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生命差异性的德育创新例谈

2020-12-05 01:57张永安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废纸自律规则

张永安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

“育人也要承认人之差异,如弦有粗细、长短之分。”我们要张扬“长”的一面,弥补“短”的一面。既然强调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那么整齐划一、单向灌注、机械说教等方式就要不得,应予以摈弃。基于此,班主任应多一些情境育人、多一些联系现实、多一些自我警醒,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德育教育。

一、制定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时下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陷于费时低效的尴尬之中,是因为苦口婆心的说教太多,这毫无吸引力,既不会在学生的心底留下印记,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我们应把各种仪式、事件、活动都变成鲜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无痕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技能、享受教育、得到滋养。以规则教育为例,不妨从“你一定要遵守”的理论中“跳脱”出来,可以把“约定”做成文明棋,经常下一下,以提醒自己遵守约定,在规则内为人处世。如帮助别人进三格,文明礼貌进两格,尊敬老师进一格,在走廊大声吵闹退一格,主动打扫教室进一格,说脏话退两格,跟同学打架直接退回起点……下完文明棋,“我”发现守规则会“前进”得更快,很容易成为文明棋的胜利者;而不守规则会“后退”,成为文明棋的失败者。

班级文明棋不仅是一个游戏,更是强化规则教育的情境场,让学生在“玩”中明理,情境中见“大义”。实践证明,因为情境的高效介入,“道德认知像‘盐’一样溶进了课堂的‘汤’中”,教育变得温润、柔和、多元,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转变了,教师和家长欣慰了,班级工作和德育的风向标改变了——向着高效、自然、多姿的方向挺进。

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方式

在班主任进行德育时切忌单项纯理论灌输,而应倡导在生活中对接。对接越深,学生越能从更深层面反观自己、淬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确,联系经历,在印证中、思辨中、反省中明理,比之单纯地讲道理要强得多。教师应通过及时追问、评价等方式,引领学生把“思”变成“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在落地生根中锻造学生。仍以规则教育为例,可以组织现场“实话实说”活动:A、数学考试中偶然瞥见同桌的一道应用题的答案,而自己恰恰不会做,此时监考教师恰好背对着你,你会乘机抄同桌的答案吗?B、学校明令不能践踏草坪,但此时此刻没有任何监督,你会穿过草坪去捡对面的足球吗?C、学校规定不能在楼道走廊里拍篮球,但此时值周师生不在,你会乘机拍几下吗?这样的印证,并不是当面进行,而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道德法庭模拟等形式进行,因而能以一种更好的形式和学生的内心认知相对接。墙上的规则应该“活”起来,变成内心风景的标杆才有意义。这样的现实对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德育应该有一些凭借和抓手,这个“抓手”就是理论和学生内心的对接、德育和生活的对接。“对接”越深入,学生越能发现自己,并改正自己,成长自己。

三、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观念

“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这意味着“自律”比“他律”更有效。“自律”是自己内心开出的花儿,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自律”意味着主动,意味着自主,意味着民主平等,具有长久、连续、强大的动力。一方面班主任要引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自律发生最接地气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当下的德育实情自己“立法”,以此在自我警醒中滋养学生。如,乱扔废纸现象,教师不能硬性规定今天扔废纸了就罚学生一个礼拜值日,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合情、合理、逐步达成的目标,如扔一张废纸,自己罚自己值日一天;又如,两个同学吵架了,班主任不能硬性规定学生写300 字的检讨书再加上请家长,而是让学生自己制定“再次吵架”的惩罚措施,如“我如违反我自己请家长”……变“他律”为“自律”的另一个方法是让班干部管理学生,班主任尽可能少出面或者不出面。可以建立班干双轨负责制,以此加大班干部责任权限的同时加大班级管理力度。还可以建立学生智囊参谋制,让更多好点子从学生中产生并在学生中见效。权利的下放,“自律”的深化,有利于师生对立局面的缓解,有利于生生间凝聚力的形成,更有利于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让“他”在化身“我”的过程中,德育变得温润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充盈着平等、温馨和柔和的气氛,自然,德育的无痕、高效和正向发展也就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废纸自律规则
用我一世轮回 换你一生苍翠 废纸再利用 节能第一步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卖废纸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Successful people are self-disciplined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