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20-12-02 19:1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办学院校

念 航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108)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落户限制”[3]。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重要供给侧,地方高职教育在服务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对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高职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但当前福建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

一是优质院校少。目前,福建省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仅6所(占全国的3%),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院校仅1所,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院校4所,在东部11省(市)处于落后水平。二是院校规模偏小。福建省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校均规模4 676人,比全国校均规模少1 754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超过1万人的地方高职院校仅有漳州职业技术学院1所,难以在整体上形成规模效益,有些地方高职院校仍在保生存、保运转,无暇顾及内涵建设。

(二)省内地区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福建省现有实际招生的高职院校50所,其中省属12所,地方所属38所(占76.0%);2019年,福建省高职院校在校生26.69万人,其中地方高职院校在校生19.21万人(占72.0%),地方高职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地方所属38所高职院校中,公办16所、民办22所,每百万人口民办高职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地方所属高职院校按区域划分:福州8所、厦门8所、漳州5所、泉州10所、三明1所、莆田1所、南平2所、龙岩1所、宁德1所,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从区域发展来看,地方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31所,占81.6%;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也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占总数的67%。

二、新型城镇化赋予地方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缓解当前城市发展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总体就业压力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举措,其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一)提供当地学生和劳动力群体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

新型城镇化使高职院校学生选择更多样,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扎堆涌向中心城市;特别是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培养后直接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作为改善民生、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高职“百万扩招”,是中央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是地方高职院校一次重大发展机遇。高职百万扩招旨在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就读高职教育,扩展了高职招生的范围,生源将更加多元化,成长成才路径也将更加多样化,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行动支持。

(二)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福建进入 “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加快建设新福建”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地方高职教育对促进就业和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和释放。福建省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绩效总报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16 261.5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46%,帮助解决了一批企业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8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高职学生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促进地方高职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大融合,倒逼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好学历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转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成为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必将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促进地方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各自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推动转型发展,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更加契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不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建设。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主办者的地方政府,应在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加强宏观指导,引领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地方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和大规模校园基本建设任务,学校及专业布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地方高职教育要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增强内涵、提升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1.稳定总量,完善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基本稳定地方高职院校数量,立足发挥现有学校资源优势,通过支持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有针对性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兴产业、新经济增长区、工业园区和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技术服务。鼓励支持地方多所高职院校之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壮大办学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调整存量,优化结构,加快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基本稳定办学规模,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发展结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支持工科、医科和学前教育发展,特别是鼓励支持地方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医院、学校等配套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应把主要资源、力量集中用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加强专业和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切实保障。

(二)明确办学定位,指导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高职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任务,在不同方向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1.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为指引,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体系。黎明职业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等6所办学历史长、办学基础好,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属国家“双高计划”[4]、国家优质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的地方高职院校,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先一公里”,建设成为本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及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基地,成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的重要基地,办学水平进入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先进行列。重点瞄准全省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建设若干个优势突出的专业群,核心专业进入国内同类专业前列。

2.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对接需求紧密、服务水平较高的产业学院。区域职业教育联盟牵头的地方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加快二级学院发展转型,建设一批工科类和现代农业类、服务业类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要直接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把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人的城镇化”实际问题作为办学任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按职业岗位知识、技术、技能需求设计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按教学要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新型城镇化、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产业学院。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师范类办学资质的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好师范教育的同时,促进专业转型发展,主要面向城镇幼儿园、小学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导向,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办学效益高的地方高职院校。福建省地方所属16所公办高职院校和22所民办高职院校,要把立足区域、服务区域作为主要办学方向,重点根据当地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坚持培养培训并举并重,推进“学校培养培训的人”与“城镇建设的人”“企业岗位的人”“社会需要的人”无缝对接,建设成为培养培训“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鼓励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发挥办学优势,在加强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上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重点要围绕本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代表本校办学特色的专业群,建设一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地方高职院校。

(三)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根据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需要,政府要建立、完善相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学校明确方向,加强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1.支持地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制定专门政策,调整专项经费和项目、人才计划支持方向,重点支持培育建设“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支持面向国(境)内外引进一批专业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支持建设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团队,支持承担省部级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2.支持地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支持地方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批直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类和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一批校地企合作的“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承接一批产学研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增强办学活力。

3.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地方政府要严格贯彻执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通过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等,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订本区域高职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本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指导学校制订好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服务方向、发展定位和办学任务。牵头建立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协调解决校企合作办学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在土地、校舍、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专项资金,对地方民办高职院校开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和当地紧缺、艰苦专业给予一定的生均拨款补助。

(四)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赋予的新的办学任务、办学要求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落实国务院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高质量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5]。

1.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在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二元制”、现代学徒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鼓励企业与地方高职院校共建实训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2.支持地方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在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内部分配、学校培训工作量折算、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3.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门群体实施专项行动计划。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青年群体,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针对专门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职业培训内容,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环保、健康卫生、就业指导和工匠精神、质量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法律意识等内容贯穿职业技能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效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关键阶段。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在职业教育。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百万扩招”政策,以及福建省加快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决策部署的深入实施,地方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凸显。对于高职教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不够协调、不够同步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推动均衡发展;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真正把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好,将地方高职教育做强做精;要坚持多管齐下、多方着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区域特点的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发展道路,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城镇化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家乡的城镇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