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质效的思考

2020-12-06 10:38白向龙李亚婷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思想

白向龙 李亚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握六个方面原则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观念,实现“课课讲思政、处处是课堂、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

一、激浊扬清,把准方向

占领思想、立德铸魂,是高校思政建设的根本职责所在。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弘扬主旋律、守牢主阵地,让“红色”更红,让“黑色”消失,让“灰色”转红。

(一)把正方向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建校要求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任何一门课上,随时随地都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着力把引导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重中之重,真正把“四个意识”植入学生灵魂、融入学生血脉。在方向问题上,必须做到旗帜鲜明,坚定不移。

(二)树牢导向

价值导向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要求。高校教育要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奋斗方向,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中,为强国事业奉献青春。

(三)常纠偏向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环境,院校各门课程要协同发力,在课上课下,都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及时搞好解疑释惑、拉直思想问号,敢于触及理论热点问题,批驳各种错误观点,回击“灰色”论调,引导广大学生切实做到爱党、忧党、为党,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二、内容为王,提升质量

教育能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拨动学生心弦,内容是硬核。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优化完善教育内容上下功夫,要讲真理、用真情、求真实,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一)内容传授要抓住真理

理论只有讲出深度才有“味”,才能服人。这要求教师在讲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理论时,必须把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科学必然联系讲透、讲到位,既讲清楚“是什么”,更讲透“为什么”“怎么做”,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人,让学生感悟理论的魅力、受到灵魂的洗礼、获得思想的升华。

(二)内容表达要蕴含真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没有真情实感,对学生的感染力大不一样。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充当文字的“搬运工”、講话的“传声筒”、教案的“投影仪”,重技术轻实效、重形式轻内容,课件做得花哨,授课的演讲味、朗诵味、表演味太浓,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不强,就难以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我们要善于运用不同方式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教育内容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内容选择要务求真实

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来不是“我讲你听”“听了就信”“信了就做”这么简单。如今很多的青年学生都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拇指一族”,信息来源广泛,他们常质疑、善求证、爱较真,不满足于人云亦云,教育过程中若有误差,就会陷入“一处失真,处处被动”的尴尬境地。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远离“假大虚空”,在真实基础上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舆论场”。

三、及时准确,重点击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开展教育授课同样需要讲究时机,掌握火候,只有做在最佳时机、关键时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出现“爆点”时有解读

处于信息时代,学生指头在手机屏上一划就知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特别是一些舆论爆点还会引起学生们的热议,此时除了思政课主渠道的解读,还需要与其他课程一道,进行正面、权威、及时的引导。比如,中印冲突、中美贸易战等舆论爆点发生后,教师要结合热点对事件来龙去脉、应对之策等第一时间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性认识、理性爱国。

(二)出现疑点时有答疑

如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时间推迟,学生普遍对什么时间毕业、能否拿到学位、能否顺利毕业等问题较为关注,议论较多,教师要利用平时授课、论文指导等时机,对这些疑点问题给予答复和回应,及时化解学生疑虑。

(三)出现难点时有指引

学生在面对毕业工作、考研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时,思想上难免会产生波动,迫切希望得到学校的关照和指引,帮助他们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预见地搞好教育引导、谈心交心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激扬斗志、坚定信念、坦然面对。

四、依靠群众,厚植土壤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示范性,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实现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

(一)要善于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正向激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反向激励或弱化激励,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正确人才激励导向;大力塑造和表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通过用学生身边事、身边人来激励,让大家了解“典型就在身边、人人争当标兵”的道理,引导学生瞄准典型学习典型,产生“立起一杆旗、带动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二)要精准把握学生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绝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准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反观教育本身,掌握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对教育的反馈,从而促进自己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把道理讲准、讲透、讲活、讲新鲜、讲到点子上,切实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三)要放手发动群众力量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依靠学生抓教育的观念,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青年学生自主意识强、参与热情高的实际,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唱“独角戏”的现状,让大家八仙過海、各显其能,通过各种形式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积极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互动教育,发动学生人人上讲台,将“一言堂”变为“群英会”,营造全员参与、大家来做的良好局面。

五、触及灵魂,同频共振

做好“课程思政”一方面要奔着活的思想。唯有找准穴位、打到鼓点,切实把握时代对学生的影响、遵循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抓问题准确真实,教育才能实现同频共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要搞清楚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有什么思想需求、思想矛盾,用接地气、聚人气的教育滋润学生心田。另一方面要解决现实问题。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解释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新时代学生这个“现实的人”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回应关切,把镜头始终对准学生的愿望和期盼。只有帮助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教育才能和风细雨、滋润心田。

六、紧贴时代,回应关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只有紧跟时代变化,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紧扣新时代形势任务

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推进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牢牢把握时代变化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教育者要做时代的“瞭望者”,洞察时代的声音,引导学生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

(二)紧跟新时代学生特点

时代在学生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们往往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利益意识、民主意识、信息意识、成才意识等,随时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教育就应该在哪儿,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就会失语,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把握新时代学生思想特点,不断地开辟新课堂、拓展新领域、注入新活力。

(三)利用新时代信息技术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同时关注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同步占领网上和网下两个阵地、同向叠加传统和网络两个优势,推动政治工作“本体”和信息“载体”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平等交互、即时共享等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声,用平等交流的“键对键”,打开学生想说不敢说、想问无法问的心结,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

(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思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