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导向的档案馆新定位:文旅场所

2020-12-08 07:36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0年3期
关键词:馆藏场所文旅

黄霄羽 张 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019年6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将在法律层面打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及相关产业融合之路,其中文旅融合是政策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界虽对“文旅融合”尚未形成定义共识,但主流观点是接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字面释义,表明文化为第一要义,旅游为第二要义[1]。

档案馆具有文化属性是国内外档案界的共识,基于新闻案例与网络调研,笔者发现发达国家的丰富实践已证实档案馆成为文化旅游场所具有可行性。如2019年9月,英国国家档案馆参与了“伦敦开放场所”(Open House London)旅行系列活动,不仅向游客展示本馆建筑“野兽派”的外观设计,还提供时长75—90分钟的馆内游览,甚至允许游客参观库房。国内个别档案馆虽有小规模实践,却无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立足国内“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借鉴国外档案馆的实践经验,笔者萌发了综合档案馆重新定位的思考,初步确定“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研究论题。如果说文旅融合中的“文旅”是指文化与旅游两个并列概念;那文旅场所中的“文旅”指代具有文化性质的旅游类型。

笔者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命中中文文献21篇;检索Web of Science、ProQuest Research Library和Emerald期刊丛书数据库,仅命中4篇外文文献,成果数量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量均不够充足。国内研究肯定了档案馆具有文化旅游潜力,如覃兆刿认为档案馆选址、建筑风格注重文化品味,与地方文脉环境相协调[2];余璐等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档案馆等需要成为旅游景点,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关注和保护[3];连丽阳等认为档案馆选址或现代档案馆建筑都具有地区的历史与精神风貌,能以外形特征吸引游客[4]。综合来看,国内成果虽肯定档案馆的旅游潜力,却并未深入探讨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理由,更欠缺案例视角的系统论证。国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档案,Lee Arnold等探究私人旅游档案的保管主体和社会记忆价值[5];Simone,Trevor指出旅游档案为旅游、狩猎、野生动物管理、土地使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6][7]。可见,尽管网络调研证实发达国家将档案馆开发成为文旅场所已有充分实践,国外学界却并未将这一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更谈不上对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原因进行系统探讨。笔者拟立足我国“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探讨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原因和关键点。这正是本文内容的创新点。

1 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内外原因

本文探讨能成为文旅场所的档案馆在我国以综合档案馆为主,国外主要是指公共档案馆。以档案馆为参照物,笔者拟从档案馆内外两方面,借助案例视角分析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原因。

1.1 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内部原因

档案馆自身丰富多样的馆藏、各具特色的外观、寓教于乐的活动,或是别具匠心的文创产品等,会吸引年龄不同、兴趣各异的游览者。

1.1.1 丰富馆藏的吸引力

一是馆藏珍品档案“一饱眼福”。珍品档案因珍稀罕见能提升历史文物价值或艺术审美价值。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珍品《独立宣言》《第一部宪法》《人权法案》对游览者有很强吸引力,尽管游览者限于安全因素无法目睹羊皮纸原件,但他们在观赏中会受到历史教育和文化感染。又如2019年北京市档案馆承办“中国档案珍品展”,展出唐、元、明、清以及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珍品”,这些珍贵档案由于历史悠久、载体类型罕见或记录重要史实,吸引大批游览者慕名前往。二是馆藏特殊载体“开阔视野”。不同于纸质档案,录音带、录像带、胶片、磁盘、光盘等为载体的档案多属新型馆藏。如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和声像档案馆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均藏有录音带、激光唱片、画原底、混合声底等珍贵的档案资料[8][9]。这些特别载体的馆藏档案能吸引游览者在欣赏声像记录中缅怀时光、回顾岁月或重拾记忆。三是特殊门类馆藏“吸引眼球”。特殊门类的馆藏以专业(门)档案最富代表性和影响力,既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资料,也能为专业“粉丝”或普通游客提供科普性的学习或旅游机会。如日本福岛县拟在2020年建成“东日本大地震和原子能灾害传承馆”,用原始视频档案呈现核事故发生后的状况、展示受损的实物[10],这些特殊馆藏可能会吸引全球关心核安全的游客。又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展示了我军各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包括《论持久战》手稿、我军各历史时期的奖章、纪念章,以及红军长征、百团大战、抗美援朝的有关档案等,这些特殊馆藏是吸引爱国人士、开展爱国爱军教育的重要资源,定能吸引游览者。四是富于人文情怀和时代特色的馆藏“铭刻记忆”。富含人文情怀和时代特色的名人档案、民俗档案、红色档案等对游览者也有很大吸引力。如日本早稻田大学档案馆收录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个人档案,包括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手稿、村上翻译的作品以及音乐收藏等,使该馆成为村上春树粉丝的必游之地。又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省档案馆举办《红旗漫卷江西——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展》,也使档案馆成为游览者江西红色之旅的必选景点之一。

1.1.2 独特外观的吸引力

档案馆作为城市历史的保存者和城市文化的代表,可成为吸引游览者“打卡”的旅游胜地。综观国内外,有些档案馆沿用古建筑物彰显魅力,有些档案馆则借助独特设计吸引游览者。一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物“引人注目”。为突出档案的历史特征或面貌,一些档案馆选择历史建筑作为馆址,古迹或古建筑物均可能成为吸引游览者的重要原因。如我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故宫建筑的组成部分,保管明清时期皇室实录、玉牒、圣训等珍贵皇家档案,是具有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物;位于南京明朝皇城遗址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6年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建成,沿用至今。再如国外的法国国家档案馆,设在巴黎市中心的苏比兹宫,是巴黎右岸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神秘华丽的古典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览者。二是现代设计的外观“彰显魅力”。大多数档案馆建筑是现当代设计作品,注重凸显档案元素、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是档案馆区别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特征之一,能够代表当地的文化形象,其独特设计也能赢得游览者青睐。如“人文范”的无锡市档案馆,其外观设计简洁统一,与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色彩相协调,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般的宁静和淡雅;“艺术范”的丹麦国家档案馆将现代装饰元素融入外观,圆形装饰和几何建筑体现了极简主义;“时尚范”的英国核停运管理局Nucleus档案馆甚至获得本国建筑界的两项最高奖,该馆契合历史背景,与毗邻的战时机场完美呼应,又适应海湾环境和能抵御恶劣气候,被评委誉为“空灵而精美的雕塑”[11]。

1.1.3 多元活动和创意产品的吸引力

丰富多样的档案活动和富于创意的文化产品也是吸引游览者的重要因素,可打造老少咸宜的文旅氛围。一是寓教于乐的趣味教育。档案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是为提升公民素质、普及历史知识、宣传公共文化而开展的,尤其是针对儿童的趣味教育更是在国内外有诸多实践,这说明开展寓教于乐的趣味教育正是吸引游览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举办“时间旅行俱乐部”家庭活动[12],游览者通过角色扮演探秘档案馆藏、了解本国历史文化。再如广州市档案馆新馆在内部设计的“互动性”上做足功夫,设计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全程互动体验馆、丝路启航体验空间、百米画卷长廊等,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满足了游览者的体验感,其趣味性、教育性和文化性的结合牢牢吸引着国内外游览者。二是紧随时事的主题文化。注重普及大众文化的同时,档案馆也会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及时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与国家号召、民众需求共鸣,助推档案馆开发为文旅场所。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举办以“揭晓冷战”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展出大量冷战时期的间谍供词、民防海报等档案,激发游览者对和平的珍视。又如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不忘初心 奋发图强——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展示新中国工业化伟大进程中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批辉映时代的工业文化[13],游览者与档案文献近距离接触,能更深刻感受工业文化。三是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随着公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普遍提高,文化创意产品是吸引游览者走进档案馆的因素之一。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文创产品包括镇馆之宝的《独立宣言》《人权法案》副本、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徽章、印有档案馆图案的服装和饰品挂件等[14],可为游览者提供多种购买选择。反观国内,尽管总体上档案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不及博物馆普遍和常见,但可喜的是,国内档案馆近年也开始小范围尝试,文创产品多以礼品、纪念品等非商业途径流通,如国家档案局推出的档案文化折扇。

1.2 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外部原因

1.2.1 档案馆所在地域的特殊性

国内综合档案馆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是使得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重要因素。档案馆所在地因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和风土人情不同而各具特色,有的是工业城市,有的是移民城市,有的是历史古城,各地的不同特点会吸引游览者。如深圳市档案馆主要保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形成的档案,包括反映深圳新旧城区面貌、经济建设的照片,深圳重大政务、外事活动的录像带,深圳与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协议书,世界各国及地区领导人赠送深圳的公务往来纪念品,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深圳的题词等[15],从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游览者参观学习,经济特区的地域特色正是深圳市档案馆吸引游览者的原因。

1.2.2 档案馆周边景点的联动性

档案馆周边景点的联动效应也是档案馆能吸引人流的重要因素。游览者流量是保证档案馆提高知名度的关键,除档案馆自身建设外,档案馆选址于景点周围或景区内无疑是保持游客流量的捷径之一,同时保证了“文化”和“旅游”在空间上的融合,这一方式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实践反复证明。从国外看,美国国家档案馆老馆位于华盛顿博物馆建筑群,与周边众多景点的联动性无形增加了国家档案馆的访问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北之丸公园;首尔大都会档案馆建在创新公园中;马耳他计划将国家档案馆建在国家公园内。从我国看,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坐落于外滩景点,具有80余年历史的浦江大楼,与波光粼粼的黄浦江、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和鳞次栉比的老城构成了完整的周边景观,大大增加了档案馆的游览吸引力。可见,档案馆选址在景点附近或景区内,不仅将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有机结合,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多种可能,也是对档案馆建成文旅场所的一种形象塑造和有效宣传。

1.2.3 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的带动性

随着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文化旅游趋于成熟,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作为影响因素之一也逐步带动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

档案馆虽在文化旅游中常被忽略、易沦落为陪衬,但在红色之旅、寻根之旅等多种形式大热情况下,档案馆作为保存社会记忆的文化基地,与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机构可共同成为文旅场所。如江西省各级档案馆在大力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背景下,结合各地红色历史故事,围绕红色遗迹,与革命遗迹遗址、战争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同构成了若干红色旅游线路,并且各级档案馆也在结合各地情况开发馆藏,与博物馆、纪念馆合作,为城市、地区、民族和国家保留红色记忆。

2 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关键点

针对我国当前档案机构改革的大形势,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既需要加大档案馆的文化属性,扩大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又需要强化档案馆的亲民形象和文化休闲功能。这也是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的关键点。

2.1 突出档案馆文化属性,加大档案馆开放力度

首先,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符合当前我国档案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2018年底,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档案机构改革呈现如下形势——档案局馆合一的体制转变为局馆分设[16],绝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档案局的行政职能并入省(直辖市、自治区)委办公厅;档案馆成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委直属事业单位。这表明档案机构改革凸显“政事分离”的特点,将会促进档案馆的文化属性进一步加强。而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正能鲜明突出档案馆的文化属性,与档案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其次,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需要扩大档案馆向公众开放的力度。引言中提及英国国家档案馆代表了国外典型,国内典型案例当属北京市档案馆。2019年启用的北京市档案馆新馆不仅以气势恢宏的建筑成为朝阳区的文化地标,而且开馆以来举办的数个展览“档案见证北京”“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古都新生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展”“中国档案珍品展”均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展[17]。据笔者调研,新馆大厅的巨幅画作《京华韵》以及在馆内设置的非遗展区和体验活动,均对市民有很大吸引力。可见,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需要其具有足够的开放程度。

2.2 强化档案馆亲民形象和文化休闲功能

首先,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需要强化其自身的亲民形象。过去受管理体制的影响,档案馆偏重政治属性,开放性和亲民性较为薄弱,教育和文化特征不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那样鲜明,公众对档案馆往往望而却步,导致档案馆给公众留下封闭印象。文旅融合的政策导向助推档案馆获得新定位——文旅场所,即向公众进一步开放档案馆的大门,吸引更多游览者和用户走进档案馆。如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立足本地名人故居开发馆藏,设计旅游线路实现档案价值,强化了自身的亲民形象。

其次,档案馆成为文旅场所需要强化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前文以国内外实践案例充分证明档案馆的珍贵馆藏、丰富活动、独特外观等,不仅能吸引游览者,也可让档案馆成为市民进行文化休闲、提升文化素养的场所。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一样,都具有文化休闲功能。笔者曾专题研究档案文化休闲利用,指出“14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来,国际档案界的文化休闲导向愈发明显,在机构功能、资源建设或创意活动方面均有表现”[18]。可见,只有强化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档案馆才有可能成为文旅场所。

猜你喜欢
馆藏场所文旅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