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初探和实践

2020-12-09 09:15李婧君
师道·教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材料共情美术作品

李婧君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很重要,然而仅仅是换位思考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上好一堂美术鉴赏课,需要的是与学生共情,融入课堂,深入学生的世界,理解学生的想法,体验学生的处境。在学情分析时需要与学生共情,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材料,尽量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共情教师的所感所想,融入情境;在师生互动问答交流时要與学生共情,应考虑多使用偏向于开放式的问题,并使用共情式倾听学生回答,有意识地努力放缓提出问题的节奏,不急于评判答案,让同学之间共情思考,师生之间进一步共情交流,最后得到较满意的答案。

一堂美术鉴赏课,与学生的共情从备课时就应该开始了。在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六单元“时代之镜——中国现代美术”的第三课时“中国当代美术”中,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清楚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初心和使命,感受到这些严肃的美术作品给予时代的力量呢?认真挑选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材料成为了本节课备课时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迅速共情进入情境当中,笔者选取了庚子新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视频《武汉加油》作为导入,看着一幅幅舍己为人、共克时艰的画面,因为切身感受过,学生感触万千。

笔者立刻抓住机会,告诉同学们全国有很多美术工作者主动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以笔为枪,用画笔抗击疫情。接着展示了优秀抗疫作品合集,配上一名二年级小女孩动情的诗朗诵《我相信》,让学生从一幅幅感人并经典的抗疫画面中感受美术作品的力量,欣赏过后趁热打铁展示了笔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个人创作的两幅抗疫作品,一幅是《一丝不苟》,刻画奔赴在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另一幅《为方舱医院增速送电》,画面中一位戴着口罩躺在舱底施工的供电员工的身影令人动容。笔者向学生动情地阐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介绍作品内容里的具体故事,用艺术的方式赞美大爱精神,让学生与教师共情感受对最美逆行者的敬佩之情。

在同学们感情浓烈之时,笔者抛出了问题“这些作品都属于中国当代美术,从以上美术作品中您是否感受并理解这些作品创作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呢?”然而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却迅速鸦雀无声。

上课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及身体反应,在意识到学生似乎觉得“初心”“使命”两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之后,笔者迅速调整为比较接地气的“愿望”和“责任”,学生就大概能回答出是为了歌颂时代英雄,用美术作品凝聚起人民群众共同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初心和使命,请学生们分享一幅所熟知的反映中国当代重大历史进程的美术作品。学生开始从脑海中搜索,最终面露难色。笔者再一次与学生共情,分析到他们一时答不出来其实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低年级基础美术知识积累不足,偏远山区缺少美术馆、博物馆的熏陶等。思考片刻之后,笔者决定把此环节改为:“说说你所了解的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印象深刻的经典事件有哪些场景?”于是同学们就七嘴八舌说了起来,香港回归、奥运会开幕式,等等。

一番探讨后,教师展示了多幅反映中国当代重大历史进程的美术作品。在备课时,笔者进行学情分析时就已经开始与学生共情,目前这批学生都是“00后”,从改革开放到千禧年的现实题材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成为历史题材,教师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考虑这批学生的年龄、经历和所学到的文史知识等,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材料,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双方更深入地交流的目标。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应考虑使用偏向于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努力把问题的答案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去。开放式的问题自然会收获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要轻易打断、控制或过早引导学生的回答,应全神贯注,甚至要做出共情式倾听的动作,如身体前倾、双眼凝视、点头等,如此更能得到理想答案。

在提出“怎么理解一切艺术都是为了人生活得更美好”这一问题后,一开始学生难以组织语言。这时教师更应该保持轻松的节奏,适时引导。有意识地放缓提出问题的节奏,能够让学生冷静地思考,使用正确的方式得出教师或学生自身都比较满意的答案。

当然,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必匆忙作出评判,而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进一步说说分析问题的方法、方向,让其他学生共同判断,同学之间共情交流,引导学生们共同思考共同解决,师生之间继续共情交流。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教学材料共情美术作品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es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似“简”非“简”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