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好风景

2020-12-02 08:54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41期
关键词:桥墩泉州洛阳

千年风雨洛阳桥

在中国四大古桥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了。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洛阳的桥。其实,这座桥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的福建泉州。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当地的洛阳江口仅有一座万安渡口供两岸的百姓渡船过江,然而由于该地是洛阳江的入海口,风高浪急,往往“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沿岸的百姓连续数日无法渡江。

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当桥开始修建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海口的狂潮急水,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利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型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个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

桥梁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也是一个难题。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通俗来说,就是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洛阳桥的修建历时将近7年,耗费1400万两白银。建成后的洛阳桥长约1200米,宽约5米,拥有桥墩46座,雄伟无比。这座跨江接海巍峨宏伟的大石桥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洛阳桥建成之后,不少文人墨客都作诗赞颂。比如两宋之交的理学家、曾当过朱熹老师的刘子翚就为洛阳桥作过诗,首联便说道:“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

洛阳桥之所以称为洛阳桥,是因为它上跨洛阳江出海口。洛阳江的主干流发源于福建泉州的朴鼎山南麓,最后注入泉州湾。洛阳江之所以叫洛阳江,也有其渊源:相传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使得西晋京都洛阳的许多世家大族南渡至泉州附近,发现该河周边的风景和洛阳有些相似,该河遂得名洛阳江。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洛阳桥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了一层特殊的寓意。

南宋时期,在隆兴北伐失败之后,主和派非议纷起,当时的名臣王十朋上疏而且指明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然而,王十朋的主战思想不仅未被采纳,而且他本人也被外放。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在泉州期间,他写下了一首《洛阳桥》,诗中写道:“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中原相隔“万里”遥不可及,但是诗人在南方的泉州看到了一座“洛阳桥”,洛阳桥造福一方人民,固然让人欣喜,然而南宋朝廷的偏南一隅又让诗人悲戚无奈、黯然神伤。

洛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座了,诗人余光中曾参观过洛阳桥。据说,他以83岁高龄耗时1个多小时,用了1060步走完洛阳桥。回去之后,老诗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写出了《洛阳桥》这首诗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一篇《洛阳桥》道尽了游子的心声,承载了游子的几多乡愁!

(作者邱俊霖,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4期。有删改)

读有所思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在中国四大古桥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了”,洛阳桥的独特之处有哪些?

2.文章第七段的作用是什么?

3.第六段引用刘子翚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第七段中说“洛阳桥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了一层特殊的寓意”,“特殊的寓意”指的是什么?

这些桥 这些人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野生动物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个自驾的旅游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旅游者感激地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歡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两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们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作者冯文超,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有删节)

读有所思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与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猜你喜欢
桥墩泉州洛阳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河里站着废弃的桥墩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硬脖子的洛阳令
冒充桥墩的女人
地铁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沉降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