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中上游平江民歌传承路径比较研究

2020-12-03 13:58侯新兰刘东兴
音乐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平江县平江民歌

侯新兰 刘东兴

汨罗江中上游位于湖南省平江县,这里地处湘鄂赣交界地带,群山峻岭,交通不便。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迁徙使这里的民歌赣方言浓厚,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传统民间歌曲原生态化流传至今。2009年2月,汨罗江中上游民间歌曲以“平江民歌”之名成功申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今天的人们已经远不如从前热爱本地民歌,年轻人喜欢者甚少。只有少数老人传承着本地民歌,后继乏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汨罗江中上游民间歌曲,为地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与地方学者共同参与,五年不间断对湖南省汨罗江流域有计划性的考察。连续五年的考察活动丰富了外来学者们的地方性知识结构,为跨地域横向比较和进一步纵向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据考察对象,我们将平江民歌传承者分为官方传承者和民间传承者。官方传承者以平江县原文化馆馆长李团生及其弟子为代表。民间传承以三联乡单佛保、加义镇吴金花[1]、长寿镇陈柏青(医生)、汪崇保等为代表。官方传承人与民间传承人在表演场域、演出方式等方面由于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样态。

一、传承者背景比较

(一)传承者生平

李团生,男,汉族,1949年12月出生于湖南平江县浊水乡大桥村。曾任平江县文化馆馆长、文联副主席。1964年到平江县剧团工作,开始学习平江民歌。1968年到海军4109部队宣传队,1973年转业到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曾到海军政治学校学习1年,主要学习文艺创作。在海军宣传队曾表演花鼓戏片段、曲艺、京剧、表演唱、小品等文艺节目。1978年在参加湖南省文化馆干部学习会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团生开始正式接触和系统学习平江民歌,发现平江民歌“多如牛毛,浩如烟海”。 1986年任县文化馆副馆长,1990年到县文联任秘书长,1996年任县文联常务副主席,2010年退休。

单佛保,湖南平江县三联乡三联村人,男,汉族,1954年4月20日出生。1980年任三联乡企业办采购员;1985年任三联贸易中心驻汨罗办事处主任;1994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湖北师范学院进修法律;1996年任瓮江区劳动服务站站长;2007年任浯口镇三联治安巡防队队长。2010年退休后回家务农,是一位极具乡土情结的老人,赋闲在家经常会组织村里的一些民间音乐爱好者吹拉弹唱,自费收集整理平江民间音乐和民俗习惯等,撰稿完成了70多万字。没有从名义上收徒弟,只要喜欢民歌的、有兴趣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与他們不定期的活动,其他民间艺人以在家务农为生。

(二)生平比较

李团生与单佛保,二人都是本地的精英人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贡献,都在传承着平江民歌。

李团生一生都从事文艺工作,在部队期间,主要从事文艺宣传工作,曾在部队院校专业学习1年,部队转业以后任文化馆文艺工作者。特别是1978年以后跟随民间艺人系统学习民间歌曲,曾师从当时人称“调子最多,润腔最流畅”的林引生学习,又师从老艺人汤锁、余斐学习,使得李团生演唱技艺大增。李团生在部队宣传队的表演与学习,以及转业后向民间艺人系统学习传统民歌,为以后从事表演、创作与研究民间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佛保既在政府部门上班,又在家务农,但一生主要从事政府事业有关的工作,没有从事文艺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受本地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演唱一些本地民歌。

二、活动场域比较

(一)表演场域

李团生从1964年到县剧团工作便开始舞台表演。1968年在部队宣传队表演花鼓戏片段、曲艺、京剧、表演唱、小品等文艺节目,1973年转业到平江县文化馆后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多次获奖。1980年,李团生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唱的平江花灯《张三守夜》在文艺节目中播出;1982年5月,李团生演出的《张三守家》作品,荣获岳阳地区建党六十周年献礼文艺作品一等奖;1984年,李团生等演出的平江花灯戏《今年七月七》在1984年岳阳地区文艺调演中荣获演出一等奖;1986年,李团生的曲艺作品《一枝花》荣获岳阳地区文艺奖;2009年,李团生参加“向祖国汇报——2009年湖南艺术节”表演原生态音乐《半山下来一条河》,荣获第六届“三湘群星奖”银奖。

与李团生相比,单佛保等民间艺人参与省市演出活动的机会几乎为零。民间艺人认为不能随便唱民歌,更不能随处唱。正所谓民间有“山歌不进屋”“文章不下田”“夜歌不出堂”的说法。以前,人们在山上、田间等场所进行演唱,而今在茶余饭后,几个人坐在一起,便开始即兴演唱。此外,加义镇吴金花老人认为唱歌能够治病,所以无论走路、做饭、劳动等都进行演唱,以使自己身体健康。

(二)创编

李团生具有较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创编的作品较多,也多次获奖。在岳阳市一九八六年度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中,《三盘瓜子》节目荣获创作二等奖。在《文艺生活》(增刊)1987年第1期发表李团生创作小话剧《团长与士兵》;1988年度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猪八戒下凡》节目荣获写作二等奖,《猪八戒下凡》发表在《文艺生活》(增刊)1989年第1期;1989年湖南省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中,创作的配乐故事《请求枪毙的士兵》荣获广播文艺三等奖;1992年3月,李团生作词的平江山歌《拗大嫂》荣获岳阳市文化馆、站首届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1999年,在99岳阳市迎千禧戏剧节“楼台杯”新剧(节)目创作的花灯音乐剧《茶山恋曲》,荣获作曲奖。

单佛保等民间艺人专业音乐基础理论较薄弱,很少参与民歌的创编活动。他们在传承与交流着传统民歌。然而,长寿镇的陈柏青医生是个例外,他喜欢文学与演唱,是平江天岳诗社和长寿诗书画协会的会员,创作了3首《唱油菜花》,4首《平江新山歌》,3首《绝句》等10余首民歌。这些民歌主要歌颂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等方面的内容。

(三)二者比较

李团生作为专业演员,多次参加省市各种演出与比赛活动,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民间艺人主要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进行演唱,个别人偶尔也在本地组织的演出活动中进行舞台表演。民间艺人不参加比赛,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李团生作为专业演员,业余时间创作一些民歌。特别是他在部队期间曾到部队院校学习1年,主攻文艺创作,使李团生的创作水平大有提高。虽然李团生专业学过创作,但是他的音乐创作素材始终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民间音乐,他的创作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的改编曲目。民间艺人在传承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他们传承着本地流传的民间歌曲,在日常生活中,即兴演唱,随心演唱。即使有陈柏青医生创作的新民歌,也是在传统音调基础上的即兴演唱,他们没有乐谱的记录。

三、传承途径比较

(一) “传人”培养的方式

李团生是汨罗江上游民间歌曲传承人的优秀代表,许多人都慕名而来向他学习。1980年代以后开始以“口传心授”方式授徒,经他指导的学生有数百人,有百余人能够演唱20个曲牌以上。其中代表性学生有现任平江县灯戏花鼓戏剧团副团长胡淼森;平江县文联副主席董妙林;岳阳市花鼓戏剧团副团长周够良,胡淼森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在采访过程中,平江县灯戏花鼓戏剧团副团长胡淼森说,当前民众对民歌的接受程度大不如从前,因此在演出时演唱民歌很少,主要演唱《相思债》《半山下来一条河》《拗大嫂》等歌曲,演出频率也不是很高。董妙林和周够良也很少演出,业余时间也较少演唱,可见,当前汨罗江中上游平江民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单佛保、吴金花等人从小耳濡目染,喜欢民间歌曲,利用业余时间自娱自乐,他们没有明确的收徒“授业”, 只要有人喜欢,便无私“传道”。大家公认收徒的民间艺人是李巧连[2],她山歌唱得好,在本地很受欢迎,收了8个徒弟。现在这些徒弟年事已高,很少再进行演唱,老百姓娱乐的方式多样化了,年轻人听不懂也不喜欢,民间的演唱活动也大不如从前。

(二)研究成果

李团生在搜集与整理以及传承平江民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编写《平江民歌集》5本。1983年,参与整理岳阳市民歌集成,其中的平江民歌主要是李团生收录。80年代中期,参与整理湖南省民歌集成,平江民歌亦为李团生收录。1987年,李团生撰写的论文《湘北民间艺术之花——平江山歌革新初探》,被选入全国十县文化馆改革与管理研讨会交流。2011年12月,与李小平合编《平江民歌》中,收录了大量平江民歌,并对其进行了分类。

李团生在担任平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演管站副站长、县民间艺术协会副主席、县文联秘书长等职务过程中,以平江民间音乐为素材进创作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并组织排练和演出,如曲艺节目《耕牛闹春》1986年12月9日由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为6部电视连续剧、电视专题节目创作并配唱民歌和在省市、军级自编自演文艺节目30个,其中民歌《要当红军不怕杀》《平江数板山歌》分别被电视片《夕照青山》《洞庭风光》等采用。

民间艺人没有参与官方民歌的编写过程,他们只是默默地传承着本地的民歌。当前,单佛保老人正在编写《平江县三联乡土志》,已经完成了70多万字,其涉及内容广泛。在考察中,单佛保老人说本地曾流行民歌《修洛阳桥》,找时间要到洛阳去看看平江人修的洛阳桥在不在,何时修建?这种敬业精神着实值得人敬佩,同时老人在2013年就注册了湖南红网会员,经常会发表关于平江民歌的一些趣闻轶事。

(三)二者比较

李团生作为官方传承者的代表,以口传心授方式,曾以规定时间、地点进行传承活动。而民间艺人的学习与传承活动,主要以耳濡目染,环境侵染方式进行,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李团生作为文艺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2011年,历时30余年对平江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工作,参与编撰、保存和传承平江民歌,李团生也由民间原生态到剧团民间歌曲教学,再进入舞台艺术创作,最后理论研究升华等几个层次的变化,完成从草根艺人走向专业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角色轉变;单佛保作为民间代表,虽然没有参与官方的收集和整理平江民歌,但是他们源于对本土情结的眷恋和责任也在自觉传承着平江民歌,是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基础。

在我们近五年的平江民歌考察过程中,一方面看到平江民歌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困境,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90、00后年轻一代通过网络媒体,自觉地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如汨罗周湘平创办湖南省楚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几个90后的年轻人怀揣儿时的记忆和责任感,将汨罗江领域的老人、老屋、老树、老歌等进行了记录,拍摄了纪录片《我从汨罗来》一共有20集,点击率达到了几百万人次之多,还有当地很多年轻人也在通过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等自媒体宣传的方式记录和传承着即将消失的平江民歌。

四、结语

在考察活动中,我们发现当前这些本地民间歌曲的传承与搜集整理工作不够系统与完善,而且从事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极其缺乏,也没有供学术考察、外地旅游观光以及本地人欣赏的的新型民俗博物馆。如果本地建立了新型民俗博物馆,除收集图、谱、音、像、书籍、实物等资料以外,也将优秀的官方传承者和民间传承者纳入其中进行传播与传承,其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学者们以学术眼光进行研究,以便较全面展示其价值,而且外地旅游者能够欣赏到异域风格民间音乐,以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本地人经常观看本地传统音乐展演,能够使不同年龄层次的欣赏者增强热爱家乡传统音乐意识,推动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陈列馆;此外,在泰国清迈、缅甸掸邦、越南河内和西贡等地有不少国立或民间的民俗博物馆[3]。如果地方政府、民间、高校联合建设新型民俗博物馆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新型民俗博物馆不仅具有推广、传播、传承地方传统艺术普及性知识的责任,也可具有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的职能。这样,按民族音乐学界的学理分类,可以分为理论民族音乐学和应用民族音乐学。从新型民俗博物馆的职责来看,推广、传播、传承地方传统艺术普及性知识属于应用民族音乐学范畴;而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的职能则属于理论民族音乐学范畴。因此,政府要积极推动新型民俗博物馆建设,加强传播、传承地方传统普及性知识和进行田野考察与学术研究工作。我们应对新型民俗博物馆所具有的理论民族音乐学和应用民族音乐学范畴的不同职责采取不同措施。

第一,从理论民族音乐学视角来看,高校教师是当前我国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的主体力量,要加强民间与高校的联接,提高高校教师、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从事民间艺术的研究热情,增强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力量,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这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在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应对本地区音乐文化起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保护、传承、创新区域音乐文化,彰显地方办学特色是许多地方高校正在研究探索的问题。地方高校根据自身所在区域特点、办学理念等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实践探索。最终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促进本土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第二,从应用民族学视角来看,要加强民间、社会和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传承模式。民间是传承与传播的主体,社会要积极参与传播。汨罗江中上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连云山峡谷漂流景区、沱龙峡生态旅游景区、福寿山风景名胜区、幕阜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以汨罗江中上游平江民歌为例,可以将这些旅游景点建设成为民间歌曲传承基地,进行表演与推广传统民间歌曲;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平江起义旧址表演或播放流传于本地的革命歌曲,弘扬革命精神,推动旅游地传统文化建设元素。社会团体在组织文艺演出时邀请当地优秀民间歌手表演传统民歌,加大社会对民间歌曲的认知度。地方教育局要在中小学积极开展“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演唱一首家乡歌”活动,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到本地中小学进行民间歌曲的教唱活动。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民间歌手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能提高民間歌手的社会地位,进而促进传承者传播、传承民间歌曲的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

当前,新型民俗博物馆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尽管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之中,政府、民众、学界都投入了较大热情和重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应该以先进文化为坐标。受这种思潮影响,导致一部分人对身边的传统音乐文化宝库视而不见,甚至弃而不用。这就需要政府、文化部门、学界、民间通力合作,转变观念,引导社会合理地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脚踏实地地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本文系2016 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汨罗江流域活态民间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6YBA188);2017 年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的平江民歌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XSP17YBZZC045)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音乐传播视野下汨罗江中上游平江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KYCX18_1738)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金华(1946-2018)平江县加义镇永张村人,能够演唱500多首当地民歌,课题组记录了20多首她所唱的平江民歌。

[2]李巧连(1922-2010)平江县长寿镇先锋村人,陈柏青的岳母,在本地演唱山歌很有名,经常被本村或邻村村民邀请至家演唱山歌。2000年4月22日《岳阳晚报》曾对她进行了题为“李娭毑山歌唱红了山乡”的报道。

[3]2015年春节,杨民康老师在邢台民间音乐考察时的讲话中曾提及各地的民俗博物馆建设。

侯新兰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刘东兴 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平江县平江民歌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毛泽东为何特别关注平江惨案
游平江路
“平江晒书节”开启“24小时”不打烊
贫困地区县域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童心艺海炫彩未来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平江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强制捐款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