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独特“这一个” 组织教学“结构化”

2020-12-08 02:14赵洁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赵洁

短篇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我们一般从小说“三要素”谈起。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经典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的经典形象,值得我们从不同层面进行清晰、透彻的分析。那么,如何围绕“这一个”人物形象,设计有效教学呢?可以采取“结构化”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小说要素与教学主题之间的整合,揭示人物形象与情节、环境和主旨等方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知人论世”,即作者的风格漫谈

在我们的阅读史中,每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形象,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比如永远摇着羽扇胜券在握的诸葛亮,再比如变脸比变色龙还快的奥楚蔑洛夫。我们所说的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出自短篇小说《变色龙》,作者也是契诃夫。让我们重温一下契诃夫——请一位同学来简要说一说。

预设内容: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追问:在风格上,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内容:“幽默讽刺”。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机智幽默,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明确学习目标……这是教学的常规步骤,是起点,就像我们吃饭时拿起筷子,然后才能夹菜一样。该部分设计用时约2分钟,简洁,重点突出。

二、整体感知:初步分析人物的行止形象

1.小说,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这篇小说讲了谁的故事?

预设内容:讲了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人整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后来想结婚,但却没有结成,最后死掉的故事。

2.高尔基是这样评价契诃夫的:“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就来看看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做标记。

预设内容:(穿的怪)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用的怪)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封闭);(住的怪)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胆小多疑);(想的怪)歌颂过去,政府的告示和报纸的文章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说的怪)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指导朗读: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初体验,更是关键一问。以最简洁的方式概括故事情节之后,直接介入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是成熟型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得以深入的基础。课上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言谈心理等来了解人物,这既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又是分析人物的基础思路。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理解、分析、概括,然后综合大家的认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阅读小说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想象的过程,或者说更主要的是想象重塑的过程。仅就初步的印象而言,你一下会想到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他?

预设内容:滑稽可笑。(作家正是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行为都完完全全“装在套子里”的怪物。)

……

三、深入文本:追根溯源,把握“这一个”的社会角色形象

1.说一说发生在别里科夫身上最主要的故事?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里的“可是”有了转折的意味,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别里科夫的恋爱故事,我们想象中这样一个外表滑稽、行为怪异、思想守旧的人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吗?

(找一位女同学,提问)你会喜欢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吗?

预设内容:既然华连卡也对他表示了好感,说明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比如他和科瓦连科的冲突前后的表现迥异,比如他的高度“敏感自尊”爱面子等;表现他思想愚昧却也比较真诚的一面。

2.可是华连卡出现了。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打算结婚?

预设内容:别人的怂恿;华连卡的热情和真诚(不了解);别里科夫也被她迷住了(喜欢);门第啊,年龄啊,男大当婚……别里科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自尊的人,自我感觉是正人君子;等等。

3.除了文章安排的结局,会出现华连卡和别里科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吗?(情节的夸张——个人命运的悲剧)

预设内容:这注定是悲剧结局——两人不是一类人。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华连卡充满热情、朝气蓬勃,活泼开朗,勇于接受新生事物。(预设补充内容:《家》讲述了高家三兄弟因一家之主高老太爺的蛮横专制而引发了一连串不幸的故事。身为长房长孙的觉新被迫放弃和表妹梅芬的爱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识的李瑞珏。可是结婚,会幸福吗?)

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同旧势力斗争。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甚至爱情都无法拯救他了。

别里科夫的逻辑是不合逻辑的、可笑的,比如:“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写出了一个守旧的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说:“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写出了一个虚伪阴险/告密/威胁别人(露出伪善真面目了)的别里科夫。

最高潮部分,“恋爱”的过程,本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并没有摔死,却最终郁闷而死。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在把握其外在形象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自主分析、概括其内在性格特点,力求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过程。此处问题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激发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思维能力,并指向学习成果,是很精当的设计。相比较而言,一些教师的课堂,之所以冗沓无趣、缺乏思维含量,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问题大而空,缺少具有引导性的、细致推进的问题串,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处设计,当可参考。

四、把握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的社会角色意义

1.小说的结局(别里科夫的死亡)合理吗?

预设内容:合理。理由有“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去学校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漫画事件”对他的打击很大,说明他其实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即便没有这次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对他的人捉弄他的人也还是会给他致命一击,导致他最终走向死亡。

其实,他也可以不死——只是太难实现:比如洗心革面,“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又或者一直躺在家里不出门了,那么,他就不是别里科夫了。

2.对于别里科夫的死,他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预设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死了,大家感到大快人心。

细读举隅:在文章的开头还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这个“才”字表达了故事叙述者布尔金什么样的情感色彩?

预设内容:“才”说明布尔金这些城中的人,早就希望这样的人死掉了,丝毫没有同情怜悯之心。呼应结尾的“大快人心”。

3.别里科夫死了,为什么大家都很高兴?对别里科夫个人而言,这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是他自身的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预设内容: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个利器,不仅用套子套住了自己,也用套子套别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可恨。

比如“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生在晚上……”(套年轻人)

“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套同事,套学校)“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罗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套同事,套学生)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用套子套住全城的人,全城的人都害怕。(套全城的人)

4.一个胆小怯懦保守封闭落后的人,居然能辖制全城15年,这可信吗?

预设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不僅仅是别里科夫,而是像别里科夫的一类人;这个套子不仅局限了他个人,还局限了所有人。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像他这样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他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5.可“埋葬别里科夫”之后,“我们”为什么却“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

预设内容:契诃夫在他去世的前几年的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设计意图】此处以五个小问题串接而成的开放性、探究性研讨,结合这个人物的悲剧结局,深度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具有明确的思维含金量,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和闪光点。师生阅读分析、合作探讨,把握其外在形象,分析概括其内在性格特点,这是必要的;但这个人物的关键意义,不在于外貌、性格,更在于他的社会角色意义。此处五个问题,专业化程度高,价值观鲜明,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上升了一个档次,具有关键教学意义。

五、纵向拓展:从人物个案分析到人物普遍意义解读

1.别里科夫死了,19世纪的俄罗斯也成为了历史,但伟大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契诃夫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断言:我的作品将永久地拥有读者。在今天,别里科夫的套子还在吗?

预设内容:思想总有先进落后,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

2.推荐阅读:契诃夫《恐惧》。

通过今天的学习,又有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或者说,开启了我们继续深度认识这个形象的意愿。这就是“套中人”(别里科夫)。

【设计意图】人物形象分析,除了外在行止、内在性格和社会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阅读,经历了别里科夫的人生,理解了小说人物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价值。整体上,就高中生阅读经典短篇小说的现状而言,学生大多能够读懂或者基本读懂故事,也会简单思考其表层意义;但仍有很多学生无法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也包括忽略文本的写作背景、不会举一反三拓展迁移等。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注意力的结构化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避免碎片化学习以及由此带来的低效。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我所欣赏的套子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相约二十年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