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在中国

2020-12-12 12:20
长春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现实主义作家

郑 赟

(南京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01)

上世纪20年代,伴随西方各类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盛行欧洲的自然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迈入东方古国的文化圈,引发不小的波澜,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多年来,国内的西方文学研究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有四类:第一类是研究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肇始,第二类研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传播,第三类则是研究究竟有哪些英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可以划归为自然主义,第四类重点研究自然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从宏观视角看,目前,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尚未充分深入展开,在对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家作品认定上也存有争议。因此,归纳和探讨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有利于开阔文艺视野,推动外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1 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肇始

自然主义的文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历经20余年的创作和发展,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逐渐传播到了英国,这与英国传统的自然主义文化渊源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别,但在精神实质上又有所契合。

英国近代自然主义诗歌的创作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著名作家吉尔伯特·怀特,这位生活于乡野间的牧师最先推崇以书信体的模式展开自然绘景。朴素的自然主义诗人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地采用自然写实的手法描绘乡野田间的自然景致,歌咏田园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并以此和城市物欲享乐的工业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其褒贬态度之鲜明令人叹服。此种诗歌创作之风虽未形成文学潮流,但已明确呈现出文学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在创作主题上给予自然美景和恬淡清新的自然生活方式以充分的认可和赞赏。国内学者刘舒文和赵沛林曾撰文将对英国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渊源追寻到与吉尔伯特·怀特同时代的几位英国自然主义诗歌创作大师,如亚伯拉罕·考莱、凯瑟琳·菲利普等。他们认为,这些极具自然主义写实风格的文艺诗人深受古罗马贺拉斯、维吉尔等诗人的影响,倾向于大量描绘自然及田园生活,展示歌咏者对原始自然的崇拜意识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弃[1]。《春天》一诗的作者亚伯拉罕·考莱,将自然与人巧妙地融为一体,由诗人眼中之自然美景产生睹物思人的诸多联想,自然景物因为添附了创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经历变得尤为炫美。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诗人通过对世间自然万物充满生机的动态摹写,让整个冰冻寒冷的景致回到春暖花开、绿意盎然的生命气息中来,极力歌咏了由自然奏响的生命之歌,宣告生命僵死的终结。诗人心灵中冰封的爱意虽有萌发之意,但未能得到挚爱明确的回应,历经万难却未成其好事,不得不令人感慨自然复苏面前的人生历程中的些许无奈。诗人希望迷人的山林、绚烂的花卉、曼妙的鸟鸣能将自己与爱人紧密交织在一起。借景抒情、以物思人的自然创作风格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这种对自然感受的全新抒写已经表达出英国田园诗人对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心灵体验的感悟和探寻。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母,一直拥有不尽言说的亘古话题。17至18世纪,英国近代自然主义文学超越了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朴素直观的简单关系,让自然变得更富有人性韵味,能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兼具批判世俗的功能。通过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来发现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危机,通过回归自然来引发对自身修养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成为英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肇始最初呈现的形态。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传统英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不但重视对“自然”生活本身的向往,而且极富浪漫色彩。在对世俗都市追逐利欲生活方式给予无情抨击和厌恶的态度上,同后期英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有着较深的文脉渊源。

2 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传播

自然主义真正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由法国传入英国,其间还是经历了一段波折的。19世纪末,英国政府极力干预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传播。因为英国政府担心自然主义文学中宣扬的某些东西会给大众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存有扰乱社会秩序的现实危害。不可否认,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叙述手法、审美体验以及宗教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和冲突。

对此,中国学者高建为在他的专著《自然主义诗学及其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中曾设专门的章节,围绕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过滤问题,集中阐述了“英国政府对来自法国的左拉作品内容定性及审查问题”“英国文学创作中关于写实问题”“文学创作中的性描绘”[2]等3个富有争议的话题。高建为运用了接受美学关于读者反应的理论,深度剖析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受阻的原因主要来自英国传统文学的保守观念。英国传统自然主义诗歌有讴歌人性与自然美好的创作取向,但很难接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关于人性描绘的创作理念。再者就是英国上流社会害怕自然主义小说会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动乱。高建为认为,自然主义在英国的过滤体现的是文学创作内容中意识形态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流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冲突。这种见解将文学传播现象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传承与意识形态冲突研究的高度,这对正确看待意识形态中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具有启迪性的意义。

国内学者刘文荣在专著《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中分析自然主义在英国起初受到非议的原因,主要谈及部分英国小说创作者无法忍受自然主义过多地描绘工业社会中都市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尤其是在小说创作中关于性场景与心理描绘的手法,这是英法两国在文学创作理念和道德认知上的差异。

学者李维屏通过研究指出,英国维多利亚后期文学创作才逐步呈现出从现实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倾向,并且出现较多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发展倾向[3]。

学者王守仁、方杰认为,英国自然主义小说中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一种拓展,自然主义创作风格并未在英国文学创作界出现规模性的发展趋势,也未能在英国读者间形成轰动效应,英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影响力有限[4]。

英国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容遗忘的支流,应该受到国内西方文学研究评论者和英国文学发展史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国内对此进行系统性整体研究的著述并不多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英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并无扛鼎之作,并且英国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研究上也没有独树一帜的创意见解。后人对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缺乏深入的评价和认知,更为详尽的理论研究亟需深入展开。

3 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格研究

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究竟存在哪些异同之处?自然主义创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或是评判自然主义文学的标准又是什么?英国自然主义文学同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这些都是研究英国自然主义文学必须先行解决的现实理论问题。在中国的文学研究圈内,关于自然主义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区分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自陈独秀提倡自然主义以来,就有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陈独秀只是在引入自然主义的同时,称赞其将大量如影音一般的社会自然写实呈现给人阅览,能够彻底暴露人生之真相。而作家茅盾起初认为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并无实质区别,两者基本是一回事。但是,从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两者间存在较为清晰的界限:第一,自然主义产生于现实主义之上,是其深入发展的极端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和发展史告诉我们,自然主义产生于现实主义之后,自然主义并非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两者其实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在创作方法上都是以写实为主,存在差异的仅在于描述手法上客观化程度的差别,客观呈现较少的为现实主义,客观描绘较多的为自然主义。第二,在文艺创作理论上,现实主义拥有更大的包容性。现实主义作为西方文学的思潮,起初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现实主义重视社会生活的客观真实描述,要求反映人生世情百态。一般来说,能够判定为自然主义的作品被判定为现实主义也是可以的。

而自然主义文学创始人、法国作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等文艺创作的理论专著中集中论述了自然主义文艺创作的相关理论[5]。首先,自然主义创作的特点在于崇尚真实的客观性,主张小说叙事的“非主体化”。小说家更像是一台摄像机或记录员,在创作描写中仅仅陈述能见之物,将真实的记录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大限度地隐匿自己的主观感情,对描绘的事物不作任何评判,力求创作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客观性。例如,左拉在小说《萌芽》中并未表露出对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示同情的本意,其叙述风格延续的是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在这一点上,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作家们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上较多地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批判意味。例如,狄更斯会将大量人道主义情感表露于作品中,而萨克雷更是将对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讽刺流露于字里行间。这些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显然同左拉提倡的客观中立的叙事态度大相径庭。当然,左拉追求的客观写实文本的效果,是为了推动政治道德家和立法官员自己去探寻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因此,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追求的客观写实性和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精神是无法共存的。其次,法国自然主义同英国社会的审美理念存在差异。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极为重视道德说教的重要功能和意义,英国资产阶级的道德标准是带有训诫意味的。自然主义文学将遗传学和病理学的一些理论成果用于文学写实,用生物学中的客观陈述方法去处理小说内赤裸裸的肉体交易,这些明显超出了英国绅士文人的道德审美底线。最后,自然主义作品中很多关于进化的观点和英国传统社会的宗教文化语境是存在较大冲突的。自然主义崇尚科学理性,否定自然规律和实证科学之外的任何主观想象,这些对保守的英国上流社会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从上面的归纳性论述中不难发现,英国小说家们的创作风格与审美体验,同自然主义文学创作评判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传统差异。任何外来文化流派要想植根于本土语境,必须要经过一个对话磨合的过程。因此,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自然主义小说创作者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有着过滤性借鉴与创新式改良。据史料统计,维多利亚后期,英国社会每年创作约6万部小说供人阅读,一些遵循了自然主义创作基本原则的小说也逐渐被英国读者所接受和认可。

4 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归属研究

英国文学史中的维多利亚时代,究竟有哪些作家和作品能够划入自然主义,这是研究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目前,国内不同的研究学者对英国自然主义作家的划定存在差异。王守仁、方杰认为,在法国文学的影响下,英国只有乔治·莫尔和乔治·吉辛在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定的自然主义倾向,但自然主义并没有在英国成为一种文学思潮[4]。也有研究学者认为,除了上述两位作家外,托马斯·哈代和阿诺德·贝内特创作的某些作品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风格。学者侯维瑞在其编著的《英国文学通史》中指出,毛姆在小说创作上更贴近法国自然主义传统,而贝内特仅仅是具有自然主义创作的倾向。当然,中国学者撰写的文学史以及英国文学史大部分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来集中论述英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同样,国内学者对同一位英国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存在不同的划分,如对贝内特,很多自然主义文学研究者直接将其称为英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众所周知,将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文学类别归属的划分需要一个明晰的标准。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内文学评论界对自然主义在英国的发展这一复杂问题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作家作品归属研究的难点往往在于,一是作者创作的作品本身具有多样性,二是归属的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三是无法评判作家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乔治·吉辛和乔治·莫尔是国内文学评论界一致公认的自然主义风格最为浓郁的两位英国作家。但是国内对两位作家受自然主义影响的深入研究并未具体充分地展开,部分涉及两位作家小说的文学评论往往同自然主义风格研究关联不大,加之两位作家的很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而且文学评论较多涉及作家的人品道德论争,这就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与英国自然主义在中国受到冷落的境况相一致,学界对吉辛和莫尔的自然主义风格研究也被不知不觉地遗漏和淡忘。

但是,学者王守仁、方杰撰文指出,英国作家贝奈特的《老妇谭》在人物形象刻画、日常琐事的描绘上满足了自然主义精确客观的描绘标准,思想内容的表现手法也遵循自然主义旁观者的创作原则[4]。

毛姆、劳伦斯、哈代是最近几年国内英国文学研究中较为受重视的作家。申利锋的硕士论文就直接论述了毛姆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风格,认为毛姆学医的科学研究经历让其创作风格更具科学实证研究的态度,而英法双重国籍的个人身份,让其浸染了法国自然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在毛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品划分上,国内学者较为认可的是《人性的枷锁》。

而在对于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判定上,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劳伦斯具备自然主义创作的理念风格,喜欢真实地暴露社会阴暗面,在两性关系的处理上较多地展示出人的生物本能特性,主张摆脱异化,回归自然。国内学者周亚琴撰文指出,劳伦斯代表作《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集中展示了人的本能驱动性[6],小说中大量关于性生活的描写明显受到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这对学界研究自然主义文学风格是否需要以性描写作为标志性的划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哈代也是维多利亚后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更多地受到达尔文主义影响,喜欢从生物遗传与环境塑造角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客观真实地描写个体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冲突。学者李莉认为,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更多强调的是环境与遗传对人物性格的影响[7]。

总之,从上述研究看,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对自然主义文学在英国的传播和发展未能给予充分关注,对作家作品的自然主义归属尚存较大争议。但有理由相信,国内学界会在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现实主义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梅卓文学创作论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