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走路”剧目方针的首提及与浙江戏曲之关联

2020-12-02 20:24黄大同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周扬田汉方针

黄大同

内容提要:以“两条腿走路”来表述剧目工作方针的首提者不是周扬,不是刘芝明,而是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这是他在1958年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于北京办公地召开的戏剧界座谈会上,对1958年4月27日周扬与在京演出的杭州越剧团以及浙江绍剧团演员们谈话内容的概括,并正式见诸同年5月31日《戏剧报》刊登的座谈会纪要《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从对这一方针首提者的确认过程中,可窥探到当时的浙江戏曲工作者在1949年以来戏曲政策出台以及演出历史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两条腿走路”是一种我国普遍采用的、以哲学辩证法思维把握事物两面关系的形象表述,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被引入文艺界,成为指导戏剧传统题材与现实题材剧目关系的工作方针,在中国当代戏剧与曲艺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该方针由何人、何时最早提出,当代戏剧戏曲史的三部重要著作却有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当代中国戏曲》认为是周扬于1958年4月提出:“为了使戏曲剧目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和繁荣,1958年4月,周扬根据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剧目政策。周扬在对杭州市越剧团和浙江绍剧团演员的谈话中,提出要用‘两条腿走路’,既要明确重点,又要克服片面性;既要表现现代生活,又要继承传统。”①

《新中国戏剧史》认为是刘芝明在1958年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总结发言中提出:“以‘两条腿走路’比喻在发展现代戏的同时不可偏废传统剧目的剧目方针,最早出于刘芝明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刘芝明指出‘所谓两条腿,一是现代剧目,另外一条就是传统剧目’。”②

《中国当代戏曲史》则认为是周扬在1958年4月与浙江剧团的谈话中,以及田汉发表于1959年1月的文章中提出。如:“同月,周扬在中国剧协与杭州越剧团、浙江绍剧团的人员谈话,在表示赞扬的同时,提出既要表现现代生活,又要继承传统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③该书又说:“1959年1月,文化部在党组扩大会议上检查1958年文化工作中忽视传统剧目的问题。《戏剧报》发表田汉《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针对只重视现代剧目,忽视传统剧目的偏向,指出:‘我们不能一条腿走路,或一条半腿走路,必须用两条腿。’”④

迄今为止,涉及“两条腿走路”方针的一些著作或论文都沿用上述三种观点中的一种。哪一种与事实情况相符? 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角度着眼,这三种观点似乎都可成立,但在涉及具体的人与时间问题上,它们也都与当时实际发生的情况有一定的出入。这一问题需从1958年4月浙江剧团赴京演出谈起。

1958年4月15日,以杭州越剧团为主,杭州话剧团参与的赴京演出团携带歌颂“大跃进”的越剧小戏、小话剧与歌舞节目,以及《沈清传》《双贵图》《拾玉镯》等传统越剧剧目到达北京。17日晚向首都文艺界作首场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在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等陪同下出席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进行亲切交谈与合影。第二天(18日)下午,该团在天安门广场与前门火车站广场,举行了两场街头演出,上演了本省剧作家最新创作的《关不住的姑娘》(胡小孩、沈祖安编剧)、《一日千里》(顾锡东编剧)与《十分钟》(汤学楚编剧)等越剧现代小戏,以及《不要随地吐痰》(房子编剧)、《满堂红》(辛弘编剧)以及《喜报》《除四害》(浙江省文艺大跃进大会舞蹈组集体创作)等街头小话剧与音乐舞蹈节目。两场广场演出深受北京市民的欢迎,演出现场被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住,每个小节目刚一结束就响起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一位老人家大声称赞说:“你们演得好,谢谢你们!”⑤由于街头、广场演出现实题材作品是革命文艺的传统,如抗战时期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街头剧和广场秧歌剧曾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当时的北京舞台上很少有反映当下新人新事的小型剧作,更无专业剧团在大街演出的先例,因此该演出活动立即被敏锐的新闻记者所关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与《北京晚报》等各首都报刊对此作了报道与评论。因有宣传助力与现场效果,该团这两场广场演出在北京产生了轰动效益,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说,这个反映当下生活的街头演出活动“对首都舞台冲击很大”。⑥这一街头演出活动也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与人民日报社领导的重视。4月26日《人民日报》为此刊发社论《要创作更多短小的文艺作品》。该社论既高度评价杭州越剧团“在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热情地为当前政治运动服务上,为文艺界做出了榜样”;也表扬了浙江省的专业作者、业余作者和演员们,“在参加浙江文艺界创作大跃进的誓师大会以后,在三天当中,就创作了几十个节目,其中包括了此次演出的一些新鲜活泼的作品,便是整个文艺界大跃进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⑦。此外,《人民日报》还约请中国戏剧家协会机关刊物《戏剧报》副主编戴不凡,为家乡人通宵赶稿,在该报发表了《看杭州越剧团的演出》的评论文章。⑧该报另还刊登对杭州越剧团在北京两个广场演出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的评论文章《下绣楼出花园走上街头》。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伊兵也在《戏剧报》上撰文《喜闻东海潮声》一篇,对这些来自家乡的演出与创作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⑩4月29日,文化部又将杭州越剧团作为典型,向全国发出《关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应在城市街头进行演出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杭州越剧团作为一个戏曲剧团,能够与话剧工作者合作,及时编排配合政治运动的新剧目,在街头演出,应该引起各地的注意和重视。我们认为全国的所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这方面应该向杭州越剧团学习,如本身的条件有可能,应该多多创作一些短小精悍、多种多样,为人民所喜爱的反映现实斗争的新节目,抽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在城市街头进行演出活动,使革命艺术更多、更快地和工人、农民和广大的劳动人民见面,对他们及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发挥街头剧的战斗作用。”⑪于是,全国文艺界展开了以城市街头上演小节目的形式,来宣传1958年年初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活动。

因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伊兵向周扬电话汇报了杭州越剧团来京演出并且影响很大的情况,4月27日星期天,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邀请杭州越剧团与同时也在北京公演绍剧《龙虎斗》《孙悟空大破平顶山》《卖后宰门》等传统剧目与《挑战书》等现代剧的浙江绍剧团演员,以及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陈冰、浙江省文化局局长丁九和杭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唐向青等,在中国戏剧家协会见面座谈。周扬首先在交谈的插话中表扬杭州越剧团的现代小戏和浙江绍剧团的传统大戏演得好,应该好好宣传和评论,最后在长篇发言中再一次肯定了杭州越剧团反映大跃进新人新事的小戏创作与在街头演出的重要意义。他说:“这些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它的政治性、群众性、鼓动性都很强,应当多多提倡演这些这样具有政治鼓动性的戏。这些戏拿到工厂农村中去配合群众运动,它的演出效果会更好。”⑫随后他指出:“戏剧工作者一方面要继承传统,一方面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只抱住传统而不去从事新的创造、不表现我们的时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新时代和继承老传统不能偏废,有人在提倡发掘传统时就什么戏都搬出来,在提倡表现现代生活时就不要传统,显然都是错误的。”⑬接着他强调了戏曲工作要“双管齐下”的意见:“一方面提倡戏曲反映现代生活,一方面重视传统,一方面鼓励创造新剧目,一方面继续整理、改编旧有剧目,双管齐下,既保存了好的传统,又发展了新的东西;这样做对戏曲改革也会有推动,会突破过去表现手法上有束缚的东西,而好的东西又不但不致丢掉,而且还可以得到发展。”⑭

周扬与浙江戏曲演员以及浙江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谈话从1958年4月27日下午4点开始,至傍晚6点结束。两个小时的谈话内容随即以《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记周扬同志和演员们的一次谈话》为标题的文章形式,在5月15日出版的第9期《戏剧报》上刊发。笔者研读这篇文章后,发现其讲话中有以下两点内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在这个谈话中,周扬只是使用了比喻做一件事要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要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的“双管齐下”这一成语,而没有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表述,但显然,他的“双管齐下”也就是“两条腿走路”之意。其二,他的“双管齐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主次或偏正之分,其中对现代戏创作与演出的强调,也是建立在“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反映当前斗争生活的作品却不多”以及“在戏曲演出中提倡表现现代生活,对戏曲演员来讲也有很大好处”的基点上。即使在谈论演员表演时,他也谆谆劝导在场的演员要“既会演历史题材的传统剧目,又会演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学会这种新的本领并不会丢掉传统表演艺术,而且运用得好还可以使传统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和发展”。周扬这一将现代戏与传统戏置于并列对等关系的“双管齐下”观点,与当时同为中宣部副部长陈伯达提出的“厚今薄古”方针有着微妙的区别。

周扬是分管文艺工作的中宣部副部长,戏剧界必然重视他与浙江戏曲演员的讲话内容。当年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戏剧界座谈会,邀请在京的戏曲团体与各地来京演出剧团的负责人、导演与主要演员等,就学习周扬对杭州越剧团和浙江绍剧团的讲话纪要文章后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贯彻创演现代戏与传统戏而发表见解,杭州越剧团和浙江绍剧团的有关人员也参加了会议。座谈会主持者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发言的有中国京剧团副院长马少波、中央实验歌剧院副院长侣朋、中国评剧院副院长薛恩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欧阳山尊与北京市文化局戏曲编导委员会导演张胤德等。

田汉在开场白中,把周扬的讲话要点与陈伯达的“厚今薄古”方针联系起来。他说:“党中央提出厚今薄古后,《戏剧报》曾向周扬同志提出,请他谈谈在戏曲工作上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口号,他的谈话实际上是回答了这个问题。”⑮接着,他把周扬关于戏剧工作要双管齐下的讲话要点,以“两条腿走路”的比喻作出归纳:

厚今薄古的口号在戏剧界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我们并非只要表现现代生活,打倒传统,而是要着重表现现代也不要放松传统,使古为今用,传统为现代服务,这实际是毛主席“推陈出新”的口号进一步的解释。但有的同志也容易错误地理解这个口号。如像有的剧团又走到另一极端,打算100%演现代剧了。由于这种偏激的体会,完全可能又发生不要传统剧目的偏向,又不去找老艺人学技术了,把新老继承关系又要搞得不正常了。所以《戏剧报》特别请周扬同志谈谈这个问题,周扬同志主要告诉我们要用两条腿走路,既要明确重点,又要克服片面性。既要表现现代生活,又要继承传统。⑯

如果没有看过周扬的此次讲话,田汉的“周扬同志主要告诉我们要用两条腿走路”这一句话,确实会使人误以为是周扬首先提出这一形象表述。而实际上,这是田汉在准确把握周扬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双管齐下”的要点作出“两条腿走路”的形象概括。在座谈会结束时的总结发言中,田汉又一次强调:“周扬同志说作家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表现现代,这好比用两只脚走路,不能偏废。”⑰会后,田汉亲笔题写了《戏剧报》所刊载的座谈会发言纪要题目——《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⑱这是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管理机构——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刊物上,正式向全国文艺界发出的戏剧剧目工作要“两条腿走路”的号召。当然,田汉使用的“两条腿”之喻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他的引用。因为这是在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讲话中早就出现的、运用哲学辩证法的比喻性提法。譬如1958年4月7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讨论教育工作的会议上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⑲

两个月后的7月15日,周扬在文化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对现代题材剧目与传统剧目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应该跃进;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也应该跃进。今后反映现代题材的剧目应该大量发展,不要要求条件过高;对待传统剧目,却要严格地选择其中最为优秀的,加以整理、改编,并从各方面来提高和丰富舞台艺术。”⑳从其通篇讲话中未曾出现“两条腿走路”之句的情况,可佐证在文艺界该提法的首提者确实不是周扬。

由于“厚今薄古”方针的主导影响,同年7月14日,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从6月13日起为期约一个月的“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总结发言中,代表文化部进一步提出“以现代剧目为纲”的剧目工作方针。他说:“我们的方针是:在戏曲工作中,大力贯彻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政治带动艺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现代剧目为纲,推动戏曲工作的全面大跃进,在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的同时,继续认真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并排演新历史剧目;在充分发扬优秀的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有力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㉑随后,他在谈到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的关系时说:“两者之间要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分。从发展前途来看,现代剧目是主,传统剧目是次。只要传统剧目不要现代剧目是错误的;只要现代剧目不要传统剧目也是错误的;两者平起平坐,没有主次没有先后,这也是错误的。”㉒接下来在其讲话的第五部分内容中,他提到了“两条腿走路”:“所谓两条腿:一是现代剧目,另外一条就是传统剧目。这种提法是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用两条腿走路,对于戏曲的发展和繁荣是有好处的。”㉓将刘芝明的讲话内容综合起来看,此时文化部提出的戏剧工作方针,实际上是一种“以现代剧目为纲”的“两条腿走路”。从其所说的“在3年内争取大多数剧种和剧团的上演剧目中现代剧目的比例分别达到20%至50%”的数字中,可证明文化部并不认为“以现代剧目为纲”就是提倡100%上演现代剧目,但身处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之后的“大跃进”运动的风口浪尖,“以现代剧目为纲”口号的提出,客观上产生了压抑文艺界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与新编历史剧目之创演的热情。显然,“以现代剧目为纲”的“两条腿走路”,实际上导致的是当时现代戏与传统戏“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执行这一方针,既不利于我国文艺事业的平衡发展,也不能满足群众看戏听书的多样需求。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与21日至27日,毛泽东主席先后在河南郑州与湖北武昌召集高层会议统一思想,紧接着中共中央于11月28日-12月10日在武昌举行“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开始着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各行各业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12月28日,周恩来总理也直接对文化部提出的“创造艺术‘卫星’,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口号作出批评。于是文化部党组于1959年1月,开始对过去一年全国文艺界的“大跃进”问题进行检查与纠偏。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田汉在当月《戏剧报》上发表《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一文,其内容有文化部在检查与纠偏中的思考:“去年四月戏剧跃进会议以后,剧运在质量两方面都有飞速的提高,并且扭转了前一时期较多注意传统剧目轻视现代剧目的偏向,但后来也开始产生另一种倾向,把传统剧目又摆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了。有的甚至走得更远,现代剧占的比例到百分之八九十甚至百分之百。这样有几种缺点:第一,使传统发掘整理工作因而松懈停顿,影响中国剧艺的正常的健康的发展;第二,使现代剧的表现形式脱离传统和民族特点,因而脱离人民的好尚;第三,新一代演员以为不需要追求技术,不认真地及时地跟前辈学习,这样必然会逐渐降低中国戏曲艺术水准,失去它的民族特点。伟大的1959年已经到来,为了向党向人民献礼,我们必须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必须剧本与表演艺术都有较高水准。既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感情,表现方法又有民族风格。这是说:我们不能一条腿,或一条半腿走路,必须用两条腿!”㉔

田汉在1959年1月《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一文中所说的“不能一条腿,或一条半腿走路”等句其实也不是他所创,这是出自1958年12月17日由新华社刊发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公报在谈到国民经济的方针时指出:“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而不是一条腿或者一条半腿走路的方针,这样的一整套方针是正确的。”㉕田汉对公报这一表述的引用,意味着文化部摒弃了“以现代戏为纲”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而恢复到田汉对周扬谈话精神的总结,即剧目工作要“用两只脚走路,不能偏废”的平衡状态上了。

1959年5月3日下午,周恩来总理邀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部分文艺界代表和委员,以及北京的一部分文艺界人士,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了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的讲话。他的“两条腿”之意,是指:“既要鼓足干劲,又要心情舒畅”,“既要力争完成,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既要是浪漫主义,又要现实主义”,“既要学习马列主义,又要和实际相结合”,“既要有基本训练,又要有文艺修养”,“既要政治挂帅,又要讲物质福利”与“既要重视劳动锻炼,又要保护身体健康”,“既要敢想敢说敢做,又要有科学的分析和根据”,以及“既要有独特风格又要能兼容并包”。㉖这10个方面并未直接涉及戏剧的现代戏与传统戏之间的关系。但他讲话的核心要点,是要大家掌握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与工作方法,这就使文艺界自然而然地将其讲话精神推导到现代戏与传统戏之间的两面关系上了。

其实,“两条腿走路”的另一条腿——传统题材作品的创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根据地就已涵盖了整理改编传统作品与新编历史作品这两类内容。如1943年在延安根据地戏剧创作中由集体创作、杨绍萱执笔的京剧《逼上梁山》,1944年年底阿英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创作的话剧《李闯王》等就是新编历史剧。1949年之后,这类作品越来越多。如1955年创作的清装越剧《五姑娘》与1956年创作的婺剧《孙膑与庞涓》都是浙江的新编历史剧,而1956年4月轰动京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两次观看的昆剧《十五贯》,则是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鉴于“两条腿走路”的戏剧创编演工作在现实中早已含有现代剧目、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目这三个类别,为了更清晰而准确当地表述这一指导全国戏剧、曲艺的工作方针,在文化部于1960年4月13日至29日举行“全国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后,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在5月7日的《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在“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途径的剧目工作方针。他说:“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地改编、整理和上演传统剧目,多多提倡编写和演出新观点的历史剧,使我们戏曲事业从各方面更加繁荣。”㉗5月15日《人民日报》又以社论形式,将这三条途径进一步明确为“三者并举”,这就是后来简称的“三并举”:“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题材剧目,同时积极改编、整理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还要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㉘自此以后,表述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两面关系的“两条腿走路”不再出现,而以“三并举”替代。

通过以上梳理可得知:

其一,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1958年4月27日对杭州越剧团、浙江绍剧团演员的讲话中,说的是“双管齐下”,虽具有“两条腿走路”的实质内容,但并未直接作此比喻性表述。其二,同年7月14日,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但这从时间上看,是在田汉主持的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戏剧界座谈会,以及5月31《戏剧报》刊登该座谈会纪要的文章所提之后,而且其现代为主、传统为次的一长一短戏剧工作两腿关系与田汉前述的平衡关系并不一致。其三,田汉在1959年1月《戏剧报》上发表《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这距其1958年5月17日首次提出“两条腿走路”已有半年之久,而且5月17日刊发的《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是以标题向全国剧目工作发出要“两条腿走路”的要求,此文却主要是以湖南祁阳戏《昭君出塞》和益阳花鼓戏《生死牌》这两部传统剧目的成功改编来佐证这一方针的正确。

由此可确定,以“两条腿走路”来表述剧目工作方针的首提者是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但这一方针也不是出于1959年1月他所发表的《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一文,而是在半年前的1958年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于北京办公地召开的戏剧界座谈会上,他对1958年4月27日周扬与在京演出的杭州越剧团以及浙江绍剧团演员们谈话内容的概括,并正式见诸同年5月31日《戏剧报》刊登的座谈会纪要《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

“两条腿走路”的核心是追求传统题材与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与演出的平衡发展。虽然这一比喻性表述在两年后,被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提出并经《人民日报》社论予以明确的“三并举”所替代,但后者是在前者传统题材与现实题材分类上的进一步细化,新中国的戏曲事业需要平衡、并列发展的思路并未改变,两者同属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戏剧历史发展阶段。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中国当代戏剧戏曲史和当代曲艺史中的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而考探“两条腿走路”的首提,具有确定这一历史分期之开端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从对这一方针首提者的确认过程中,还可窥探到当时的浙江戏曲工作者,不仅以《十五贯》等剧目取得了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鼎新的杰出成就,而且还在新中国戏曲政策出台,以及新中国演出历史发展方面作过重要贡献。

注释:

①张庚:《当代中国戏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第58-59页。

②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76页。

③余从、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第286页。

④同③,第290页。

⑤《人民日报社论》,载《戏剧报》,1958年第8 期,第10页。

通过表1的数据和理想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基本能够诊断出三电平逆变器中两个晶体管损坏在交叉桥臂的故障具体位置,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这里所用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故障诊断时间短,速度快,准确率高,能够高效迅速的确定故障位置并进行排除。

⑥戴霞:《两条腿走路的剧目方针提出前后》,载《纵横》,2007年第2期,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7页。

⑦同⑤。

⑧同⑥,第16页。

⑨短论:《论〈下绣楼出花园走上街头〉》,载《戏剧报》,1958年第9期,第5页。

⑩伊兵:《喜闻东海潮声》,载《戏剧报》,1958年第8期,第13-15页。

⑪《文化部通报各地剧团重视街头演出》,载《戏剧报》,1958年第9 期,第6页。

⑫江东:《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记周扬同志和演员们的一次谈话》,载《戏剧报》,1958年第9 期,第4页。

⑬同⑫,第3页。

⑭同⑫,第4页。

⑮田汉等:《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载《戏剧报》,1958年第10期,第3-11页。

⑯黑体为本文所加。见田汉等:《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载《戏剧报》,1958年第10期,第3页。

⑰同⑯,第10页。

⑱同⑤,第17页。

⑲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第280页。

⑳《戏剧报》记者:《周扬同志谈戏曲表现现代生活问题》,载《戏剧报》,1958年第15期,第8-9页。

㉑刘芝明:《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载《戏剧报》,1958年第15期,第11页。

㉒同㉑,第12页。

㉓同㉑,第14页。

㉔田汉:《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载《戏剧报》,1959年第1期,第5页。

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公报》,1958年12月17日。

㉖周恩来:《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载《中国戏剧志·北京卷(下)》,中国ISBN 中心,1999,第1462-1464页。

㉗齐燕铭:《现代题材戏曲的大跃进——祝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的胜利》,载《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下)》,第1471页。

㉘《人民日报》社论:《戏曲必须不断革新》,1960年5月15日。

猜你喜欢
周扬田汉方针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京话探索实验剧《无名卒》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私房钱风波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谁动了我的肖像权
田汉的鞋带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爱情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