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诫子书》中的语气

2020-12-08 02:14刘锦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前提子书句末

刘锦华

偶然间读到江苏宜兴市高塍中学陈其明老师写的关于诸葛亮《诫子书》教学的《变化的语气,不变的情感》(《语文学习》2019年第12期)一文,发现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特别是关于《诫子书》一文语气的解读。

其一,陈老师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两句该读和缓语气,理由是“夫”字是句首發语词,将引出下文,但随后他又写到“夫”字后面的道理是无可争辩的。我认为将无可争辩的道理读得舒缓,会降低其“无可争辩性”。

事实上,在中国古典散文的理论中有一种叫作“先立地步”,也就是把自己的大前提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加以强调。此理论强调“凡有立论,总是先立大前提,然后加以推演。”其中的大前提经常是没有论证过的,是很武断的。陈老师认为诸葛亮开篇所摆的道理有“无可争辩性”,事实果真如此吗?“君子之行”除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外当然还有其他途径,不过得益于“先立地步”的效果,该句才显得颇具说服力。

其二,陈老师认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句中的两个“也”字是句末语气词,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事实上“也”字放在句末常常含有情感肯定的意味。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苛政猛于虎也”“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三句,如果将“也”字删掉,则语气要显得不坚定许多。同样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句如果删掉两个“也”字,那语气也将显得不确定很多。正因为有了两个“也”字,再加上后两句双重否定句,整个句子所要阐明的道理才显得和本文第一句所述观点一样令人不容置疑。所以,此处应读出肯定的语气而非舒缓的语气。

其三,陈老师认为《醉翁亭记》因用了很多个“也”字,所以读起来气韵悠长,舒畅于怀。但综合来讲,欧阳修在这里冒险一连用了八九个“……者,……也”的判断句,主要营造的是一种一贯到底的语境,所体现出来的应该是肯定、明快的语气,如果读成舒缓的语气,不得不说大煞风景。往细里讲,这八九个句子,并不是一般的连续,这些前后二分式的句子,实际上带有一种提问和回答的意味:前半句问,后半句答;前半句写出惊异和发现,后半句写出心领和神会,而且景观应接不暇,思绪源源不断,读起来应该是畅快淋漓才对,一旦读舒缓,意境全破。

可见语气的教学指导应基于文本内容,而不应盲目迷信于未经学理论证的教学经验。

[作者通联:杭州市下沙中学]

猜你喜欢
大前提子书句末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哲学主观题三段论的解题技巧
诫子书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