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和血浆抗凝血酶Ⅲ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

2020-12-09 14:50李鸿钏赵流翠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浆缺血性硬化

张 艳,刘 翔,李鸿钏,赵流翠

(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a.检验科;b.脑病科,成都 611730)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容易引起机体动脉血管病变与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患者后期易出现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临床调查与实践表明,糖尿病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要素,主要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炎性反应也起着重要作用。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新的炎症反应标记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部分[2]。刘学芳等[3]研究证实,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Lp-PLA2 升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此外,CHUNG 等[4]认为Lp-PLA2 水平与斑块稳定性也有关,对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显著价值[5]。Lp-PLA2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为生理性凝血酶抑制蛋白,其水平的降低促进了高凝状态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则为高凝状态[6]。研究发现,血浆AT-Ⅲ的异常表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本研究旨在探讨Lp-PLA2 与AT-Ⅲ水平在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中的评估价值,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新的指导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7月~ 2019年12月于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就诊的无并发症的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84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3 例,女31 例;年龄46~81 岁,平均年龄60.3±2.3 岁;病程4 ~ 21年,平均病程10.2±1.4年。另选取同期伴缺血性脑卒中、无其他疾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84 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55 例,女性29 例;年龄47~82 岁,平均年龄61.4±2.2 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0.5±1.2年。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按《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版)》诊断为糖尿病,无并发症,病情稳定,近期HbA1c 水平控制在6%~7%。

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无脑卒中以外并发症的2 型糖尿病患者;②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且经颅脑MRI 或CT 检查证实。梗死部位明确,而且临床表现和缺血部位一致,病灶长径不低于15mm。

1.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日立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积水CP30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试剂:血清Lp-PLA2 检测试剂由中拓生物有限公司提供;血浆AT-Ⅲ检测采用积水配套试剂。

1.3 方法 对照组及研究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促凝血3ml、枸橼酸钠抗凝血2ml。促凝血离心分离血清,采用日立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中拓生物有限公司试剂检测血清Lp-PLA2,方法为免疫比浊法。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浆,采用积水CP30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浆AT-Ⅲ,方法为免疫比浊法。同时,根据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判断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符合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和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Lp-PLA2、血浆AT-Ⅲ水平的组间差异,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比较各检测指标在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异常率。

2 结果

2.1 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与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PLA2、血浆AT-Ⅲ水平的比较 2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Lp-PLA2 水平明显高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229.31±37.92ng/ml vs 101.56±24.32ng/ml),两组间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35,P<0.01);而血浆AT-Ⅲ则明显低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79.43%±14.10%vs 100.18%±19.40%),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7.881,P<0.01)。

2.2 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各检测指标的异常率 在84 例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Lp-PLA2、血浆AT-Ⅲ、血清Lp-PLA2加血浆AT-Ⅲ各检测指标异常率分别为82.14%,77.38%和88.10%。血清Lp-PLA2 结果异常率较血浆AT-Ⅲ高,而两项同时检测则具有更高的异常率,提示联合检测血清Lp-PLA2 和血浆AT-Ⅲ能更好地预测2 型糖尿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2.3 观察比较患者的NIHSS 评分 经检测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及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2.17±1.23 分、4.88±4.79 分。经比较,伴缺血性脑卒中的2 型糖尿病患者评分明显偏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引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特征相符。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急骤,因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已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其中70% ~ 80%为缺血性脑卒中[9],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在长期受高血糖条件刺激的影响下,不同程度损害患者血管,对机体内相关炎症因子表达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成为脑卒中的一个关键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于糖尿病患者后期阶段,伴随个体病情严重程度、病程时间等情况的增加而不断递增。在我国,发生脑卒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89.1%,最为常见的当属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达21.0%~44.4%,早期评估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Lp-PLA2 为一种丝氨酸脂酶,由血管内膜中的巨噬细胞、T 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通过水解产生促炎介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可诱导单核细胞向管腔内膜聚集,并衍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大量聚集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活性巨噬细胞会生成更多Lp-PLA2 重返血液,形成恶性循环[10],加速斑块的形成,促进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研究认为Lp-PLA2 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价值[11],还可作为敏感指标判定斑块病变的严重程度[3]。本研究结果显示2 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Lp-PLA2 水平显著高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由此我们认为血清Lp-PLA2 可作为预测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检测指标,可尽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对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积极作用。

AT-Ⅲ主要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剂。凝血酶可刺激内皮细胞等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体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体内AT 水平越高,对凝血酶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更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TAT 复合物水平明显升高,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判断,也可对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12]。AT-Ⅲ占血浆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血浆中AT-Ⅲ消耗水平间接反映了TAT 的生成情况,因此,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浆AT-Ⅲ水平的方法作为实验室指标,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本次研究报告显示,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AT-Ⅲ水平显著低于单纯2 型糖尿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血浆AT-Ⅲ可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指标,也证实了血浆AT-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参考价值[7]。

此外,本次研究对2 型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各检测项目的异常率进行了分析,血清Lp-PLA2 较血浆AT-Ⅲ异常率高;通过联合检测发现,血清Lp-PLA2 加血浆AT-Ⅲ的异常率较任一单一指标都高。由此我们认为,血清Lp-PLA2 在2 型糖尿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估中较血浆AT-Ⅲ有更好地提示作用,而联合检测血清Lp-PLA2、血浆AT-Ⅲ则降低了检测单一指标造成的漏诊风险,增加了2 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估线索,为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血清Lp-PLA2 和血浆AT-Ⅲ检测对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风险评估效果,可减少漏诊,尽早筛选出高危人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浆缺血性硬化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