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对《红楼梦》的支撑作用与衍生价值

2020-12-08 02:15潘雪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末世红楼梦石头

摘  要:《红楼梦》以神话女娲补天开篇,精准地吸收传统神话资源的同时,又给予其更深刻的意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女娲补天对全文的支撑作用,分析其衍生价值:生殖崇拜心理、小说结局昭示、宝玉其人诠释。使我们对《红楼梦》谋篇布局与其中的人文情感基础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女娲补天;生殖崇拜;末世;石头

作者简介:潘雪(1999-),女,汉族,北京人,北方工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红楼梦》、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一、女娲补天的选题是生殖崇拜心理的体现

(一)女娲一词的解析

女娲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此处称十个神仙为“女娲之肠”,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以下我们对其中的关键词做进一步解释:

1、“肠”

可知肠即腹,各神从女娲的腹部中应运而生,也就有由肠而生,《红楼梦》中有一例内证,第六十回中,赵姨娘与贾环的一段争吵中贾环一句“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服你!”惹恼赵姨娘“我肠子爬出来的,我再怕了!”此处为“肠”是生殖器官的直接例证。在《康熙字典》中有“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迴迭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抛开大小形状不谈,可知其中含水,与孕育胎儿的环境相似,所以以肠代腹便可说通了,将神仙十人称为“女娲之肠”便意味着是由女娲亲自孕育而生。为十位神仙命名时,不以其他因素为根据,而以生殖器官来统一命名,是为突出仙人本体是女娲身体的一部分,体现着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无不体现出先民将生殖繁衍置于崇高的地位。

2、“帝”

其中“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一帝字体现出女娲至高无上的地位,《字汇》中有云:“帝,上帝,天之神也。”《史记·正义》中有云:“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可知帝是天地万物主宰之神,是一种无出其右的形象,女娲被誉为帝俨然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女娲造人、育神的能力巩固了其崇高的地位。

而“帝”本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中像花蒂的全形。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其本義为花蒂,而其为繁殖器官,这里再次暗喻女性的生殖器官,与第一点前后呼应。生殖能力决定了女娲拥有“帝”的权利地位,体现着早期社会对于女性、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殖的崇拜的价值观。

3、“人面蛇身”

其他文献中也有例证《天问》:“传言女娲人首蛇身。”王文考《鲁灵光殿赋》:“女娲蛇躯。”“大自然的所有的大女神,这些女神之母在基督教里就以上帝母亲的化身——圣母玛丽亚的形象继承了下来,她们都是以蛇作为象征的。”“众神之母库柏勒和地母神得墨忒耳也载蛇冠”。同时根据经验,蛇蜕皮的特征预示着重生;肠状的特征又回归到“女娲之肠”问题,二者相互呼应,可知蛇便是生殖的象征。

(二)女娲的形象演变

女娲原始补天造人,处于“孤雌纯坤”的背景下,完全掌握了生育能力。是曹雪芹接受了外源因素,继承了早期母系社会人们对于生殖崇拜的观念。但最晚于汉代时,女娲的形象发生了微妙变化,“求子”的神像都为伏羲与女娲的交尾图,文明知识开始把两性生殖概念加入到内涵中,女娲全部的生殖权利被削减。同时在方位上女娲成为屈尊于男性之下的女性神:伏羲居左捧日,女娲居右捧月,左胜于右,且日的阳性原则凌驾于月的阴性原则。可见女神的地位降低,女性失去了掌握生殖能力绝对性的地位。

二、女娲补天的背景是结局的昭示

(一)个人结局的预示

女娲开篇“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此一块未用的“鲜明莹洁的五彩玉”便是宝玉前身。

女娲用三万六千五百块之石完成补天大业,这数字便是完整圆满、周而复始之象征,而所弃的这一块独处于世,是对宝玉落入俗世今生的预兆:

1、性格使然

被弃的补天石“无用”的处境,是宝玉今生不愿考取功名、追求仕途的映射,被家族视为不学无术的“异类”,是众人口中所谓的“无用之人”。但神话的补天石却是“无用之大用”的,这块石头与其余补天的石头不同在于,其不必恪守天际恒规,生生世世为补齐天际担负责任。它是来去自由、无所拘束的,为自己之用方为大用,这也是贾宝玉在今世蔑视功名、崇尚自由本真的呼应之处。

2、了无所依

补天石零落的处境,便是贾宝玉在贾家末世落得独身一人的昭示。所谓零落的境遇是思想的畸零处境:爱情中,当向往的爱情与封建家族利益发生冲突、与宝玉心灵相通的黛玉的去世,无疑是对其莫大的打击,这是个人面对无形的封建礼教的无力挣扎;事业上,宝玉始终与出仕为官之路背道而驰,而此时家族众人都对其报以考取功名的期望,在思想上终于处于畸零的处境,最后出家的选择也是贾宝玉最后的反抗,是“伟大人物”的凋零。

(二)家族结局的预示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中“四极废”古人认为天有四柱支撑,此指天塌。而“天不兼覆”是女娲补天的起因,天塌天缺意味着世界一片混沌,处于乱世之中,极具一种末世之感。而这便是贾家最终人丁衰散,命数已尽的预示之辞。

文中有内证与此相呼应,第一回中在谈到贾雨村出身有云:“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此中“生于末世”便是实证。贾雨村的姓氏安排独具匠心,贾氏暗示与贾家实一脉,一家的败落预示着贾家终将败落的宿命。贾雨村落魄公子的形象正是映射宝玉的来世。

三、女娲补天之“石”是对宝玉其人的诠释

(一)石头数字

开篇神话中的數字也有特殊安排,一共出现四个数字,其中十二、二十四、三六五不由得与十二月份、二十四节气、一年的天数相联系,是我们祖先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先民进行农业活动的时间刻度,三者都在时间的维度展开,是自然界周而复始、和谐变化的集中体现。

1、十二、二十四、三万六千五百

“十二丈、二十四丈”是女娲所炼的整块石头,此时的石头还是处在整体和谐的状态。最终“三万六千五百块” 石头被挑选为补天所用,是成功实现自我的表现,它们在天际运行规则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三个数字都共同遵循、体现着和谐统一、完整圆满的原则。

2、三万六千五百零一

“零一”这个数字则是承接在整数三万六千五百后,是未被挑选中的所弃之石,是打破和谐同一、自然发展的数字。而这颗石头便是强调贾宝玉畸零的身世,单独承担失败的命运而日夜悲叹的处境。

(二)石头隐喻

第一回中有“谁知此石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来至石下,席地坐谈,见这一块鲜明莹洁的五彩玉。”其中我们注意到此石的关键特征——可自由来去,外表呈五色,实质为通灵之玉。我们就其特质进行进一步分析:

1、自由之身

石头本是一同煅造,后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但此石因未被用于补天而被弃,由于已经通了灵性,此石具有了自我意识与情感感知。可以说通灵便是顽石可以自由来去、生发感情的先决条件,其“大用”之处便是自我而逍遥地存在。大小的形化、行踪的去向皆由意愿所引。所以此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是其不得志的独自哀叹,是情感意志的抒发。此石虽自由却也不自由,它在不得志的悲愁与逍遥自适的矛盾中挣扎,是“大用”与“无用”在其身上的综合体现。

2、五彩玉

石头外在体现为五色,内在体现为玉的本质。补天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到用什么补,我们知道补足残缺便需要使用同质料之物。所以女娲补天选用的绝不是普通石头,《女娲皇》中“其中五种色火共同烧二个月,红色烧炼一个月,黑色烧炼一个月,黄色烧炼一个月,蓝色烧炼一个月,白色烧炼一个月,五色石被五色火烧炼过后,才会坚硬无比,补在天上,亿年不坏,并闪耀光芒,与天日竞相辉映。”此中五色火烧炼的说法未必恰切,但给予我们启示,只有经过冶炼的珍奇之石才可用于补天,选用五色石在于要与天空共同辉映。

关于天空的组成,苏轼有诗《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念奴娇·凭高眺远》“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陆游有诗《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西行到峨眉,玉宇万里宽。”张孝祥有诗《水调歌头》“玉界拥银阕,珠箔卷琼钩。”“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此中天有“玉界”“玉宇”之称,可知古人认为天由玉组成,故补天必以玉,而选用的五色石本质为玉便是不争的事实了。

神话女娲补天对《红楼梦》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多处富有深意,隐喻并未后卫埋下伏笔,逐渐拉开故事帷幕。本文从生殖崇拜心理、小说结局昭示、宝玉其人的诠释三个方面说明开篇神话作用。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红楼梦》谋篇布局与其中的人文情怀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丽娟.诗论《红楼梦》[M].台北:里仁,2001.

[2]欧丽娟.《红楼梦》的立体解析──以人物论为主轴[J].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2002.

[3](法)让·谢瓦利埃、阿兰·海尔布兰.《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797、800页.

[4](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河北:红楼梦学刊,2017.

[6]梁奇、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7]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J].北京:文艺研究,1998.

[8]朱树玲、胡福星.论贾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9]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J].河南:中原文化研究,2017.

[10]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广西:民族艺术,2011.

猜你喜欢
末世红楼梦石头
末世之美
——被大自然接管的精神病院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别小瞧了石头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石头里的鱼
别样解读《红楼梦》
爱情的末世
《香港少年报》岭南末世救赎管窥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