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法论创新

2020-12-07 06:10叶俊杨娇娇
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媒体教学方法

叶俊 杨娇娇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是新闻观的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本文在剖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析了全媒体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法创新提供的新机遇,并从师资培训、内容表达、互动教学、教学反馈等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要求,课程思政应贯穿于高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具有意识形态与思想教育属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需要在课程思政上有所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人才观念培养的重要意义,新闻院校要加强并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而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体应用的不断融合,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机遇。

一、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实践及问题

随着媒体环境与舆论格局的快速变化,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得到高度重视。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中提出,开展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的核心是“要抓牢抓实新闻传播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且进一步把这项教育引向纵深”。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話中指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的《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2018年9月17日颁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这一系列举措均表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已经进入历史上最突出的时期。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院校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组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课程。在早期少数院校组建相关团队(如2001年复旦大学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团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2005年,清华大学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大新闻院校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实践和创新。尤其是自2013年“部校共建”意见提出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始在全国各高校普遍推广。例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系列讲座卓有成效;暨南大学在广东高校中率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在延安、井冈山设立了两个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制订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专业人才的九条培养标准,清晰描绘了新时代新闻人才的脸谱;陕西师范大学提出建构“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将课程教育、专业见习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中的积极尝试。

纵观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具体实践,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薄弱。不少学校此前没有相关教师,因部校共建而临时从其他专业方向抽调,这些教师中有些自身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透,有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缺乏认同感或缺乏自信,其课程讲解难以让学生信服,授课显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课程效果不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既需要对经典著作思想的把握,也需要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领悟,还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进行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内容或只讲经典著作新闻思想,或只讲现实问题,未能把思想基础、历史脉络与新闻实践进行有效勾连,使得学生无法在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上得到“释惑”和确立观念。

3.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误解。在媒体融合和地球村实现的今天,很多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与现实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思想上的误区让学生在没有上马克思新闻观课程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开始排斥了。新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受“形式单一”“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已产生刻板印象和厌烦情绪,认为这类课程也是“老生常谈”。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职业规范属性,还有明确的实践指向。

二、全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机遇

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媒体是一个多维度概念,不仅强调媒体类型多样,还强调覆盖范围广泛、传播方式多样、传播主体多元和整体媒体生态焕然一新。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从四个方面助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1.传播范围不断拓展,扩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影响。全媒体环境下,媒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时间上看,每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随时都可能发展为一则新闻,而媒体可以利用技术优势,高效率跟踪事件发展并及时传播,基本实现“零时差”报道;从空间上看,信息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或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其他新媒体传达到分布在不同空间的亿万受众,时空两方面优势的叠加,将大大提高传播效果。在这种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一旦借助网络渠道,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平台有效扩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影响。

2.信息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形式。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呈现的方式由于媒体的特性而往往较为单一,而全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媒介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形态多种多样,同一信息可以用文字、图片、影像、动画、音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并聚合在一起传播。特别是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媒体采集到的信息更加立体和完善,大幅度保留信息的“原滋原味”。媒体在给受众传播信息时,信息呈现的方式也因此更加生动,这使得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更加容易、对信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于理论色彩较浓,容易显得枯燥,如果能够借用影像、动漫等形式加以辅助,能丰富教学形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质量。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麦克风,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普通公众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尤其是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公众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信息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的已成趋势。近年来,快手、抖音等多个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为公众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平台。普通公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一则信息经由全媒体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形成病毒式传播,对公众舆论造成很大影响。

4.媒体功效更加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众之间是无法“见面”的,传者很难接收到受众的反馈及获悉信息传播的效果。全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功能,除延续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用户画像,知道是谁看了该信息报道,用户的反馈如何。在明确受众人群以及受众反馈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精准投放、算法推荐技术,针对公众进行精准传播,使传播更具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或教育系统可以研发一些更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通过网络公开课平台、自媒体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效果。例如,香港暴乱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选择性报道,完全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一个生动案例,非常便于理解。

三、全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改进思路

面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全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全媒体的优势,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1.创造平台,拓宽教师队伍培训渠道。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视程度不同,师资队伍水平也各有差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成果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应该加强教师骨干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培训。目前,新闻院校也有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题培训,如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以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四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师培训班等,由于参与覆盖教师人数有限,效果不明显,很难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全媒体环境为培养师资及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提供了平台。例如,可将每次的研修班流程通过直播平台进行直播,为保证信息安全性,可设置进入“直播间”的要求,由此,更多的教师可实时观看培训内容,并展开线上、线下的讨论。此外,也可在互联网或移动平台上为教师搭建专门的平台,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群等,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师可一起讨论,分享资料,提高自身水平,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可。

除此之外,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典型,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如入驻中国大学MOOC(慕课)、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学习强国等互联网学习平台,或设立专门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品牌化传播。

2.融合多媒体手段,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大学已进入“00后”时代,这些成长于信息化时代、全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更习惯接受丰富多样的信息表达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灌输。作为与媒体技术变革密切相关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新闻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与时俱进、融合多媒体手段,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讲解和生硬灌输,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内的观念教育更易被接受。

在具体实践方面,可以运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VR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解读和传播,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提高传播效果。如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由来的讲述时,可以借助短视频的形式,每期言简意赅主讲一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作家及其主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影片,针对同一新闻事件,将违背和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做法进行对比,告知学生正确和错误之别。

3.强调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在全媒体环境下,可以建构一种“去中心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角,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改变以往的刻板印象、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意义。如在课堂内,学生可以运用小品短剧、知识竞赛、互相点评、辩论赛等方式进行学习讨论;课堂外,开通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由学生自主运营,或上传所学内容,或自行撰写内容,让公众对其进行评价。

4.了解学生课程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设置。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时间、财力、物力等的限制,课程制定者和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位同学针对课程的想法,很难统计学生喜欢上什么课、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但全媒体的发展,不仅可以传播课程信息,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方便、快速、低廉的优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意见。例如,学校可在学期前以及学期末对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进行线上调查。开学前的调查用于统计学生的兴趣点,包括学生想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收获什么、学生喜欢的讲课风格等;学期末的调查用以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统计学生的反馈评价,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预期要求等,从而指导课程不断改进。

四、结语

在全媒体环境下,要通过扩大传播覆盖范围、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课程反馈等多方面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入耳、入脑、入心,使马克思主义新观课程完成思政使命,真正培养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叶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娇娇系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2]唐绪军,黄楚新,王丹.“智能+”与全媒体:中国新媒體发展的新布局[J].新闻与写作,2019(06).

[3]许加彪.知识·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模式的建构[J].艺术教育,2016(05).

[4]刘洪.翻转教学模式,真学、真懂、真用——从广西大学实践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模式新探索[J].中国记者,2017(08).

[5]周茂君,沈君菡.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北省29所高校新闻专业院系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

[6]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媒体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