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以北海市为例

2020-12-07 21:31张宾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海丝北海居民

◎张宾

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给生活在现在社会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聚居方式,社区是社区居民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终身教育的主要地点。社区教育是立足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和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社区教育既是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社区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是基于居民结构及特点、发展本土特色、形成品牌特色的课程,它能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并极富本土特色,它是社区教育吸引众多社区居民参与的焦点。在深化社区教育内涵、丰富社区教育学习体系、提高社区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一、北海“海丝”文化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关系

(一)北海“海丝”文化极具有特色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发展演变及至衰落,正是中国由“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的缩影,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价值。纵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和文化交流史,结合北海的历史文化发展史,可以把疍家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北海历史文化看成由“海丝”文化融合而构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混合型地方文化。

(二)北海“海丝”文化丰富社区教育课程的特色

北海“海丝”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居住形式、语言、经济、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为满足北海社区居民需求而开发的课程,除了一般常识性、知识性内容外,还有特色鲜明的北海“海丝”文化内容。如果将具有地域特色的 北海“海丝”文化内容的社区教育课程界定为特色课程,不但满足“特色”含义,还对于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弊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将具有地域文化内容或元素的北海“海丝”文化课程定位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三)北海“海丝”文化的课程开发策略

与北海“海丝”文化密切相关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在开发上受地域限制,不易重复开发。而社区教育普通课程都是一般常识和学科知识,比如语言类、文学类、艺术类等,不具有“特色”。这类课程的开发不受地域限制,容易造成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开发。

北海熟悉自己的“海丝”文化,开发“海丝”文化的特色课程得心应手。可以将有限的人力和经费,用于开发少而精的特色课程。可以促进“海丝”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热爱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二、北海“海丝”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开发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特色课程在价值上应体现社区居民对该课程切实的学习需求,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既能充分体现现代社区教育的理念,又能适应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和社区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在内容上科学实用、编排合理、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居民,能够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能够科学贴切地反映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先进性或创新性;在课程特色上,具有社区教育的显著特色,比如,选题及内容特色、地域及文化特色、形式编排及框架设计特色、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环境氛围特色、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学习效果评价特色等;在课程组织实施上,必须使得该课程满足社区教学条件和居民学习方便,能够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进行组织实施。

“海丝”文化内容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精选“海丝”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有机组合,科学编排,优化设计,使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的目的是普及“海丝”文化知识,促进“海丝”文化的传播,提高北海社区居民保护“海丝”文化的意识,为“海丝”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今世界信息化日益发展,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文化范畴越来越含糊,出现同质化现象,因此,保护本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当下人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为了更好地宣扬、继承“海丝”文化,本课题组成员,调查研究“‘海丝’文化入社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要性。课程将焦点放在“海丝”文化的起源及历程、发展现状及影响“海丝”文化传承的因素等方面。

(一)普及“海丝”文化:文化读本

大多数北海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海丝”文化生动、具体、真实,人们易于感知和接受,也易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可从原点出发,开发出普及“海丝”文化的读本。读本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字和图片,介绍本地自然风光、民间手艺、生活习俗、节庆风情、丰、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展现“海丝”文化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让北海人了解身边的“海丝”文化。

(二)传播“海丝”文化:社区大学课程

社区教育立足本土特色文化,依托居民需求为引导方向,以情趣体验为重中之重,“海丝”文化特色课程对于社区教育来说有较高的实践性和独创性。为了更好地传承“海丝”文化,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小学生和老年人,社区大学可通过开设“海丝”文化特色课程,如舞蹈、美食、摄影、歌唱等课程;开办的“海丝”文化大讲堂;组织开展游学活动等教育形式,利用各类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对以社区居民为主的教育对象,多角度、多体系地将“海丝”文化的弘扬传播,调动社区居民对“海丝”文化的钻研兴趣,有益于帮助小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三观,对于老年人而言,有利于丰富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推广“海丝”文化:网络课程

社区居民的生活已悄然进入信息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之快速革新。因此,我们可以将适合以微课程、网络课程形式展示的“海丝”文化录制成视频文件,展现“海丝”文化的魅力。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欣赏、浏览学习。这种网络课程表现直观、内容精悍、形式新颖、使用方便,兼具淳朴性、大众化、通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可以有效吸引老百姓对“海丝”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从而能把“海丝”文化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

通过网络途径来扩大海丝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影响力,必须充分运用海丝文化的各种物质、精神资源,建设富有感召力的海丝文化学习网站。一方面,可以整合与社区教育课程相关的海丝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开设网络课程。另一方面,创新网络教学途径。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的信息载体,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海丝专栏”、以真实生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全面、丰富且可读性强的海丝文化资源素材。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内容和形式,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强感染力,激发访问者的兴趣,以扩大网站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充分发挥海丝文化学习网站的宣传作用的同时,必须规范健全相关海丝文化网络运行机制。一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制。二要强化网络监控管理,对网络信息进行舆论监督,净化网络空间,确保网络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北海“海丝”文化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内容开发进一步思考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全国上下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课程,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对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特色课程内容开发对社区教育,特别是北海城市社区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探索之中。北海市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社区教育需求剧增,北海市社区教育已从单一的随兴趣需求的活动上升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学。而系统性教学必以系统性课程设置和教材为依据。目前,北海市的社区教育开发的课程,大多是一些文艺体育等娱乐性项目,很多特色化的项目课程开发仍然稀缺,没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由于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内涵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存在社区特色课程深度不够、特色课程开发人员较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加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认识,是推动课程优化开发的关键。

特色化已经成为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向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应贯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这需要社区工作者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区域的特色,挖掘优秀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海丝北海居民
北海北、南海南
石器时代的居民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欣赏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
北海银行柏庄印钞厂设立前后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