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下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机遇与挑战

2020-12-11 16:03闫新利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思政疫情思想

闫新利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990)

2020年春季学期因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特殊,“开学不返校,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成为了特殊时期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按照要求开启了在线教学模式。从总体情况来看,课程安排的井井有条,超星教学、QQ群直播、腾讯课堂、钉钉等教学平台的应用再创历史新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于疫情而被动的、广泛的使用一种互联网+教学的真正全国普及,这也是基于信息的教学方法的广泛使用引发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改革。

线上+线下,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一次新机遇

从熟悉的线下教学到新鲜感十足的网络教学的转变对上课的教师和吸收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尝试。并不是所有有的思政课程的老师都是有网络在线教学的实践经验积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必然会经历一个形式适应和方式习惯的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新奇—探索—紧张—接受—喜欢—得心应手。新奇必然会促使任课老师在备课、教案、素材等方面下足功夫,保证在线教学的质量和精彩程度。所以这也是一次传统老师教授传统课程所具备的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新的上课素材一个转变。各大平台也乘机进行功能完善和需求更新,也算是一次全民大体验,海量的线上上课资源和丰富的上课内容和参考资料。这对思政课程的全面备课和了解政治的前瞻性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教学观念的转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充满时代活力,更好地培养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要尊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切实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活跃。在疫情发生之前,许多教师并不擅长网络教学。现在经过全国范围的网络教学实践,录播课程或网络直播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2.课堂参与师生突破了时空限制。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线上教学目前呈现给我们的还是一对多的教学情景,老师可以有摄像头露脸进行直播授课,学生始终是云端的倾听者。因此,在线思想政治课还承担着重要师生学习和交流平台,权威的信息发布源,主流理论聚集地的功能。那么,通过线上的这样一个形式,原本不爱露脸的学生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大家对老师提出的观点,能够积极的通过文字传达,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在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着师生关系。对于严肃而刻板的课堂思政教学和抽象而刻板的思政理论灌输,在线教学往往会给学生从心理上带来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这种即时沟通交流主要表现为从抽象的理论中激发出情境化、具象化、生动化的教学样本,类似于剧本改编为电影放在银幕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思政教学。比如在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社会重大事件产生的感应场,通过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冲击力的教育话语,同时积极运用丰富多样的图片、符号、音频、视频等组合形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形成形象生动的观影模式表达。

3.教学的过程管理科学合理。以在线教学平台优学院为例,里面有详细的讨论、考勤、考试、平时作业、课件学习进度等细则,授课老师可以科学合理、全面的分配分数,保证赋分的更加有效。尤其课堂考勤可以做到实时监测,这是在传统课堂上是做不到的。另外一方面,通过后台记录上课内容和以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的上课视频,是教师自我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能力的一项最大的优势。教师可以随时观看回放,发现自己备课中的不足和优势,便于今后更好的调整上课内容,形成个人上课特色。

4.网络讨论更加规范化、平台化。传统的学校教学,备课、问题讨论要么单一的通过碰面开会、一对一网络平台沟通外,基本没有其他形式。而现在不一样,随时可以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钉钉会议进行线上探讨。保证思想课程的观点、理论能够准确的、全面的进行讨论,值得说明的是,这是课程教研活动的重要拓展,网络集体备课为今后同领域、同学科之间相互学习开辟了新路径。网上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及时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网上讨论可以支持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功能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网络备课彻底突破了空间限制,在疫情期间,可以跨地区、跨学校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联合举办思想政治课网上教学研讨会,共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线上课堂相比于传统教学的劣势

“线上教学”是在疫情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极端情况下,教育部门采取的一种极为特殊学习手段。尽管它不仅包括简单意义上的网络学习,但是通过使用各种移动终端并依靠卫星,互联网和其他通信设备进行学习的主要形式。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停课和不停课是中国的首次大规模推广,目前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在线课程备课与传统的线下备课模式的冲突。尽管通过在线授课的录制和直播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释相关的知识点,以达到类似于线下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原始课程整个体系是基于在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适用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些知识点和资料不匹配的情况,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备课冲突。例如,当前在线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线下的教学计划设计的。在线上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原定的正常时间上课。尽管似乎与传统线下上课没有什么区别,但这种方式比较僵化。长时间面对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等移动终端参加课堂学习,老师和学生会显得视力疲劳、兴趣疲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这样的话,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2.思政课程内容设计更加提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如果学生从上下文中拿走教师的教学内容或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并放到互联网上,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舆论纠纷并产生不利影响。在在线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优势将被放大。这些问题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备课、讲课心理压力。网络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基地,它不仅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态度,而且是检验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一杆秤。对于教师来说,一门好的思想政治课需要大量的精力来备课,同时也要努力了解当前的政治热点。

3.硬件投入成本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和家庭是完全可以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设备,这为在线授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此次疫情突然爆发,各个地区也都实施了相关的控制措施。而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网络信号较差。在参加特定的在线教学时,很多时候学生会由于网络信号而受到课程学习的限制;并且由于当前的教育一般都使用直播,因此也增加了对相关带宽的需求,影响了学生通过直播学习的效果。

线下传统教学转型方式

转变思政教学理念。疫情的蔓延,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本教育的理念对于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就好像此次疫情以人民健康生命为重一样。鉴于此,疫情背景下,要注重从大学生的主体出发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要依靠学生的力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学生对于新的知识其实十分敏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其实也有很多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想法和设计,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未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因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更加具有活力,师生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级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也会变得更加灵活,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应有的提升。

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疫情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应然之举,亦是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务实之举。为了更好地回应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从完善综合考评以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融合时代特点以创新内容体系两个方面不断探索。

在此次疫情期间,可以看到,正是由于政府的快速反应和医疗系统的专业处理以及民众的普遍配合,才使得疫情在传染源上被切断,在传染渠道上被隔离,同时易感人群还能够被保护。这次疫情中国政府展现的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广度和中国温度,证实了中国社会确实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同时想要真正的成就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也需要所有的民众必须在这个过程当中积极地配合。

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必然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以非常举措满足非常时期的非常之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对线上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或几个线上教学平台,但有些平台甚至是学校主推的平台,未能有效应对众多师生使用带来的大流量,平台崩溃、登录不上、中断或延迟服务等现象。因此,思政课线上教学要灵活选用教学软件平台,多平台混合交叉交换使用,“以防不测”。

综上,疫情防控期间的“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机制,作为大范围在线学习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破冰接受,虽然还有众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 5G时代的到来,理性、客观地认识这一次教育实践,恰当地把握这次公共突发危机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可使其成为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甚至为教育信息化 2.0 新时代催生新的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思政疫情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