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在“中国乐派”的作用

2020-12-07 02:27李洁琼中国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文化

□李洁琼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乐派”理念是王黎光先生在任中国音乐学院长后提出的中国音乐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国乐派”弘扬的是民族精神、张扬的是民族个性、体现的是民族特色、深化的是文化自信[1]。当前的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理念,使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什么是“中国乐派”

何为“中国乐派”,建立“中国乐派”的构想由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院长在2015 年10 月首次提出。2019 年11 月19日,他对“中国乐派”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与解释: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2]。

2010 年提出的“中华乐派”与“中国乐派”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有别于人们传统观念中认知的民族乐派,不是否定西方音乐单纯地创作中国音乐,而是对西方音乐进行合理的认知和借鉴。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华乐派”倡导中国音乐人从西方音乐中走出来,提倡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碰撞出火花,创作出中国风格的新音乐。只有先跳出西方音乐的框架,才能够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放在一个同等的位置去看待、去思考。这就要求中国音乐人不仅要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还要知道中国的音乐历史、音乐文化。在对中国风格的音乐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创造出能让世界记得住的“乐派”。“中国乐派”提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下,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形成独特的文化磁场。

新的“乐派”音乐的作品的风格首先要从这个国家的音乐历史出发。从中国音乐史来看,我国从近代的学堂乐歌开始了解并借鉴西方音乐的风格。所以,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中国乐派”的概念内涵,自近代以来的“民族乐派”“国乐”“新国乐”“新音乐”“民族化”“中华乐派”[3]这些与之相关的概念都要了解。

二、音乐教育在中国乐派中的作用

自西周以来,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音乐教育制度。清末民初,由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音乐教育家发起的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音乐教育,采用依曲填词或依词填曲的形式,将欧美、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曲调重新编写,并在当时的社会中传播,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观念,更让中国音乐有了新的发展。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中国乐派”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音乐教育能唤醒人们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中国乐派”所涉及的对象并不仅仅是中国音乐人,它倡导的是要让全民参与到中国音乐的活动中来。之所以叫作“中国乐派”,主要目的是继承与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复兴,让我们的音乐更具民族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了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从那时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制度、文化,甚至有不少言论支持中国文明“全盘西化”。这种想法、方式过于极端,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是发展的基础。我们一方面要接受、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中国音乐的本土化、个性化和民族化。一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一代的教学,如通过基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增强民族认同感[4]。

(二)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们分辨出更优秀的中国音乐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音乐种类也十分丰富。从戏曲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根据地区来划分各个剧种,如昆曲、豫剧、越剧等,而一个剧种也能够通过唱腔分支成众多流派,如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这一行当又可分为老生、武生,老生唱腔中又通过代表人物出现了程派(程长庚)、余派(余三胜)、谭派(谭鑫培)等各种流派,器乐方面亦是如此。从当代声乐来看,有进行曲、歌舞曲、叙事曲、讽刺歌曲等声乐类别,这就使我国的音乐种类具有既丰富又复杂的特点。在开展音乐教育前,研究者需要对各类音乐作品进行审阅、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并编撰成教材。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接收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5]。

(三)音乐教育可以为“中国乐派”输送音乐人才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为社会输出优秀的音乐人才。我国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九大专业音乐院校。这些音乐学校是培养音乐人才的主要场所。另外,很多师范院校也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国乐派”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音乐人才的数量越多就越能为“中国乐派”创作新的音乐作品[6]。

(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热情

音乐教师是学生音乐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学生除学习音乐历史、音乐赏析、音乐表演之外,还学习了音乐创作。在音乐创作中,不仅有西方音乐文化的主、属、下属,还有中国古代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刘天华先生曾说:“一方面汲取本国固有的精华,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在中国音乐创作过程中,我们并不支持一味地否定西方文化,对于好的音乐文化也要借鉴和分享。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马可、马思聪等,他们的作品也是将中西音乐融合在一起,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小提琴曲《梁祝》为例,这首音乐作品将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通过西方乐器完美地演绎出来并闻名于世。音乐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学习中西方音乐,为音乐创作提供灵感源泉,这也印证了“中国乐派”全民分享的理念。通过音乐教育让人们学会音乐创作的技巧,才能使人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五)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乐派”的音乐文化

音乐作品的传播途径一是面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二是通过音乐人才创作出更多的音乐作品,并将优秀的作品引入教学中,借助音乐教育传播给学生,逐渐形成“教学—创作—教学—传播—创作”的良性循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MOOC(慕课,大型开放网络课程)、SPOC(小型限制性在线课程)等在线课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人们通过慕课可以学习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知识与文化。慕课不分学历、年龄、地域,任何人都能学习中国音乐,这也印证了“中国乐派”全民传播的理念。

三、音乐教育辅助“中国乐派”发展的途径

音乐教育对中国乐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我们更应利用教育来辅助“中国乐派”的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我国专业的音乐院校入手,对当下的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如扩大师资队伍、设立相关课程,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创作优秀中国音乐的中坚力量,教师应教给学生中国音乐的创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时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中国文化特点与个性的结合,还要注意民族文化背景。谢嘉幸教授曾说:“没有民族文化背景的个性,只能是苍白的个性。”而“中国乐派”与西方的民族乐派有所区别,所以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完美结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音乐专业的学生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进行梳理与研究,不仅要充分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的音乐历史,还要对地方戏曲进行田野调查,对相关音乐人做好口述史的工作,以丰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声乐、器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合唱团、乐团来演唱或演奏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将中国音乐带到世界各地,促进中国音乐的传播。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让音乐教育更具中国特色,在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及教学水平。例如,中国音乐学院所有本科生在大一时都有一门《中国传统音乐》的必修课,由音乐学系五位教师轮流授课,设置戏曲、少数民族音乐与歌舞、汉族民歌与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专题,让每位学生一进校门就学习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会唱中国传统音乐。

其次,基础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对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不断升级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在音乐课堂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音乐的内容。在教学方面,应全面、系统地升级音乐教材,整合音乐课程;在音乐赏析方面,应丰富中国音乐作品的数量与种类,让学生聆听、体验、感受和热爱中国音乐,不仅要有中国近代的音乐作品,还要有民间音乐、戏曲及中国器乐曲的赏析,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赏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感受其音乐情绪,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认知,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品鉴能力。在音乐表演方面,学生不仅要会演唱西方音乐作品,还要会唱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学习一些中国音乐的独特发声方法。在音乐创作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赏析中国音乐作品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表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看法,并借此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灵感。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加大中国音乐作品的比重不仅可以推动“中国乐派”的传播和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素质教育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加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

再次,利用线上音乐教学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开展教学。在国内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中,搜索关键词“音乐”,共有363 门与音乐有关的相关课程。其中,由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团队录制的《创造你的音乐生活——大学音乐指南》第一次开课就有18036 人报名上课,目前已完成6 次开课,共有52703 人报名上课,学习人数远远超过了教师在学校教室授课的人数。由此可见,网络对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是线下课程所不能及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课程,由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团队制作的《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通过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戏曲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四个专题,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乐种、类型、风格、特点进行了生动讲解,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第一次开课时有2325 人报名参加,三期课程共有5844 人报名。由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老师录制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五次课目前已有16283 人报名学习。还有《中外音乐欣赏》《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闽南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名族民间音乐鉴赏》《昆曲音乐》等优秀的音乐课程在慕课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录制“中国乐派”专题课程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更多的人学习,进而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智能化音乐教学。

最后,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居民,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综合素质。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居民素质、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器乐学习班、社区声乐学习班、社区合唱团、社区乐团等是社区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社区音乐主张终身学习、人人参与。我们可以在各个社区开展“中国乐派”音乐活动,向成年人推广中国音乐作品,使他们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社区音乐教育可以让不同年龄、学历、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都参与进来,将中国音乐渗透到全民音乐活动中,这也体现了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理念[7]。

结语

教育是人类文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乐派的发展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也正因为不断有新的音乐文化出现,使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逐渐丰富。“中国乐派”与音乐教育的完美结合,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二者互补、互利,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艺复兴做出贡献。笔者相信,“中国乐派”这一新兴的中国音乐流派,在音乐教育的帮助下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会有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