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期皇子书法教育考述

2020-12-04 02:05
国画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翰墨皇子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宫廷书法教育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自秦汉以降,中国步入帝制时代,历代皇帝代代相因、传承,针对政权继承者皇子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停止过。先贤帝王们在教授皇子们“以讲求古帝王治天下之大道”的同时,将汉字的书写一并传授给他们。

与汉唐时期一样,宋代书法盛行也与帝王对书法的喜好密切相关。自宋太祖赵匡胤始,历朝皇帝皆喜好书法,“太祖书札有类颜字,多带晚唐气味”1。宋太祖还注重诸王、皇子们的书法学习。太宗赵光义还是储君的时候便已有书名,所“留神墨妙断、行片简已为时人所宝”。即帝位后于“万机之暇,手不释卷,学书至于夜分而夙兴如常,以生知之敏识而继博学之不倦”,以草书冠绝,草书《千文》勒石于秘阁,又八分《千文》及大飞白数尺以颁大臣,当世工书者莫不叹服。唐末五代十国时政局混乱,书法渐次“缺坠”。宋太宗设立御书院,召集著名的书家并收集全国书法珍品以复兴书学。书法家王著奉诏入翰林院任侍书一职,与侍读更值于御书院,太宗“每日问王著以笔法,葛端以字学,笔法临摹古帖也,字学考究篆意也”2。他还将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刻成《淳化阁法帖》《大观帖》,便于皇子、诸王乃至公卿大臣观摩、临习。

宋代皇帝在书法上闻名者甚众。除太祖、太宗外,善书者还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书画双绝的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等。真宗赵恒“以虞世南字(为)法”,又善草书,“甚得晋人风度,评者以谓在全够八法”3。仁宗赵祯钟情于书法,欧阳修曾讲:“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4康有评价仁宗书法颇高,曰:“骨血俊秀,深似龙藏。”5宋徽宗是一位书画双绝的艺术家,幼时“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6。宋人《铁围山丛谈》载:“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佑陵(宋徽宗)在藩邸时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笔研、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十六七岁时便以书法盛名。7即帝位后每见王羲之“或数行或数字”迹,便“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他还自创“瘦金书”,结体疏朗端正,风格遒丽瘦硬。元末陶宗仪评“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8徽宗还主持编撰内府所藏历代帝王、书家书帖成《宣和书谱》,为书法复兴影响极大。与徽宗一样,南宋高宗赵构亦精于书法。陶宗仪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9从某种程度来讲,宋高宗的书法影响了南宋书坛的面貌。高宗认为,“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而此环境下宋氏“一祖八宗,皆喜翰墨”10,表现出对先帝们复兴魏晋唐人书法的自豪。

宋代帝王对皇子、诸王有意识的教育是出现“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的关键。高宗曾自跋云:“昔余学太上皇(徽宗)字,倏忽数岁。”11陶宗仪讲“(宋)孝宗(赵)书有家庭法度。”12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载:“史丞相言:高庙尝临《兰亭》赐寿皇于建邸,后有批字,云:‘可依此临五百本来看。’盖两宫之笃学如此,世传智永写《千文》八百本于此可信矣。”13此外孝宗第五子赵(后为宋光宗)曾从父学书,“亦能书”;宋宁宗赵扩是光宗长子,喜好书法,“书学高宗”;宋理宗赵昀“尊尚道学,崇重士类,其书亦从高宗家法中来”;度宗“书法体制不失家教”。14将始自太祖赵匡胤时的皇室书法学习作为“祖宗之法”是宋代政治文化传统之一。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民族迁移与文化交流的关键时期。与之前汉人所建立的王朝不一样,蒙古人对汉文化中的书法并不热衷,仅个别帝王在汉大臣影响下对书法有一定的学习。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南宋后,出于对汉文化的倾慕,亦为政权巩固与统治长久计,除自己习书外还命皇子学习汉字与书法。元仁宗亦多临池不辍,并将其御书作品赐给臣下,以联络君臣感情。元英宗硕德八剌亦喜书法,《书史会要》称其书“皆雄健纵逸,而刚毅英武之气发于笔端者,亦足以昭示于世也”。武宗次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初为怀王时常与江南书法家等畅论翰墨,即帝位后大力提倡汉文化,并于天历二年(1329)创奎章阁,设奎章阁侍书学士,倡导学习书法。末代皇帝元顺帝亦善书法。皇子时曾因宫廷案受牵连而被流放桂林,受学于胡震臣,习字以为常课。胡氏曾记述其习书法情形,“(元顺帝)始作字时,落笔如宿习,每精意审订,然后振臂一扫,不复润饰”15。待其即帝位后,仍于“万机之余,留心翰墨,所书大字严正结密,非浅学可到。奎画传世,人知宝焉”16。

明代国家经济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自太祖朱元璋时起便十分重视皇子尤其是太子的教育。“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将有天下之责也。”17谕令教育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18。将此重任交付给左右臣相、中书、都督等在内的二十余人。19太子教育以“帝王治国之道”“帝王道德之要”为先。太子“凡读书……凡写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凡朔望、节假及大风雨雪、隆寒盛暑,则暂停”,但写字须每日不辍,20且要求侍书侍习太子书写时“务要开说笔法,点划端楷”21。

予高祖恭王幼好书法,初之国时,太祖高皇帝赐前代墨本甚多,曾祖定王蒙高皇帝命中书舍人詹希原教字书,故睿翰重于当代。是以祖宪王暨父王俱嗜书学,数世以来无问古今,但字之佳并收并蓄,所积益富。予于侍膳问安之暇,亦留心于古人笔墨,间每令侍者,取古今名人法帖张于左右,终日睇视潜玩。于是取魏晋以来诸家字帖,凡心之所欲者,或临或摹,自幼至今,不下万余纸,遂颇识古人用意处。24

皇室是古代国家的核心所在,是国家得以运转的中枢。为使这个中枢得以运转顺畅,对其中的核心成员皇子们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他们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特殊的群体。正所谓“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帝国权力的直接继承者——太子是从皇子们产生,因而“正书法者,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者,所以闲圣道也”。宋元明的统治者都重视对皇子的“字书”教育,欲图通过书法的学习让皇子们修身、养性,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权力继承者。

注释:

1.(宋)蔡绦:《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4年。

2.(明)杨慎:《升庵外集》卷八十七,见《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3.(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华书局出,1979年,第278页。

4.(宋)欧阳修《归田录》,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何东盯着那四十多岁微胖的女办事员熟练地将相片贴在结婚证上,又让他们俩签字。女办事员拿起权筝签过字的结婚证放进钢印机,看了一眼他们俩说:这可马上就是合法夫妻了……边说钢印就盖了上去。女办事员把盖完章的结婚证放到权筝面前,又把何东签过字的结婚证放进钢印机,这时何东突然喊道:“等一下!”说着便从钢印机下抽出自己的结婚证扭头跟权筝说:“我不想登记了!”

5.康有为:《广义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23页。

6.(宋)赵构:《御制翰墨志》,明刻百川学海本,第1页。

7.(宋)蔡绦:《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第6页。

8.(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华书局,1979年,第216页。

9.(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华书局,1979年,第278页。

10.(宋)赵构:《御制翰墨志》,明刻百川学海本,第2页。

11.(元)陆友:《研北杂志》,四库全书本。

12.(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华书局,1979年,第278—279页。

1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第334页。

14.(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华书局,1979年,第278—279页。

15.(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七十一,《恭题胡震臣所藏今上御书》,见《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321页。

16.(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顺帝。

17.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太祖宝训》卷二,《教太子诸王》,1962年,第106—107页。

18.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太祖宝训》卷二,《教太子诸王》,1962年,第103页。

19.《明太祖实录》卷二九,洪武元年正月辛已。

20.(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五,《礼志九·东宫出阁讲学仪》,中华书局,1974年,第1408页。

2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仁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07页。

22.(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十三《礼八·册封皇子》,中华书局,1956年,第211页。

2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五,《礼志九·诸王读书仪》,中华书局,1974年,第1409页。

24.(清)倪涛:《六艺之一录》第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39-740页。

猜你喜欢
翰墨皇子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翰墨飘香,争当“汉字小英雄”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翰墨飘香的“溯盐”魅力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翰墨高吟
在翰墨飘香中拥抱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