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儿童保育工作探析
——以《中国妇女》(1939-1941 年)为例

2020-12-08 01:11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保育院陕甘宁边区妇女儿童

匡 俊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土地上肆意践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蹂躏,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遭遇生存危机,卫生保育问题更是成为一大难题。在陕甘宁边区由于妇女儿童卫生保育常识匮乏,妇女儿童的死亡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共产党在宣传抗战,动员妇女运动的同时,对妇女儿童保育问题也相当重视。1939年6 月1 日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中国妇女》(1939-1941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宣传妇女政策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党开展妇女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媒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妇女期刊,《中国妇女》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理论、方针、政策,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妇女儿童保育工作,不仅刊登有关妇女儿童保育方面的理论常识,还刊登有关妇女儿童保育工作实践经验的分享,促进陕甘宁边区妇女儿童保育工作的开展。

一、《中国妇女》与妇女儿童保育

1939 年3 月3 日,中共中央妇委强调:“为达到建立妇女统一战线的目的,不应轻视或放弃任何性质任何形式的实际工作的机会与可能,如慰劳、救护、自卫、宣传、教育、保育儿童,办合作社,开手工厂、帮助军队服务等实际工作,都应看作是组织和接近妇女大众以及建立妇女上下层统一战线的机会。”①《中国妇女》正是在中共中央的重视下于6 月1 日创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妇女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媒体,在创刊之初,毛泽东同志专门为其题发刊词:“男女并驾,如日东方”“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②表明妇女是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力量之一,然而在动员妇女解放自身投入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妇女儿童保育问题成为绊脚石,因为先有妇女儿童健康然后再有妇女解放,所以中国共产党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积极力量,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妇女儿童保育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妇女》在1939 年到1940 年,一年多的时间内,刊登有关妇女儿童保育方面的文章约30 篇,其中关于妇女方面健康保育文章约6 篇,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妇女卫生健康、妇女缠足和妇女生育健康,妇女保育方面的撰稿人主要是朱仲丽、李润诗以及对中央医院金茂岳医师的采访,为陕甘宁边区妇女乃至全国妇女普及健康保育常识。关于儿童保育方面的文章约20 篇,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婴幼儿的健康与饮食、婴幼儿的清洁卫生和保育院与女大托儿所的建立与推广。儿童保育方面的作者主要是凌莎、方紫等。此外琴秋和王明等都为保护妇女儿童问题发表过文章。这些文章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动员广大力量努力解决妇女儿童保育问题的印证,是中国共产党关心爱护妇女儿童的重要体现,就像妇女运动负责人在延安女子大学讲话中说到的:“我们共产党最爱护母亲!我们共产党最爱护孩子”。③作为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妇女》也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载体多渠道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

二、延安时期妇女保育工作

(一)科普月经常识,思想与身体双解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待月经始终是一个消极态度,视女子月经为不洁之物,甚至在婚嫁大喜之事上都要求避开女子月经。这种传统落后思想加上妇女卫生常识教育的短缺,导致许多妇科病的发生,增加了女性的死亡率。在抗战时期,需要大量妇女投入生产抗战工作,可是由于妇女卫生常识的缺乏,部分妇女身体虚弱,不懂得保护身体,严重影响了妇女运动的开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育妇女卫生,降低抗战时期妇女死亡率,推动妇女运动的有效开展,在《中国妇女》报刊中,就有侧重地向广大妇女普及卫生常识。在《谈谈女子的月经》一文中,朱仲丽详细介绍了女子来月经来潮的原因,女子来月经时年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经期病。此外,为了提高广大妇女的卫生常识,《中国妇女》报刊专门列出一版卫生常识专栏,宣传关于妇女方面的卫生常识。李润诗为妇女介绍了妇女的白带,以往对于这些话题,妇女们都是羞于启齿,甚至于在患上妇科病时也羞于看病,或者自己都不甚注意,等到发展成致命的大病时才去求医,却发现已经晚了。另一方面社会上大多都是男性医生,女性医生则少之又少,在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下,妇女患了病更是不愿找男性医生治疗。在关于妇女白带的这篇科普文中,详细介绍了妇女白带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区分:“凡是女子由生殖机能成熟期(月经来潮的时期)开始,多少均有一种白色液体由阴道流出。此种液体由于它的性质、分量与外观的不同,可分为生理的与病理的两种。”④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妇科病,例如子宫癌肿,子宫口糜烂,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等。中国共产党利用《中国妇女》对妇女群众科普生理健康常识,帮助广大妇女破除迷信思想,正视生理健康,在有限的条件下爱护自己的身体。

(二)普及生育知识,宣传科学节育

妇女是占人类半数的生力军,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妇女和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事关妇女和儿童的生育常识却常常被忽略且由于文化落后,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生育陋习。为了动员广大妇女和儿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格外注意对妇女生育常识的教育。首先,在受孕和分娩方面,朱仲丽为群众解释只有当男子的精液和女性的卵子结合时才能孕育出胎儿,以及孕妇在将要分娩时的状况,这就为妇女受孕和生产提供科学健康的常识教育,避免受封建落后思想的侵蚀,把受孕、生产和鬼神联系在一起,提高边区妇女的受孕率。在边区艰苦生活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出现早产或小产的问题,而群众对于这些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作为中央医院的权威医生,金茂岳医师为群众解答了妇女早产或小产的原因。此外他还为群众解释了临床流产的现象并提出预防的方法,他告诫群众早产,小产以及堕胎对妇女的身体损伤非常大,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和预防。从而帮助边区妇女理解容易造成早产或小产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在保护妇女身体健康的同时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在抗战时期,许多妇女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革命当中,出现了打胎的现象,党中央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法令政策,“如发现私自打胎,不仅对女的,对男的,均必须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⑤

通过《中国妇女》刊登的文章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充分肯定妇女运动的作用,即使在民族遭遇危机,战争不断,物资缺乏的环境下,仍高度重视妇女保育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促进妇女保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边区妇女卫生健康水平、推动妇女运动的有效开展;也突出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延安时期儿童保育工作

(一)普及儿童健康常识,提倡代乳制品

当战时儿童保育会将难童聚集起来,如何保育他们成为一大难题,就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来说,多数妇女是乡下的农村妇女,对儿童保育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不知如何教养儿童,所以中共通过保育院、托儿所等场所保育儿童的同时也通过《中国妇女》月刊向大众妇女普及儿童保育知识。

一方面,关于婴幼儿的健康。在抗战年代,由于营养和卫生得不到充分重视而患病的婴幼儿比例是很大的,此外又因为医药和人才的短缺,许多病症得不到重视与医治,导致抗战期间儿童死亡率较高。所以在《中国妇女》月刊中开辟了一个专栏——和母亲们谈谈心,专门为边区妇女普及关于儿童健康问题。其中一篇就详细介绍了婴儿软骨症的原因并提供了治疗的方法。另一方面,关于婴幼儿的饮食。由于边区生活艰苦,物资匮乏,母亲缺乏乳汁,婴幼儿得不到充足的奶水是常见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凌莎在《羊奶哺婴的经验谈》中提倡母亲们使用羊奶来代替母乳,以补充婴幼儿所需要的营养。在这篇文章中她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母羊,“母羊中要选择大奶羊。蕃茄形式香瓜形的长乳房的母羊,因为大奶羊不仅乳汁较多,并且乳汁的分泌也可保持较长的时期。”⑥在初期,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儿童饮食没有得到重视,经常是不分年龄的大小,七八十个孩子吃一样的饭,在肉类、菜蔬的供给上也不经常,在做法上只是以熟为标准,没有注意饮食是否适合儿童消化的问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普及教育后,加上中央医院金茂岳医师给出的许多有益的建议。“边区保育院儿童的饮食,由于侯大夫的正确指示,以及我们全院工作人员之加倍注意与集中力量的改善之下,才有了今天的显然的成绩——儿童们的脸色红润了,身体胖壮了,尤其是病儿渐渐都健壮起来,大半都会走路和说话了”。⑦

(二)普及科学接生方式,提倡清洁卫生

在陕甘宁边区,婴儿的死亡率是比较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生理卫生常识,比如,许多农村妇女在生产剪婴儿脐带时仍使用一些土方法:用剪刀剪脐带,再用灶灰或泥土撒在肚脐上;或是用火烧小铁条,铁块来烙断脐带;或是完全脱离一切用具,以嘴来咬断脐带;或是以手与脚拉断脐带,导致许多婴儿刚出生就得破伤风,传染病甚至于死亡。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部分腐朽封建思想残存,一些人看见婴儿死亡率大,还认为是送生娘娘偷去了,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生产者本人的命不好。因此在《中国妇女》第二卷中特别转载了金茂岳医师讲述关于如何剪婴儿肚脐带的文章,一方面为广大妇女提供科学的生产剪脐带的方法,降低边区婴幼儿死亡率;另一方面也破除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另外,关于婴儿的衣着、被褥、睡眠、清洗和与人接触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需要一一重视,在能做到的范围内给婴儿一个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通过报纸刊物等方式的宣传和普及,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注意和重视,在党和边区政府的支持下,边区儿童保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三)保育院与女大托儿所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的前身是边区托儿所,作为中共保育战时儿童的重要场所,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在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极大重视与支持和邓颖超同志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他已由几十名乳儿设备的托儿所壮大到收容了几百余名的儿童,并且规模相当完整的今天的保育院了。”⑧保育院内部的组织也有了系统的划分,主要为小学部、幼稚部、婴儿部、乳儿部4 个部分。“小学部最初成立时,不到一百名儿童,现在已经收容到二百七十九名”⑨。“小学部的儿童除学习以外,还参加生产工作:开荒、种地、种菜、缝纫、编制等,而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保育院为保育儿童事业做出了典范,推动了中国儿童保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儿童保育工作的格外重视并严格落实到群众当中的一个缩影。

虽然保育院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它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救济难童,还没有扩展成为收留所有家庭儿童,成为母亲们为了参加社会工作寄托孩子的场所。而安置儿童又是开展妇女运动的先决条件,因此陕甘宁边区就有了创办女大托儿所的尝试。“于是在那阳光最好空气最新鲜的山顶上开辟了孩子们的乐园,从此出没着白衣翔翔的保育员,从此小鸟似的咿咿呀呀不断地荡漾在宁静的空气里——近二十个革命的幼芽在物资困难的条件下最令人满意地被哺养着爱护着了。”(11)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托儿所是在其成立后半年内创立的,成功解决了当时以孕或已生产的女大学生的困扰,他们可以一边读书工作一边照看孩子,这样不仅解决妇女本身许多痛苦和麻烦,提高了她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而且还保护了后代,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女大托儿所和母亲班取得的显著成绩,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儿童保育工作的标志,在全国起着模范和推动的作用。

四、延安时期妇女儿童保育的意义

(一)促进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推动抗战的胜利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下,妇女得不到重视,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没有自由,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被剥夺,生存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当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后,妇女除了要遭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还遭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害。尤其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期间,妇女更是遭受残酷的折磨。战火导致的家破人亡,日本官兵对妇女的残暴蹂躏使得妇女生存面临极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妇女逐渐有了觉醒意识,开始为寻求自身解放不断斗争,当广大妇女群众奋起抗日,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时,也在同样刺激了自身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妇女身上这股力量,认识到这股力量的强大,所以积极加以引导。为了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战建国事业,积极交换妇女工作经验,指导与帮助各地妇女工作干部,增加妇女文化的力量,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委在1939 年出版《中国妇女》月刊,毛泽东同志对它更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们希望《中国妇女》成为全国女同胞的喉舌,成为一切妇女先进和热心妇联的男同志们的共同栽培的园地”。(12)不负所望,1940 年2 月1 日,中共中央先是对《中国妇女》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我们党在妇女工作方面,确实有了相当的转变,各级党委内妇委或妇女部的成立,各级党委中负责同志担任妇女工作,出版《中国妇女》月刊,创办中国女子大学,妇女党员有相当的增加。各地妇女工作有相当开展,都是这一转变的主要表现。”(13)1941 年2 月5 日,再一次指出:“在保护母亲儿童工作方面,已引起一般的注意并得到初步的成绩”(14)在《中国妇女》月刊的推动下,妇女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保育儿童和妇女的工作在全国起着模范作用,极大地促进妇女工作的开展。

(二)保育了革命后代,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蹂躏,手无寸铁的儿童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共产党呼吁“儿童是抗战建国继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将来的主人,在晋冀察敌人据点的包围中与敌人进行犬牙交错的战争下,保护与教育儿童更有它重要的意义”,(15)“因此中华民族应该好好保育我们的后代,把他们抚养大了,组成一支新生的深厚的力量,无论对中国今日抗战的前途以及对将来的建国事业,都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16)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视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作为妇女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起来,虽然边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是在党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边区人民尤其是妇女群众的热烈响应下,边区保育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起着模范作用。

在保育儿童工作方面,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作出突出贡献,“学校教育儿童是按着抗战的需要,融合于国防教育的宗旨,培养抗战建国的人才,”(17)不仅“在生产运动该教育过程中已经充分的提高了小朋友们对劳动的重视,并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了解自然的能力。”(18)还在游戏中“要他们从正常的游戏中,锻炼钢铁般的体魄,形成活泼、勇敢、坚决、奋斗的精神。”(19)朱棠在《中国妇女》上发表一篇题为《寄小战士—献给保育院小学部的小战士》的诗是中国共产党保育儿童理念的鲜明表达:“保小的小战士们!你们是新中国的后备军;你们是新社会的先锋队。今天在学校是个好学生!明天在战场是个好战士!你们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你们有着英勇的战斗精神。让你们在抗日的洪炉,锻炼成利器金钢。在民族解放的战线上,用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保卫祖国,把敌人打到鸭绿江边!”(20)在注重儿童养育问题的同时,通过保育院对儿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从而保育革命后代,培养人才。

五、结语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保育妇女、儿童工作,不仅在思想观念上冲破传统封建迷信向群众普及科学的保育知识,还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寻更科学更有效的保育方法;不仅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抗战的胜利,还保育了革命后代,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这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为抗战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为建国后妇女、儿童保育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延安时期《中国妇女》月刊作为中共妇女工作的喉舌,是宣传党的保育妇女儿童方面的知识,向全国展示陕甘宁边区中共妇女工作成绩的重要载体,为中共与其它地区和党派人士交流妇女儿童保育工作经验,深入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架起桥梁。

注释: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5-36.

②毛泽东.<中国妇女>创刊题词.中国妇女.

③方紫.女大托儿所.中国妇女,1940(第一卷),第十、十一合刊,第235 页.

④李润诗.关于妇女的白带.中国妇女,1940,2(1):300.

⑤王明.关于保护母亲儿童问题,1940,2(7):430.

⑥凌莎.羊奶哺婴的经验谈,1940,1(12):262.

⑦徐宜.一年来边区保育院儿童饮食改善的情形,1940,2(4):367.

⑧吴平.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中国妇女,1940(第一卷),第十、十一合刊,第233 页.

⑨吴平.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中国妇女,1940(第一卷),第十、十一合刊,第233 页.

⑩吴平.陕甘宁边区的儿童保育工作.中国妇女,1940(第一卷),第十、十一合刊,第233 页.

(11)方紫.女大创始的一年间.中国妇女,1940,2(1):285.

(12)发刊词.中国妇女,1939,1(1):3.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9-1940),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70.

(1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8.

(15)瑛.晋冀察边区育儿工作.中国妇女,1940,1(12):269.

(16)琴秋.怎样开展边区的保育工作.中国妇女,1940(第一卷),第十、十一合刊,第229 页.

(17)郭青.他们是怎样的生活.中国妇女,1939,1(3):55.

(18)郭青.他们是怎样的生活.中国妇女,1939,1(3):55.

(19)郭青.他们是怎样的生活.中国妇女,1939,1(3):55.

(20)朱棠.寄小战士—献给保育院小学部的小战士.中国妇女,1939(第一卷),第五、六合刊,第104 页.

猜你喜欢
保育院陕甘宁边区妇女儿童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国共合作对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影响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多措并举 泉港妇女儿童事业结硕果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儿童保育工作浅探
省“两会”代表、委员 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我记忆中的保育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