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民、兴于民、归于民
—— 评黄梅戏《鸡血记》之王香保形象

2020-12-06 09:44盛梦青
黄梅戏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鸡血陈氏婆媳

□ 盛梦青

《鸡血记》又名《双贵图》,是徽班早期的演出剧目,是传统黄梅戏剧目中唯一以丑行且具娃娃生形象应工的大戏,移植于黄梅戏舞台大约是在清咸丰年间,从未间断地传唱了一百多年。讲述了庐州府新昌县王家庄商人王百昌有子王香龄读书上进,儿媳陈氏勤劳贤惠。王百昌前妻故后,续娶康氏,十分不贤。康氏带来王家一子王香保,为人热诚善良,当王百昌外出贸易、王香龄进京赶考之时,康氏对媳妇陈氏百般折磨,幸得王香保多方维护,后不得已上京寻兄长王香龄回家,临行前,陈氏杀鸡款待王香保,不慎鸡血溅到王香保身上,康氏以血衣为凭,诬告陈氏杀弟,让陈氏坐监受刑。王香保在京找到兄长后,回乡闯公堂质问,救出嫂嫂,嫂嫂不计前嫌,一家人终得团聚。2019年9月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迎接建国70周年创排的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剧目中上演的由国家一级编剧何成结改编的黄梅戏《鸡血记》,就是根据豫剧《双贵图》进行改编的。编者忠实地依托传统的故事框架,对人物设置进行改编,既保留了人物原有性格特点,又赋予人物新的时代内涵,将整部戏艺术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以下以主角王香保为例试析之。

一、婆媳间的周旋者

戏中的王香保是婆婆康氏之子,是嫂子陈氏的小叔子。哥哥王香龄进京赶考后家里只有婆婆康氏,儿媳陈氏以及康氏之子王香保。自古以来婆媳之间就是一种敏感而又微妙的关系。俗话说“十对婆媳九不和”,这部戏就是以婆婆康氏磋磨媳妇陈氏为主线发展的。戏中的男主人公虽然是儿子却不是丈夫,是康氏的小儿子,陈氏的小叔子王香保。王香龄进京赶考后,康氏变本加厉地磋磨陈氏。一方面,王香保答应过哥哥王香龄照顾嫂子陈氏,在劝说母亲无效的情况下,只能在康氏折磨儿媳时见招拆招帮助陈氏化解困难;另一方面王香保也想让嫂子陈氏对康氏的怨念少一点,让整个的家庭能够少一点怨恨、多一点和谐,因此王香保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婆婆和嫂子之间的周旋者。第二场戏中婆婆康氏让怀孕的陈氏天不亮就去挑水,特意为陈氏制作了上圆下尖不能落地的水桶来磋磨陈氏。王香保看到后连忙接过担子并宽慰嫂子陈氏道“梅开常有连天雨,总会云开日头出”。康氏看到后心疼又气愤地要惩罚陈氏,王香保打断康氏后借邻居的名义讽刺康氏的做法,又借着孝顺的名义承担了陈氏挑水的担子。以此巧妙地化解了康氏对陈氏的磋磨。

第三场《陈氏磨坊》是剧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是婆媳矛盾的升级,也是这部戏的一个小高潮。康氏给陈氏一斗小麦,让陈氏用一斗麦磨二斗粉,麦麸除外。后来又给了一尺老布,让陈氏做出三双大鞋,两双小鞋,还能剩些布头零碎。这些看似简单的活计却设计了不可达成的目标。正当陈氏犯愁时,王香保以学康氏讲话来戏弄陈氏的方式登场,给忧愁的气氛增添了一点欢乐。但随后康氏的登场也就意味着小高潮的到来。康氏询问陈氏做得如何时,王香保就在旁边提点陈氏,让陈氏将一斗麦磨出来的粉再搀点土凑成两斗,又让陈氏一尺布做出黄豆一样的大鞋,瓜子一样的小鞋要向康氏交差。同时向陈氏解释这是康氏出的脑筋急转弯,这样既让康氏无话可说、又让陈氏放下心中的不安。

二、以丑行加娃娃生应工的表演者

《鸡血记》在豫剧、楚剧、皖南花鼓戏等舞台版本里,王香保的艺术形象都是以正工丑行出现。早期黄梅戏班社作为草台小戏,本身行当不足,表演技艺粗糙,所以在移植剧目时,只能根据班社艺人的条件去改良剧中人的行当及表演套路,行当规则常常模糊、随性。黄梅戏王香保的艺术形象经百多年的舞台打磨,经过编剧妙手回春,定型成现在这种邻家孩子的模样,同时具备丑行和娃娃生的行当特性。

戏中第三场《陈氏磨坊》王香保假扮康氏戏弄陈氏一幕,尽显了小孩子作弄人时的心性,也给观众带来了欢笑,收获了掌声。第六场王香保进京寻找哥哥时因盘缠用尽而受尽苦难后的样子尽显滑稽,也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欢乐,更给整部戏增添了喜剧的因素。也因为这样的行当特点,使得王香保在表演上自由度更为宽广。其近乎荒诞的行为和纯朴的初心,在童真与率真的自然释放中,使观众在欢笑中一次次得到震撼与感动。

在延续丑行逗笑的基础上,编剧做出了努力和探索。相较传统戏中的王香保基本上没有唱腔,整个人物形象都是规规整整,缺乏灵气,新编戏中王香保由女演员饰演,打破了常规,还增加了新型(娃娃腔)唱腔。从而戏中的王香保更加符合了一个孩童的形象,也让戏中的王香保改变了原有的规整,更加活泼、机灵,更受观众喜欢。

三、真善美的代表者

真善美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在艺术领域中真表示真实性,艺术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鸡血记》真实地反映了婆媳之间的矛盾,或许婆婆康氏磋磨儿媳的方式有点夸张,但这并不妨碍剧情的发展,反而为剧情增加了趣味性。而王香保在戏中和小姑娘们玩耍,去京城找赶考的哥哥时狼狈的样子,既丰富了王香保这个人物的层次性,也增加了角色魅力。

善即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我们在观看整部戏时随时随地都感受到了善的存在。第一场王香保给进京赶考的哥哥准备了盘缠和干粮,让哥哥在赶考的途中不再挨饿。第二、三场,康氏磋磨儿媳时,王香保在旁边出谋划策,帮助陈氏应对康氏,让陈氏免受康氏的折磨。第六场,王香保进京找哥哥王香龄时因盘缠不够而讨饭时,遇到了一个同为讨饭人却也不忘记把自己的饭钱救济给他人的人,这些都让观众感受到王香保始终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美即艺术的展现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鸡血记》的美不仅表现在演员表演、舞台设计上,还表现在念白上。一些现代人常用的“吓死宝宝了”、“碰瓷”之类的词也出现在了舞台上。使整部戏更加贴合于观众,贴合于现代生活。而且,这些道白由王香保这个角色来说,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生硬和尴尬。这是这部戏的一个亮点。

《鸡血记》将发生在百姓身边常见的婆媳矛盾加工改编后,让剧情更加的合情合理化。将婆婆康氏与儿媳陈氏之间矛盾的演变,由柔和变得激烈,在对簿公堂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也引出了拐点。整部戏以婆媳的矛盾不断演进,最终以陈氏原谅康氏,一家人终于和乐友爱地在一起为结局。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心中向往家和万事兴的理想,另一方面颂扬了“仁爱”与“孝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鸡血记》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生活琐事为基础,将他们希望家庭和睦的心声表达出来,在艺术上,主要演员的表演独具特色,能够塑造出蕴含时代内涵的人物形象等等,这些特点保证了演出剧目能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题,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以,《鸡血记》的改编不失为源于民、兴于民、归于民的一次成功实践与探索。

(论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当代中国城市戏曲生态研究”2 0 1 5 M5 8 0 4 4 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时期黄梅戏剧本创作研究”S K 2 0 1 9 A 0 3 4 3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鸡血陈氏婆媳
快来吐槽
义宁陈氏家风
鸡血玉“作假”方法的简单探讨
陈远
林挺
论民国时期婆媳矛盾的解决方法
陈氏兄弟
“鸡血哥”来了
合理调解婆媳矛盾 聪明男人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