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2020-12-11 16:03杨龙波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

但 桃 杨龙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历史偶然性”论,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的历史必然性。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外衣的“研究”下,不断挖掘出当年抗战时期的“真实史料”,谎称在抗战中国民党的死亡人数是共产党死亡人数的数倍,因此,没有国民党就没有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谬称共产党只是在敌后战区打打游击,而没有在正面战场上发挥过真正的抵抗,这样的抗战虚无语言甚嚣尘上。

另外,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诸革命,非但没有起到建设的作用,反而起到的是破坏作用。其坚持解决阶级斗争应该用互让协商、进行改良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革命,革命只会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抹黑、歪曲革命与建设中出现的领袖及英雄人物。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恶意丑化,诋毁有功于历史的英雄人物。对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领袖解说成认识短浅、骄奢淫逸的杀人恶魔。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非毛化”,大力黑化毛主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进行极力丑化,从革命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毛主席的斗争策略甚至人品以及历史功绩等方面进行质疑。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历史虚无主义反马的本质属性决定其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立。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夸大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另一方面却对传统文化中主流进行抹黑和否定,把传统文化丑化成保守、愚昧、闭塞的落后文化,动摇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致使“西方优越论”“西方民主论”等形形色色的论断在社会生活中此起彼伏。

就其渗透路径而言,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以达成其目的:一是否定和批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击垮国人内心的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圣诞节、复活节等各类外国节日以冲淡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族意识与价值认同感。二是以击垮国人文化自信基底为前提,企图重新架构国人文化价值取向。基于构建西式价值建制的意图,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鼓吹西方国家的“宪政民主”“自由、民主、人权”等西式普世价值,以弱化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与此相反,错误的、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与凝练,是人民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动摇了我国人民的社会价值观取,最终歪曲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弱化人民的文化自信。

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用联系、发展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时指出:“我们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论。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刻意选取历史片段进行诋毁,削减人民对科学理论的信仰,最终使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产生动摇心理。

很显然,这是西方“和平演变”的手段、是反动势力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与科学认识论背道而驰。在新形势下,西方加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方式和手段也更加隐匿。它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在多样化思潮的背景下,不断制造人民内部矛盾,企图从意识形态上瓦解国内团结,最终实现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主导地位的险恶目的。

歪曲党史、国史、革命史,瓦解我国的政权根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生产关系上表现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对立,为西方资产阶级服务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范式转换”贬低中华文明转而去夸大西方文明,并歪曲党史、国史、革命史,影响我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感,从而动摇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进而影响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政权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是党治国理政智慧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学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宣称资本主义民主制与议会制将是人类政权组织的最好形式,人类的未来将以资本文明的胜利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告终。此种言论目的在于扰乱国民历史观,动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转而迷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危害我国国家制度的健康运行。

政治领域中的西方资产阶级蓄意攻击与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逆向发展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下,以曲解中国近代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虚无主义大力宣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困难和挫折,目的为威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最后达到否定共产党执政合法地位,危害我国国家政权根基的稳定。

抵制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对策

完善制度保障以培育公民责任担当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加上当下互联网法律制度还不太健全,由此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一些未经筛选和鉴别的新闻信息便乘虚而入,导致该错误思潮的广泛传播。因此,要全面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与宣传,在国民思想内部形成正确历史观。

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社会公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面目,增强社会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甄别力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宣传正面典型先进事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学习党史国史及先进模范事迹,增加社会公众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责任感。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建设法治社会已成为现实要求,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及法律等多渠道保障形成合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从根源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危害。

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有力的武器 。只有坚定不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评价历史的批判思维能力,真正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中。

恩格斯曾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立足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深刻阐述社会历史关系及其人类社会历史运行的客观规律,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与此相反。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理论根源上,完全从思维观念、理性逻辑出发来认识现实的物质世界,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流毒,就必须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以唯心史观为理论根基的历史虚无主义,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贯穿与全部理论之中。

一是正确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引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稳步发展。二是为了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应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学会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进程。三是通过强化组织和学习,让青年大学生和广大网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筑牢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主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成为全民公认的思想理论武器。

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党史、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既是正确分析中国历史的典范,也是与错误思潮的根本相对。

要运用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国内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受国际社会和国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另一方面要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与非阶级矛盾。历史虚无主义便是通过否定阶级观点而混淆隐藏在事物发展背后的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动因,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对立阶级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唯物史观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能正确反映阶级社会的基本事实。离开此历史观,探索历史规律就变为空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各种非马思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跃跃欲试,挑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主流思想地位。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使人们更好地辨识历史虚无主义,强化人们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抵制,从而更好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7.

[2]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0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9.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