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几点探讨

2020-12-11 16:03岩通讯作者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培训课程

刘 亮 郝 颖 石 岩通讯作者)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847)

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研究课程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尤其是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相关理论仍旧处于探讨之中。而本文便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适当分析,希望有利于该领域的理论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程生成系统的管理不够完善。在诸多环节课程管理主体往往参与度较低,主要有编制人员选择、课程内容编订等,这已经变成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一大问题。按照相关规定,在编制高等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向院校报批,而院校需要以课程编制申请人员为对象,结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批示,严审教材主编资格。但是,高等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存在较大限制,只能审批课程编写以及审查主编资格,不能审查编写成员资格、抽查编写内容等。然而编写教师课程素质通常是编制质量的一项关键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课程素质包含教师课程观、课程开发能力等。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培训,较少接触理论知识,更有甚者尚未明确课程基本理念,一些高等学校教材编写队伍缺乏积极课程素质,这样一来导致课程编写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课程实施系统的管理不完善。首先,管理手段死板、僵硬。在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往往具有较强行政性,比如行政命令与部门规章等。这一类型的管理手段能够限制与规定课程落实期间的一些问题,便于上级课程控制下级课程,然而不具备两种功能,一种是课程管理服务功能,另一种是课程管理咨询功能,对管理民主化产生消极影响。然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而且形式缺乏灵活性。随着高等学校课程综合设置的进行,为数较多的高等学校所重视的只有知识面广度,并不重视整体目标。虽然高校学生接触大量知识,然而没有对这部分课程体系以及内容作出整体规划,较为随意、散乱。除此之外,课程形式同样较为僵硬。当开展实际教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在课堂评价环节往往以课堂知识量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关注度。所以,大部分教师应用的教学法缺乏自由与平等特性[1]。

课程管理人员的课程管理意识淡漠。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高等学校开发有两大主体,一是课程专家,二是学科专家,在开发出新课程之后,将其作为“商品”向教师推荐,而此时教师成为了“消费者”,并“消费”这部分“商品”。在此情况下,教师无法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那么教师便会缺乏管理意识,具体表现为课程管理人员较为忽视课程问题,没有正确理解课程管理内在涵义及其内容,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课程设置与评价等相关问题,也不能结合学校与学生具体状况深入探索增强课程问题处理能力的渠道,一旦出现问题,无法主动担责,不利于课程创造性落实,当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缺乏多方面的技能,比如调查分析、组织评估等。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对策

加强对高校教师的课程理论培训。从高等学校管理层的角度来讲,需要对课程管理重要性形成正确清晰的认知,以高等学校教师为对象,深入细致进行动员宣传,让教师明确课程管理重要性,大幅提高他们进行课程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其课程管理意识[2]。对于高等学校管理层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在智力与物质两个方面支持课程理论培训。针对培训形式,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内外部教师资源,利用讲座、专题研究等各种形式,以学校教师为对象,加强对他们的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各项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评价等,从理论层面促进课程建设,从而提高课程管理质量。为进行课程理论培训,不仅可以由学校做出整体的统筹安排,还可以由不同院系分开实施。

加强课程管理中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管理层需要尽全力实现与师生的接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达成管理的有效结合。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让管理层在针对性更强的前提下贯彻落实课程管理对策。当开展日常讨论会议的时候,一方面需要为师生参与创造更多机会,另一方面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话语权,最为关键的是在面对一些课程问题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应表决权[3]。就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而言,教授治校是一项鲜明特征,当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事务的时候,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参与。即使国情有所差异,但是通过促使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课程管理中,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等学校民主化,并且能够提高课程建设的稳定性。

吸引多方力量参与高校课程管理。根据“高等学校教学法”相关规定可知,在高等学校内部主要应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在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过程中,参与主体通常有两个,一是院系主要领导,二是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促使一些教授与专家参与到课程管理中,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他外界人员的参与度。倘若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势必导致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被社会淘汰。为提高自身开放性,高等学校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创设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与社会发展同步。倘若社会范围中的部分企业以及学术团队等可以共同参与高等学校课程管理,更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全面监督课程贯彻落实,一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深入探究。当下我国在高等学校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尚且处于初步阶段。在改革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将不断增强该领域研究的紧迫性,在此仅仅结合近来读到的相关文献,相对浅显地探讨高等学校课程管理,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培训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