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视觉化传播创新

2020-12-07 06:10贾丽敏
传媒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

贾丽敏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探寻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新的挑战。不少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本文拟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在新媒体静态视觉传播中摸索出的特色路径与创新经验,探讨主流媒体的这种创新对价值引导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闻海报” 新冠肺炎 人民日报 视觉传播 价值引导

当前,随着视觉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新闻报道呈现出视觉化转向。而视觉化信息具有冲击力较强的特征,能够及时引起公众关注,激发公众情感。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个主流媒体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各类H5、海报、短视频大行其道。其中,以人民日报所开设的新媒体平台中传播的“新闻海报”最为典型。这里所谓的“新闻海报”,是指以视觉化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海报作为新闻核心信息的表现方式。作为视觉信息的呈现,“新闻海报”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传播核心信息,而且能够增强受众注意力。同时,这类视觉化的呈现还通过加入传播者的观点,起到较好的价值引导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一、硬核文字产品,适配移动化表达语境

作为国内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以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对疫情防治的宣传,主动引导广大群众提升科学防护意识,积极激发大众抗击疫情的决心、信心和精神凝聚力。在疫情防治宣传的过程中,一批有特色的“新闻海报”相继出炉,并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线下电子阅报栏等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以“硬核文字产品”形象传递出主流媒体的态度和温度。

1.“内容再生产”,精准传递情感态度。关键时刻发出关键声音,往往最能展现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上的重大作用。人民日报在举国抗疫期间,连续刊发评论员文章,全面论述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等具体防疫要求。这些评论员文章恰如掷地有声、催人奋进的战斗号角,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面对主流舆论格局的深度调整、传播渠道的日新月异,人民日报在内容创新方面也不断投入巨大精力。为此,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派出青年记者奔赴疫情一线,发回了大量珍贵图文信息,并以H5、海报等形式推出一批原创稿件。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日均阅读量超1.5亿次,微博日均阅读量超3亿次。

除了积极刊发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还探索在原稿基础上的再创作,力求对稿件内容进行可视化再生产。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以“图”发声,获得网友广泛好评。例如,自1月21日起,人民网陆续在《众志成城加油武汉》专栏推出40余篇网评文章,并采用“新闻图片+网评标题”形式对评论内容进行了系列可视化设计。系列海报以活跃在一线的抗“疫”人员为原型,通过手绘插画方式,让忠于职守的工作者形象跃然纸上。目前,仅单张海报曝光量就超亿次。

2.“视觉再包装”,生成情境化传播链条。面对疫情肆虐,网络上也涌现出不少为疫区加油的声音和画面。对媒体来说,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进行传播,无疑能够达到助力主流舆论传播的目的。但相较于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有意识地在部分内容中加入主观审美判断,通过视觉再包装的形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可能会是更加合理的方式。

此次疫情期间,一张“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走红网络。在此危急时刻,这幅漫画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信念,各地区纷纷在线为疫区武汉加油打气。而地方美食的出现则让这一别样“应援”多了一些烟火气。一时间,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都涌现出“美食应援潮”。借着这股热潮,人民日报以#全国美食为武汉加油#为主题定制了一批特殊的“新闻海报”。在这组海报当中,报纸采用了版面拼接设计,召集30余省份美食,与热干面、鸭脖、汤包、豆皮、面窝、武昌鱼、莲藕排骨汤等武汉本土美食相拼接,形成“一家亲”的情景化传播链条。这组海报登陆官方微博和微信以后,各地网友自发在评论区“认领”当地美食,并为武汉人民打气加油。在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同时,这组颇具生活气的海报也唤起了各地群众的自豪感、归属感,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3.“价值再引领”,实现核心主题传播最大化。如今,不少平面媒体更加注重在报道中运用视觉手段。对于静态视觉内容传播而言,当缺乏足够文字解释时,单一的画面可能会造成信息量的遗失,导致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受众在看到海报类报道时难以及时准确理解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还可能造成受众对于海报内容带有主观随意性地误读或漏读。因此,静态视觉内容的传播者应着眼于对视觉形象的深层次发掘,着力于让视觉主题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有限的画幅内高度概括出需要向受众传递的核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媒体在进行静态视觉传播活动时,要注重内容表达而非简单的内容呈现,视觉内容要尽量做到让受众一目了然。在以照片作为报道主体的同时,也要善用文字符号。图像要能激发受众不同的情绪感受,文字则应决定内容的精确性、指向性。例如,为宣传基层群众为疫情防控所做出的贡献,人民日报以“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为题,以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新闻画面为可视化传播背景,加以简练的文字表述,致敬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在这组海报中,媒体的视觉化传播着重勾勒了“为生命堅守阵地”的交警,“为生命争分夺秒”的建设者,“为生命奔波不停”的快递员,“为生命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为生命绝不放弃”的患者等典型新闻形象。疫情当前,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抗疫斗争,这样的英勇无畏、大爱奉献,正是值得媒体宣扬的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

二、吸引受众分享,构建即时化传播共同体

人民日报在做好海报设计的同时,强化视觉信息的易读取性、易传播性,搭建媒体和民众连接的桥梁。

1.信息高度浓缩,海报式背景突显视觉空间。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想要关键信息足够突出、让受众眼前一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简单来说,设计者只需要适当使用放大的粗号字体即可。例如,人民日报在“个人防护54字守则”这组系列海报中就选择了“说正事专用”的黑体字,凸显“新闻海报”的严肃性,并将粗体、大号字体放入海报框中,使用干净、深色的海报背景,再次突出海报中的文字信息。此外,该类型海报字数往往控制在35个字以内,少则两行、多则四行排列,很好地做到了言简意赅。在关于农村疫情防控宣传的一组海报中,以“六个大字宣传标语”和“一行小字提示信息”的搭配形式对海报版面进行了分配。如此一来,即使是将海报放在各类九宫格中传播,也依旧简洁利落、清晰易读。站在受众角度来看,人们在刷微博和朋友圈时速度都相当快。因此,字体粗、字号大的海报考虑到微博和朋友圈浏览的真实情况,方便受众浏览和转发。

2.强化辨识力度,图文组合快速形成视觉与价值焦点。在疫情期间,网络上也不乏一些谣言和不实信息。为了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减少虚假信息对民众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官方辟谣和“打假”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所谓“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人民日报在辟谣信息方面也算是下足了功夫。针对网上流传的“吃草莓能预防肺炎”“乳铁蛋白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和“香油滴鼻孔可阻断传染”等大批不实信息,报社专门打造了一组“蓝底黄字”的辟谣海报,并以大号字体加感叹号的方式标注了信息的不实属性。不仅如此,官方还特意以“黄底蓝字”的对比海报呈现了提升免疫力的正确方式。如此“反色”设计来凸显消息真假,醒目的同时又提升了视觉信息输入的效率,可谓是十分巧妙了。相较于网络上大面积罗列式的辟谣信息,人民日报推出的这组“新闻海报”堪称“教科书式”辟谣。

值得一提的是,其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组以“面孔”为主题的新闻海报,聚焦战“疫”一线工作者。海报背景中是医护人员们的一张张面孔。他们有的穿着防护服,护目镜被汗水的蒸汽笼罩;还有的脱下了工作服,脸上满是口罩、护目镜造成的勒痕、压痕、脓包和红肿。每幅海报的下方都有简短的文字信息,介绍照片主人公和照片背后的故事。与辟谣类海报相比,这一组海报在字体选择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再拘泥于略显正式、严肃的黑体字,而是选择了标宋字体和更为苍劲、厚重的毛笔字笔画,搭配一张张新闻图片,整体更显张力,更富纵深感。网友们纷纷留言“看着心疼”“最美的人”“天使的压痕”“致敬英雄”等暖心话语,回归新闻照片的原点,以简短文字信息描述替代大篇幅报道,使大众情感瞬间爆发,传递温暖正能量,让“新闻海报”发挥出更高传播效能,激发大众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力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3.加强互动参互,打造高效密集传播态势与社会担当。“九宫格”是目前网络社交媒体图片发布的主要排版形式。借助“九宫格”的图片排列,人民日报也打造出了专属“宫格系列”海报。例如,在本次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和事件。为打造正能量高密度输出模式,报社以钟南山院士图片作为整体背景,利用九宫格对图片进行均匀切分,再将医生院士等意见领袖所说的话语以文字形式分配在每个宫格内。从整体来看,这组海报背景醒目、主题突出,切分到每张小海报中,信息可读性高,颇具感染力。

由于此次疫情发生正值春节期间,人员出行密集、交通流量大,国家在追踪确诊病例患者密切接触者方面面临不小压力。因此,一旦发现确诊人员有过搭乘高铁、动车或航班等交通工具的出行史,就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消息发布,以便于对确诊病人同乘人员采取医学观察等相应措施。在这一方面,人民日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海报形式在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了大量相关信息。采取单图、一条线的排版方式。就视觉传播角度来说,一条线的排版方式最清晰也最直观。在海报中,车次、航班号等信息按照逐行排列,方便受众查找对应信息,同时也大大提升消息传播效率,更好地体现了主流媒体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负责任态度。

三、结语

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在阅读信息时所耗费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与无限量的新闻报道相比,人们的阅读时间也就成为相对稀缺品。媒体报道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适应受众的需求变化。同时,在疫情这种重大事情期间,主流媒体对大众情感传播与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与责任,尤其凸显。在这一背景下,视觉化信息传播就成为一种经济、快捷、更有效的报道手段。

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海报新闻”无疑为传统纸媒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参考路径。通过采用削减文字版面、加大圖像比例、优化信息内容、密集传播态势等创新手法,巩固属于自己的视觉符号以及传播优势,并形成独特且具有差异化的特质,在不脱离文字符号的情况下,最大程度降低文字阅读压力,让现代阅读方式更加轻松简便,为受众提供更加充足的、个性化的详加审视信息的机会,增强媒体传播效果。重要的是,在疫情的重大挑战背景下,这种视觉化信息传播手段更有效地激发了大众情感,引导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塑造与传播,体现了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期间的社会职能与担当。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晨,朱升伟.探索融媒体时代视觉表达在创新路径[J].传媒评论,2018(06).

[2]吕艺.试论报纸信息传播的符号要素及与传播力之间的关系[J].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12(07).

[3]徐小立,秦志希.媒介文化的“视觉转向”及其传播策略[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07).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