使用XML整体界面化在线校改功能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简化编校人员的校改流程、缩短校改时间、减少校次、提升论文的发布时效,有利于减轻编辑人员的负担,提升编校效率和编辑质量,从而促进刊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丽娟.XML在线排版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8(5):65-69.

[2]苏磊,李明敏,蔡斐,科技期刊采用XML结构化排版的优势与应用实践分析[J]_科技与出版,2017(10):108-111.

[3]扶文静,蒋湘莲,周泉,基于XML的科技期刊排版生产流程再造及效益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13):89-91.

[4]宋新爱,仇小花,秦栓栓.基于XML的项目管理工作流一体化建模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34(12):283-288.

[5]吴宏森,施冬梅.XML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5):8461-8463.

[6]黎斌.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络和XML的WEB应用的信息安全策略研究[J].软件,2012,33(10):93-94.

[7]姜梅,张桂弘,王艳秀,等.《含能材料》基于XML技术的编排一体化数字出版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73-178.

[8]赵少飞,陈辉,基于XML-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的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优化实践[J].编辑学报,2018,30(6):627-631.

[9]谭雪静.利用XML技术完善编排校一体化出版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11-714.

[10]蒋晓,谢喧,叶芳,等.基于XML的科技期刊一体化数字出版流程[J].传播与版权,2018(1):104-107.

[11]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种文档界面化修改时的结构化存储方法和装置[P].中国专利:201910124215.7,2020-03-03.

[12]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种XML文件与PDF文件同步关联的方法及装置[P].中国专利:201810023142.8,2018-12-18.

【通联編辑:谢媛媛】

作者简介:曾月蓉(1971-),女,四川井研人,副编审,学士;王小飞(1988-),男,陕西榆林人,编辑,学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编辑学;王易难(1987-),男,河南郑州人,编辑,学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历史;丁峰(1964-),女,浙江临海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王影(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电脑知识、编辑学。

猜你喜欢
结构化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