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下工具理性主义的反思

2020-12-12 23:13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主客体理性主义工具理性

董 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 100038)

截至2020年11月17日22时整,中国国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2482例,累计治愈87174例,累计死亡4749例;海外现有确诊病例15800008例,累计确诊55412527例,累计治愈38282194例,累计死亡1330325例。新型冠状肺炎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流行病,将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人类的认知、民众的生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国内的防疫战已经接近尾声,进入常态化的防疫阶段,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然而,疫情本身还在持续发酵,美国、巴西、印度等国的疫情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未可知。长久以来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进步,与此对应,人类的认知工具有了巨大的进步,工具理性主义似乎成了绝对的真理。然而,此次新冠疫情的大爆发,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同于血肉横飞的传统战争,此次“战役”更加诡异,挑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可能已经是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工具理性主义的困境带来了人类认知的异化,傲慢与偏见越来越显现。

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的认知历程

回顾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武汉为核心的国内疫情防控;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主要包括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第二轮传播,以印度、非洲为代表的第三轮传播。当然,这是根据目前已知的国内报道为基础进行的划分,是不是真正的疫情传播情况还有待观察。比如,有报道国外有研究机构证明存在新冠病例早于武汉病例的发现时间。印度的疫情情况可能因为检测的原因并不能真实反映相关的情况等。这些从侧面印证了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想完全实践工具理性主义是一种虚妄。当然,这并不是阻碍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只是希图提醒人类能保持谦卑,减少傲慢与偏见。

“武汉保卫战”:国内抗疫事件梳理

2019年12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1月20日(农历腊月26),国家卫健委记者会上,钟南山证实新冠病毒“人传人”。1月23日(农历腊月29),武汉封城。一个千万级别的超大型城市被封闭管理,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随后,国内各省市陆续开始采取措施,开展防疫工作。4月8日,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标志着中国阶段性战胜了疫情。5月21日,全国两会召开,标志着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开始转入复产复工新阶段。新冠病毒防疫的主要工作由国内的武汉保卫战转为归国人士的输入型矛盾。当然,必须承认,这些只是简单的历史节点,究竟疫情的实际情况怎么样,还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从这些大概率的事件上感知此次疫情的发展历程。

新冠疫情的蔓延: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为视角

2020年1月5日,世卫组织发布关于新型病毒的第一期《疾病暴发新闻》。1月13日,有官员证实了泰国的COVID-19病例,这是中国境外第一例有记录的病例。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3月11日,世卫组织评估认为“COVID-19”可被定为大流行病。5月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评估认定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视角,此次中国的抗疫行动值得称赞。中国政府在信息共享、世界合作等方面,都值得一提。但是,也要看到美国特朗普总统对于世卫组织的抵制态度。在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合作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的合作也是存在问题的,这与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悖。一些国家学习中国的先进抗疫经验,采取了类似的行动抗击疫情。某些国家错失良机,致使新冠疫情肆虐开来。没有人知道最后将确诊多少人,死亡多少人。这可能是个永恒的秘密,是人类历史的灾难。

新冠肺炎病毒的秘密

截至2020年11月17日22时整,中国国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2482例,累计死亡4749例;海外累计确诊55412527例,累计死亡1330325例。虽然,国内研究机构第一时间对新冠肺炎病毒进行了毒株分离及相关的基因测序,但是,关于疫苗的研制工作还处于未知状态。即使研制成功,这么大规模的感染人群,病毒是否已经发生变异还未可知。病毒的来源是什么?病毒如何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如何确定对应的诊断标准?“瑞德西韦”等药物是否真的存在特殊作用?对于人类而言,新冠肺炎病毒还是个迷。

所谓不确定性就是相对不稳定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发生质变之前的一种模糊状态。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发达文明旨在逐步减少指派,开启人为决策的可能性,最终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过程却引发了另一种崭新的风险指派,它既是全局性的,也在这个世界范围内传播。作为其对立面,个体的决策机会几乎消杀殆尽。”但是,人类似乎不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结果。在防疫战中,人们往往倾向于“确定性”“可防”“可控”等确定性字眼。然而,抗击疫情的战斗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使目前的答案不一定在将来正确。即使一些基于目前的证据有的判断,随着证据的增加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工具理性主义的反思

工具理性主义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工具理性主义的问题在于发展得太强大了,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片面的理性化”,在实践中,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工具理性的认识论基础是主客体二元对立论。主客体二元对立是指主体为了认识和把握对象,而成为一个相对于对象而言的独立的、中性的和分离的观测者。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言:“现代意义是这样一种意义,据此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实体。也就是说,原则上——即使有可能事实上并非 如 此——一种实体脱离开另一种仍能存在。”人就是要抽离出世界的幻想,剥离与外部世界的众多纷扰,去认识把握外部的世界,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和操纵。

近代以来,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工具理性日益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的理论框架。工具理性建构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了人们判断的基础。当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时,工具理性就蜕变成了工具理性主义。工具理性主义思维导致人们形成僵化的机械世界观图景: 即科学是万能的,科学必须给出确定的答案;如果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就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及难以接受的;最终工具理性主义思维主导下的人们形成了“确定性”焦虑。工具理性主义的内核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但是,单纯依靠工具理性主义这种手段必然是一种虚妄。对于新冠病毒,人类尝试着制作出了新的电镜图片。但是,这种初步的认识毕竟还是初步的,我们对于病毒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傲慢与偏见:人类认知模式的异化

所谓异化是指本属于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成为了人类的异己的力量。工具理性主义下,主客体二元从相对对立变成了绝对对立,导致了主客体二元冲突。即认识主体在力图抽象化、还原化和简单化客体的过程中,导致手段和目的的分离以及事实和价值的分离。主客体二元对立只是某种认识事物的手段,人类世界从来没有真正的主客体分离过。人类使用工具理性来力图解释和控制自然,但工具理性主义的主客体二元绝对对立产生的简单还原、效率导向和去情感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甚至人与自我的关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纠正某些对于技术介入下的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偏颇;理性看待科学技术在自然生命进程中的贡献与限定。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工具理性主义的框架之下,人类会越加疯狂地争取自然,索取资源。环境破坏现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形成了政府工作的焦点。为了避免严重而不可逆转的破坏,人们开始面对能否无限制地进行科技发展的问题。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主客二元绝对对立。工具理性主义语境下,人类把自然推到了研究、分析和控制的对立面,人类不再接受“不确定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日益尖锐,越来越不可调和。

人类自身关系的异化。工具理性主义认为,所有影响目的的人或物都是必须去除的。首先,工具理性主张“去情感化”。人类理性的“超然模型”将双方的情感视为需要剪除的非理性要素。但是,对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关系的各方而言,互动过程并不只是一个技术化约的过程,而是一次经历、体验,形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连接着各自的过往和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关系中具象的、对话的、时间中的感受。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对象化”过程中,双方关系异化为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与物的关系。被物化的关系中,彼此都变成对方的某种计算下的过程物件和实现手段,技术目的的实现成为首要目标,而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问题变得无足轻重。人类在这个进程中,被迫绑在工具理性主义的战车上,轰然前进。而此次疫情迫使人类停止活动,回归驻所,将广阔的自然还给那些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疫情也让人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面对死亡,人类自己开始和自身对话、反思。

此次疫情将是一个转折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将产生新的变化。疫情迫使人类回归家庭、减少外出的同时,自然界中其他的生物开始复苏。自然界开始自我修复,那些被人类活动打扰的生物开始重获新生。回归家庭的人类,开始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修复家庭关系。人类自身开始重新感受生命的意义,与自身灵魂对话,感受新的生命。而这些都是工具主义理性的困境,也正是新常态——不确定状态带来的必然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身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由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大规模传染病,符合质量互变规律,也符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工具理性主义极端自负,追求手段,注重计算,忽视情感。面对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不确定性”状态,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世界,减少傲慢与偏见,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全体人类社会应该团结起来,尊重自然规律,抗击疫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主客体理性主义工具理性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浅析“物我本相因”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新教伦理与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庭审中心之辨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