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题意义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2020-12-14 06:19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语篇京剧听力

江 霞

(安徽省安庆市田家炳中学,安徽安庆 246000)

引 言

听和说是英语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理解性技能,说是表达性技能,这两种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好基础[1]。

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第二课都安排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听说教学任务。根据课堂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针对这一课程的主要处理方法是选择较为简单的、听后含有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听力语篇进行听力教学,缺少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听之后的输出大多是以对听力语篇的总结为主,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此外,对于生词量大、篇幅长、涉及较高思维层次活动的听力语篇,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授语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为主。

上述这些听说教学活动没有基于语篇,缺少对学生听说微技能的培养,教师删繁就简的听力语篇教学因为缺乏挑战性而不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更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没有围绕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听说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模式化操作,使教学内容趋向于碎片化和表层化,不利于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尝试在听说教学活动中,基于听力语篇,以主题意义探究为主线,以语言知识习得、听说微技能发展、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品质提升为暗线,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主题意义探究理念的提出

《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

英语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语境,每个主题语境又包括若干不同的主题群和子主题,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课程标准》还指出,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英语课程应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2 Unit 5 Lesson 2 Beijing Opera 为例,具体阐述聚焦主题意义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思路的探究。

二、聚焦主题意义的听说教学课例

(一)文本分析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2]。在设计听说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文本中的语篇所承载的意义,确定需要探究的主题和内容。

Module 2 Unit 5 Lesson 2 Beijing Opera 的听力文本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围绕京剧这一话题邀请一位专家和两位对京剧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讨论,属于信息报告类文本。此类文本的语言通常比其他听力文本的语言更加正式,着重介绍客观事实,而较少涉及个人的主观喜好[3]。 学生在听这类文本时需要有抓住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及听懂大意做笔记的微技能。

本课的听力文本包含两段关于京剧的听力语篇,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北师大教材对这两段语篇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第一段听力语篇放在学生课本的附录中,供学生完成听力问答后查看和阅读;第二段听力语篇和听后的问题同时呈现在文本中。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设置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第一段听力语篇涉及的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事实,学生容易听懂;第二段涉及京剧中的象征作用,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材提供这段听力语篇,既能减少学生听时的焦虑,又能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热情。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听懂简短对话和独白的能力,但是对获取较长听力语篇的信息还有一些困难。此外,学生习惯了听后做选择题和正误判断题的练习,对于听后需要回答的问题缺乏必要的解答技能,围绕听力主题的口头表达性输出显得能力不足。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京剧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笔者所在地是黄梅戏的故乡,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唱两句,但是人们对京剧的起源、主要角色、表演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京剧的认识和感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既包括语言目标,又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4]。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听力文本的主题,笔者设计了教学目标,希望在完成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借助语境理解和掌握描述京剧基本事实的词汇(如combine, treasure, mask, acrobatics, costume)及语块(如a national treasure, brightly-painted face masks, on open-air stages, loud music, sharp voices, the stage desig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body movements),感知文本的主题意义。

第二,学会边听信息边做笔记,并基于听力文本,绘制信息结构图,建构文本的主题意义。

第三,借助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认知,以及理解和掌握的主题词汇和语块进行口头描述,表达自己对京剧的认识和感悟,以内化文本的主题意义。

(四)教学过程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笔者通过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听力文本的主题意义进行探究。

1.播放音乐视频,引入主题

看(viewing)是《课程标准》中新增的一项语言技能,旨在让学生借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及视频等理解文本的意义。结合本单元的主题Rhythm 和本课的主题Beijing Opera,在头脑风暴环节,笔者播放了周杰伦一首歌的视频片段,时长不到两分钟,符合《课程标准》提倡的有关创设情境的指导思想——真实、直接、简洁、有效。这首《霍元甲》中国风十足,开场是周杰伦演唱风格中一小段标志性的rap,紧接着便是一段高亢明亮的“女声”,这是一段京剧的花旦唱腔,婉转、细腻,让人耳目一新。学生欣赏完这个短小的视频后,笔者提出问题:Do you like the song?What is special about the song? 学生非常喜欢其中的京剧唱腔,这正好成为笔者引导他们进入京剧主题探究的切入点。

2.激活相关知识,走进主题

【活动一】了解京剧的基本信息

京剧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熟悉的话题,所以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京剧的一些零散知识,然后给予相关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教师不需要加入太复杂的内容,过多地补充内容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环节,笔者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Beijing Opera?学生回答较多的是京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生、旦、净、丑。接着,笔者整合了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见表1),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京剧的一些基本信息,还为后面说的输出积累了必要的语言知识。

表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Beijing Opera

【活动二】判断人物所在的地点

京剧与影视、话剧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虚拟性是京剧表演的特色之一,它的服装、道具、布景等都是用来为演员表演服务的,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课的文本提供了四幅图片(见图1),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服装和舞台的设计猜测人物所在的地点。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运用看的技能,结合平时对京剧的一点了解,很容易就判断出第二和第四幅图的地点,但是对于第一和第三幅图不太确定,因此,笔者给予了相关的知识引导。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也为第二段听力语篇中所涉及的京剧中的象征作用做了铺垫。

图1 判断人物所在的地点

【活动三】掌握听力语篇的词汇

词汇是听力理解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听前的词汇学习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文本[5]。本课听力文本有5个关键词:combine, treasure, mask, acrobatics, costume。这5 个关键词会影响学生对听力的理解。前两个单词含义较抽象,笔者围绕主题口头创设了一个小语篇让学生进行猜测:Beijing Opera is consider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in China, which combines various kinds of operas.然后展示与后三个单词相关且有主题意义的图片,用简单的英语解释其含义并呈现这三个单词,最后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见表2),检查学生对这五个关键词的理解情况,并让学生跟读,同时注意学生的发音,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表2 Key words in listening materials

【活动四】熟悉听力理解的技能

听力课堂需要让学生掌握2~3 个听力策略[6]。Brown 指出:教师在听前阶段提供适当的听力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所给的听力任务[7]。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浏览文本中的五项听力策略,然后重点介绍最后两项听力微技能:(1)The f irst time you listen, tr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take notes,(2)The second time you listen, 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note down the answers.本课的两段听力语篇都要求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与听后的选择题和正误判断题有别,学生只有在听的过程中适当做记录,才能根据问题作答。听前的策略指导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内容进行记录,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感知听力语篇,深入主题

第一段语篇听后有四个问题,涉及京剧表演者的技能、京剧最初表演的地点、京剧唱腔为何高亢、表演者为何身穿色彩亮丽的服装。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预读问题,猜测答案,然后完整地播放该段音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该段语篇的主要内容。第二遍播放时,笔者在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处暂停,并给学生做示范,用首字母缩写代替要回答的几个单词:acting, talking, singing, music, dancing,acrobatics,接着继续播放音频,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或者记录核心词汇的方法做笔记。教师的亲身示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在听信息做笔记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并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听力微技巧[8]。最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整理出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Schmidt 指出,学习者如果没有对输入的内容引起一定的注意,语言习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9]。在完成该段语篇的听力任务后,笔者再次播放音频,提醒学生注意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表达,如a national treasure, brightly-painted face masks, on open-air stages, loud music, sharp voices 等,为口头输出提供语言基础。

第二段语篇介绍京剧中的象征作用,语篇内容及需要回答的问题已呈现在课本中,笔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边听,找到答案,划出中心句,如Symbol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ijing Opera. Many body movements can represent actions.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与主题相关的表达,如the stage desig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dy movements 等,为口头输出积累语块。通过感知该语篇,学生了解了京剧舞台设计和表演的特色,有时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再加上演员身体的动作就可代表各种表演行为。例如,前面提到的判断地点的四幅图,以及在该语篇中呈现的例子,四个主帅和士兵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之后笔者呈现另外几幅图片,通过介绍更多的京剧表演形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受京剧表演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4.绘制信息结构,整合主题

教师在听说教学时应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梳理文本脉络[10]。通过听前、听中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京剧的基本信息、总体事实、特殊风格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因为听力文本的信息分散在听的不同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主题缺乏一个整体的感知,不利于主题的吸收和内化。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以basic information, general facts, special style 为主要内容绘制以京剧为主题的文本信息结构图,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主题。在学生绘制结构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但是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绘图的样式,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散。最后,笔者在幻灯片上展示了几个小组的结构图并邀请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呈现整合文本主题的信息结构图(见图2),为学生下一步说的输出搭建了主题脉络框架。

图2 Beijing Opera 听力文本信息结构图

5.延伸主题语境,内化主题

在基于听力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学生感知了语篇的主题意义、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获取了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图2 的听力文本信息结构图,通过描述与阐释,在小组内分享对京剧的认知,然后选择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展示。这种从听力输入到口语输出的应用实践类活动,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好地吸收主题意义表达的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听力活动中涉及的问题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完成描述和阐释的口语输出活动后,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Beijing Opera being introduced to many schools? Why is Beijing Opera not as popular as pop songs among young people? How can you make young people interested in Beijing Opera?这些都是超越语篇的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京剧主题进行进一步探究,从而激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整合,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主题意义,从而发散思维,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的素养。

戏剧是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一个子主题内容。京剧是戏剧的一种,黄梅戏是笔者所在地区的地方戏。对于课后作业部分,笔者布置的学习活动是小组合作探究黄梅戏的基本信息、总体事实及表演特色,用英语介绍家乡的黄梅戏,然后在下一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以上的听后迁移创新活动既是对主题语境的延伸和拓展,又是对主题的内化和充实,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实施聚焦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整合课程的其他要素,发挥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设置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的课堂活动,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在获取语篇信息、语言技能的同时,主动建构主题意义,内化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最终达到落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语篇京剧听力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