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字对文明与思维的影响

2020-12-13 03:15欧阳天屿
关键词:汉字文明思维

摘 要: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传承载体,既有对国家文明的巩固,又有对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积极影响,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重要的见证者。它与西方表音文字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区别带给世界另一种思考方式。汉字的发展演变给予了中国人属于自己的一张名片,汉字包含了我们文明本质上的特殊性与独立性。本文就汉字的渊源、汉字与文明的关系、汉字对中华民族独有思维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關键词:汉字 文明 思维

一、文字与文明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精神

1.汉字的价值与认同

汉字作为承载文明的基本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的汉字典籍,在传播中华文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的影响。它开启了诗词、对联等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世界书写下中国特有的一笔。

“一代于心性之结习成见,风气扇被,当时义理之书熟而相忘、忽而不著者,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这句话在中国古文中可以应验。直观的表述是中华民族思考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文字中这个特征也尤为明显。如:山、水、口、目、心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都是知形见意。汉字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与文化认同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所以汉字的系统性与民族的价值精神相匹配,更是可以通过对字体的演变、字体的分类来分析那个时代的背景和认知。

在东汉末年许慎《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有对汉字有系统的记录,随后的两千年基本沿袭他的观点。同时汉字作为表意象形文字也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汉字的“形”以人的感官为出发点,将自身民族的文化,包括房屋设计、器皿服饰、书画戏曲等独特元素都“化”入文字之内。作为现代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的索绪尔提出了文字“符号”可以与概念直接联系,比如看到“狗”,人们就会联想到狗的印象和声音,以这种意向,汉字就可以起到融合民族思维,联系传递国家精神与价值的作用。从而对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人,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然而,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思潮涌入国内,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又开始了一阵“去汉字化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汉字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价值的作用,而是单纯把学习文字作为一种学习汉语言的附庸,甚至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的产生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汉字文化的逐步重视,出现了许多有助于汉字发展的“新节目”,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后续的《中国好诗词》这些影视节目无一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汉字文化类节目的兴盛也恰恰说明,我们对节目内容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国际视野中建立中国形象,汉字文化的弘扬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符号,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提高汉字的教育与受众面,可以让民众在其中找到文化身份的认同。

2.汉字的精神与美学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数次磨难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精神是重要的原因,而汉字更是中华民族统一、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相比于西方拉丁语分支成的各个语言,汉字更有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欧洲的语言文字拉丁文由于延伸出了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拼写念读方式,导致其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汉字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汉字的表意性毫无疑问是一个民族直接看到事物的主观形式,能最好地表现这个事物的全貌,让人在看到的一瞬间联想到它所在的场景,更容易理解这个字所蕴含的哲理。汉字同时也具特有的君子精神,它伴随着国人的生命历程,教会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也通过“方正”的概念教会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成为一种美的形式 ,一种美的精神内核。

汉字从传统精神中汲取营养,影响培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家王蒙曾说过:“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幅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表达着历史的典籍,表达着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汉字除了凭借书法的美学形式影响着世人,自己也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例如“武”,止戈为武,也印证了《孙子兵法》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文字的构造,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虽然近现代汉字的简化让汉字本身可能看不出以前关于具体事物的特征,但其中保留的情感依旧是存在的,这份温存的情感成为影响人们精神和品格的重要元素。瑞典学家高本汉认为,汉字的读音是独立音节也具有孤立性质,这可以突显出汉字的音律之美,凝练之美。早在《诗经》中通过叠词重句突出美感的方式就已经被灵活运用,这些美好的汉字符号铸就了一首首美妙的诗歌,至今仍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赞美,这些诗歌也通过文字和读音带给世人平和宁静的思想态度。

二、汉字与思维

每种语言都有与之对应的思维关系,对于汉字而言,汉字与思维,语言与思维是并列关系。在2000年王作新先生就提出了“汉字是民族文化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写照”。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理性主义要用推理去分析,其二是感性主义要用直觉去感受。象形文字—汉字所带来的“象形思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模式,它采用描摹性质和立体的方式来表达刻画对象的形态。汉字虽然从繁体慢慢简化,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从生成到发展的过程,其中的象形思维却从未发生改变,正是直观的感受结构促进和刺激了中华民族习惯用直观直接的方式去认识世界。以象形为中心点,向联想思维、整体思维、意向思维发散,汉字无不是民族群体性思维的呈现与表达,属于中国的思维由于汉字而构建。汉字没有像西方文字一样逐步由图画形象变为音标字符,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的象形思维。古代中国作为以农耕为基础的大国没有太多的商贸往来,难以将复杂的象形思维转换为更容易为贸易服务的表音思维。许多近代西方学者如列维·布留尔认为,中国的汉字思维具有具体的感性思维,而这种独有的思维局限了中国的发展。这种论点在现在来看是毫无道理的。汉字所携带的具体感性思维将无序的个体汉字整合在一起,即使没有西方文字的拼写组词,也可以用系统组合出有意义的词句,更容易将单独的个体凝结成群体。汉字实际上并非一人一物所造,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汉字一一列数。要彻底透析汉字对中华民族思想的影响,仍需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汉字经历了演变,流传至今。汉字本身仍在进行着演化、进步以及淘汰,这个过程就如文明的衰落与兴起。可以说,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法,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思维进程。在汉字不断简化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理解能力不断增强,从简单的单一符号理解更加复杂的环境对象。虽然简化是汉字的必然趋势,但应该通过认识繁体字来继承汉字的传统形态,维持汉字的独立性质。汉字所代表的语言文字文化自信,在近些年已经被高度重视,也有众多的电视节目寓教于乐,只有通过民族凝聚起来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汉字文化的复兴有助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清朝刘熙曾在《艺概·书概》提出“写字者,写志也”,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品格早已与汉字统一起来,汉字刚正不阿的精神折射出强大的民族气节,使中华民族在几千的风风雨雨中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汉字中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是外部力量难以摧毁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汉字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稳定与坚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阳天屿,1999年生,男,汉族,安徽贵池人)

猜你喜欢
汉字文明思维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