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2020-12-11 16:03简梦丹
时代人物 2020年29期
关键词:阅读课中学语文个体

简梦丹 熊 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同一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面临的“危机”都是不同的,在人的12~20周岁阶段,面临的“危机”就是自我的“同一性与角色混乱”,这一时期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个体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的探索。而玛西亚则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将“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状态模型,进一步探究个体的自我价值所在以及自我角色的定位。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高考”为指挥棒而进行,极大地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导致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不足,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明确自身的角色,导致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借助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重新审视作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主体”—学生,帮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探寻自我价值所在,使教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的阶段,而玛西亚从“探索”与“承诺”的维度出发,试图以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变化状态来反映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在玛西亚看来,“探索”是指个体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个体对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个性、兴趣以及学校角色等问题产生了迷惑,需要个体在面临多种有意义的选择中做出取舍,而“承诺”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个体为能真正认识自我,并达到某一个目标或目的时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程度。

玛西亚依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将“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状态:同一性完成型,这一状态下,个体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各种选择都进行了充分仔细的思考,且能对某一特定的目标做出坚定正面的自我承诺,具备高探索、高承诺的特点。个体的人格特征大多显示为目标明确、积极行动乐观进取等正面的特点;同一性延缓型,该状态中,个体大多会主动进行探索多种选择,也乐于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符合并引领个体生活的目标,但却无法对某一特定的目标,真正的投入,自我承诺较低,具有高探索、低承诺的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多数表现为敏感较真、情绪起伏大、能积极探索,却多数不切实际、极易感到挫败;同一性早闭型,这种状态中的个体,大多不太热衷于进行探索,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依靠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期望或建议,但大多都会按照权威人物的建议做出积极努力的正面、有意识的自我承诺,具有低探索、高承诺的特点。其人格特征多为没有主见、遵从权威、自主性较差,不太愿意进行自主探索,但也比较认真沉稳;同一性弥散性,该状态下的个体大多不会主动进行探索,不会付出努力,与此同时,也不会对某一特定目标或意识形态做出明确的自我承诺,具有低探索、低承诺的特点,其人格特征多表现为极度消极悲观、不愿付出行动,任性恣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言堂”现象。“阅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国就提倡“尊师重道”,尤其是在传统儒家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下,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威,大多数学生只能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倾听者”,不敢表达自身真实的想法。尤其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大多选择一味的听从教师的讲解,埋头苦记笔记;甚至还有的学生,干脆认为自己是一个“误入者”,游离于语文阅读教学之外。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的地位,学生也信奉“沉默是金”,不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众所周知,作为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中,由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的不足与不定,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了“独裁者”,久而久之,从而逐渐形成了“一言堂”现象。

“群言堂”现象。随着时代的飞速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们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实际,再加上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日益深入,一些一线教师们逐渐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新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学术界慢慢的出现了一些专家们提倡向西方进行学习,提倡一些关于西方的教育主张,例如,主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是起引导的作用;或者提倡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理念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实际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却少有教师能够真正将其落实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反而更为混乱,导致语文阅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群言堂”的现象。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玛西亚“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在“自我同一性”理论下,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变化过程中个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都是不同的,其个体的人格特征也都不尽相同,而这也为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思路。但由于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们由于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大多不成熟,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切实可提供实践的提升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策略。

坚持“求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自我同一性”理论下,不同学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状状态也都是不同的,不同发展状态中的学生其人格特征也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科教学行程中,教师应当认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实现“因材施教”,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遵循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引导学生学习明显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

重视“探索”,寻求“最近发展期”。玛西亚“自我同一性”理论对“自我同一性”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状态的划分,就是从“探索”与“承诺”的维度出发的,因此,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应当重视引导学生个体对“自我”的“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个体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甚至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个体进行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求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地进行探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追求“和谐”,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在个体的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确认和自我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确认。事实上,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是非常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及自我角色的定位,学生个体时常处于“角色混乱”状态中。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积极引导学生个体明确自我价值和自我角色所在,使学生个体对自我思维认识逐渐完善,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事实上,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是包含着师生双方的,既包含了教师的“教”,也蕴含着学生的“学”。在玛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中,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四种不同的状态,每一种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有其特征所在,将“自我同一性”理论引入到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加深教师对不同学生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发展变化状态下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能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明确自我价值以及角色定位,促进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做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课中学语文个体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