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高校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12-06 10:27曾小贵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路径优化精准扶贫

【摘 要】本文对高校精准扶贫的困境和路径进行思考,分析目前广西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专业性不强、措施不多、项目持续性不够、对驻村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高校精准扶贫面临的高校技术科研和人才优势难以转化为扶贫资源、高校能协调支配资源匮乏、高校可自由支配资金少、不同地域造成高校扶贫工作存在间断性等困境,提出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将精准扶贫工作列为年度最重大工作之一,实行高校“一把手”直接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扶贫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建立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扶贫队伍激励长效机制,不断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聚焦扶“志”、扶“智”、扶“经济”、扶“治”四大目标,因村施策。

【关键词】广西高校 精准扶贫 困境 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06-02

作为广西精准扶贫大军的中坚力量,广西46所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扶志、人才培养、智力培养、学术研究等方式,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广西20余所高校扶贫一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及学校扶贫相关部门人员近160人进行调研。基于此,本文试对广西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下一步攻坚克难的对策。

一、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现状

(一)指导定点扶贫工作专业性不强,可协调资源不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在指导定点帮扶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专业性不强,可协调资源不多。除提高农户脱贫意识、建立建强基层党组织、技术培训和指导等工作外,帮扶村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更多的还是依靠政府专项扶贫资金解决处理。

(二)扶贫措施不多,对定点帮扶村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谋划。调查发现,50%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扶贫措施不多,仍然以送米、送油、捐款捐物、“三下乡”等方式开展扶贫工作。以产业扶贫为例,给贫困户简单的送养鸡仔的较多,由于养殖技能缺乏、成品销售困难等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往往没有持续性。另外,高校扶贫主要是针对考核目标任务开展帮扶工作,缺乏对定点帮扶村的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和谋划,往往是哪项指标不达标就补哪里,功利化趋向比较明显。

(三)扶贫项目可持续性不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由于扶贫经费的限制,扶贫项目很少持续性开展,更多的是投入当年扶贫经费完成当年扶贫目标任务。当然,随着扶贫攻坚期的到来,各高校的帮扶力度在不断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各高校扶贫项目主要围绕党建扶贫、技术扶贫、文化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进行,规模上尚需进一步扩大。

(四)对驻村干部的服务及激励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并未有效激励驻村干部,几乎所有高校都未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职级和职称的晋升、编制的落实、驻村干部家属的关爱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

二、广西高校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技术和科研、人才优势难以转化为扶贫资源。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高校主要是从事教学型活动,每所高校在技术、科研、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方面各有不同,主攻农业方面专业的广西高校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高校的农村发展帮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上高校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也更多的是理论研究而难以应用于实践,故在指导帮扶村经济发展时经常处于尴尬境地。

(二)高校非行政权力机构,能协调支配资源有限。高校为事业单位并非国家行政机关,所派驻扶贫的单位人员也全部为挂职担任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在基层基本没有话语权,而高校本身也仅能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请求给予帮助解决定点帮扶村的问题,但往往各类扶贫项目落实到基层后又进行了二次分配。另外,高校虽然在高校学生资助、招生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都是在相关部门宏观政策基础上的普适性政策,高校自主性照顾贫困生的政策还是相对较少。

(三)高校可自由支配资金少。我国高校都是非营利性单位,所有的资金都是通过上一年的预算后,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高校每年度用于结对帮扶村的扶贫资金为30万~50万元的占31%,50万~100万元的占31%,100万~200万元的占25%,200万元以上的仅占13%。而且广西每所高校几乎都有4~6个结对帮扶村,平均到每个结对帮扶村的资金就更少了,资金不足常常使扶贫工作难以开展,扶贫的成效也很难显现。

(四)不同地域造成高校扶贫工作存在間断性。贫困村往往处于山区,而高校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广西高校帮扶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他们往往放下学校行政或教学工作下乡开展扶贫,但又牵挂着学生和教学任务,所以,他们下乡开展扶贫工作存在间断性,相对于当地地方政府人员来说,高校帮扶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更加困难,扶贫成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路径优化

(一)将精准扶贫工作列为年度最重大工作之一,实行高校“一把手”直接负责制。高校应把扶贫攻坚作为凝练、展示办学能力的机遇,把扶贫攻坚作为锤炼、检验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素质的一个战场,将扶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高校扶贫工作应由高校党委书记直接负责,全面统筹安排精准扶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健全高校扶贫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一是将精准扶贫列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集体学习相关扶贫文件和解决精准扶贫相关问题;二是精准发力抓实顶层设计,结合帮扶村发展要求及贫困户人员实际,合理安排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投入,并着眼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统筹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科学规划精准扶贫工作作战图,详细分解年度工作任务;三是学校党委牵头抓总,扶贫办统筹协调,二级党组织及处级单位负责组织落实,形成上下联动、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参与的扶贫氛围。

(三)建立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扶贫队伍激励长效机制,不断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一是组建高校扶贫工作办公室,成员从业务能力强、能吃苦耐勞、经验丰富的教职工中挑选,统筹协调全校的精准扶贫工作;二是选派一批专业性强、能吃苦耐劳、作风过硬、具有一定农村工作或生活经验的教职工到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三是着眼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制订和完善全校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结对帮扶方案、关心和激励驻村工作队队员及扶贫工作队伍工作机制等,形成长效机制。

(四)聚焦扶“志”、扶“智”、扶“经济”、扶“治”四大目标,因村施策。具体如下:

1.结对共建农村基层党建促扶贫,大力扶“志”。通过学校党组织与定点帮扶村结对共建,努力将贫困村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作为后援帮扶单位的高校在党组织建设方面是强项,因此高校与帮扶村结对共建对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大的帮助。一是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的成员结构;二是高校结对帮扶建好党建阵地、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各类组织机构的运行,并对基层组织干部进行培训,激发并提升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指导农村党支部抓好党建为脱贫攻坚“铸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创造性地开展致富之星、爱心人士等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注重挖掘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和群众的自身动力。

2.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优势,着力扶“智”。一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深入开展科技扶“智”。在农业种植、养殖、新品种的研发等方面,提供技术培训和智力支持;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为电商营销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获得各类上岗证书,提高外出务工的收益。二是充分发挥招生、教学等优势,深入开展教育扶“智”。首先,高校可在自主招生和单独招生方面适当提高录取贫困生的比例,让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贫穷落后思想、毕业后就业改变家庭收入困难现状;其次,开设精准扶贫班,实行“扶贫招生、专门培养、帮扶就业”;再次,减免精准扶贫贫困生所有应缴费用,提供助学金,多渠道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在校安心接受大学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友理事会的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和建立消费扶贫对接平台,解决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需求,扶持经济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友理事会是高校独具特色的优势平台,汇聚了丰富的资源,并与市场接轨,高校可充分利用这几个平台优势,努力提升脱贫攻坚实效。一是可筹集大量扶贫资金,加大贫困村扶资力度;二是为扶贫产品的销售提供固定消费平台,促进贫困村经济的发展。

4.充分发挥高校科学、有效的管理优势,扶持提升帮扶村治理水平。一是指导帮扶村建设各种基层组织,并在群众监督下有效运行;二是建立健全各种自治机制,彻底实行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村;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党务公开,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形成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议、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本村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庞慧敏,杨金学.广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打好脱贫硬仗[N].工人日报,2018-05-13.

[2]张欣.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反思——以Z大学帮扶武陵山区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3]臧锁梁.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脱贫攻坚背景下广西高校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9KY135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小贵(1983— ),男,四川资中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路径优化精准扶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