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聚焦核心 有效突破认数难点
——以“认识万以内的数”单元教学为例

2020-12-14 06:19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计数器珠子结构化

王 莉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海安 226600)

引 言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安排了“认识万以内的数”单元,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个阶段,从往年的教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拐弯”处的数数,如“一个一个地数,从786 数到805”,学生在数到789 之后,往往不知道下一个数是多少。②对数的组成的多元理解。当计数单位的个数超过了10 个,学生对如“40 个十是多少”及“为什么”表达不清。③判断一个数的近似数是几百或几千。二年级学生还未学习“四舍五入”法,主要根据对数的大小的感悟判断一个数接近几百或几千,这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困难。

客观上看,二年级的学生遇到这样的学习困难是正常的,毕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比较大的数目,即便看到、听到过,也只是停留在“数字多”“比较大”这些浅层感觉上。

那么,这一单元的教学应如何开展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正在研究的江苏省前瞻性课题,笔者从结构化的视角进行思考,抓住认数教学的核心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进而有效突破难点。

一、思考:把握核心目标

“认识万以内的数”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法、大小比较”“近似数的初步认识”“用算盘表示万以内的数”,教材的基本结构如图1 所示。

“认识万以内的数”涉及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的近似数,知识点比较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然而,从结构化的角度思考,数的认识有哪些基本的、核心的学习目标呢?有人说,任何一个“数”都是“计数单位”的累积。因此,认识和掌握新的计数单位应该是认识万以内的数的首要目标。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和十进制关系作为核心目标,应用结构化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数的组成、大小比较、近似数等知识点,并通过必要的小结和提炼,使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二、实践:教学结构化

【片段一】

在“认识千以内的数”一课中,面对“999 添上1 是多少”这一问题,学生能脱口而出“是一千”。但笔者认为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放慢脚步,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生:999。

师:个位上再添一个珠子,你们能想到是多少?

生:1000。

师:谁来拨一拨?

学生到前面演示,然后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显示过程:移去个位上10 颗珠子,换成十位上1 颗珠子,出示“10 个一是1 个十”(见图2)。

图2

移去十位上10 颗珠子,换成百位上1 颗珠子,出示“10个十是1 个百”。

当学生看到百位上10 颗珠子,马上说:“10 个百是1 个千”,于是,旧的计数器“升级”成新的计数器(见图3)。

图3

计数器是抽象化的计数工具,学生经过一年级“认识100 以内的数”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了计数器的“位值”原理,知道相同的珠子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不同。上述教学环节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形象直观地表征“999 添上1,是一千”。更为主要的是,这一过程凸显了“个、十、百、千”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十进制计数规则。

【片段二】

教材第36 页第3 题第(4)小题:“40 个十是( )。”学生解答时感到很困惑,于是,笔者利用方块图帮助学生理解。

依次出示方块图:从1 个十,2 个十到10 个十,一边出示,一边让学生数(见图4)。

接着,笔者整体添加10 个十,问学生:“现在有了多少个十?”学生回答:“20 个十。”(见图5)

图4

图5

接下来,笔者再添加两次10 个十,问学生:“现在有了多少个十?”学生回答:“40 个十。”

笔者接着提问:“40 个十是多少?”学生回答:“400,因为10 个十是100,40 个十是4 个100。”

师:如果再添加3 个十,是多少?

生:430。

师:再添加几个十是500?

生:再添加7 个十后,3 个十与7 个十又合成了一个百,400 加100 是500。

师:也就是说,有10 个十,就能合成多少?

生:一个百。

师:除“十”和“百”以外,我们还学习了比“十”小的单位是“一”,比百大的计数单位是“千”,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也都是“10”。

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体会超过10 个计数单位时,要合成一个大的计数单位,这样不仅巩固了数的组成,理解了数的意义,也再次对十进制计数法有了整体认识。

【片段三】

教师呈现问题:510、580 各接近几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判断。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画出一把数尺(数轴)(见图6)。

图6

师:如果把500 和600 中间这一段再分一分,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分才能找到510、580 的位置呢?

生:平均分成10 份(见图7)。

图7

师:500 后面第一个点为什么是510,而不是501 呢?

生:因为100 里面有10 个十。

师:一百里面有10 个十,根据这个关系,我们把数尺500 和600 中间平均分成10 份,所以1 份就是10。

师:现在能看出510、580 各接近几百吗?

生:510 接近500,580 接近600。

师:(出示683)这个数接近几百呢?

生:接近700。

生:因为683 靠近700,只差十几,离600 远,相差83。

生:如果在数尺上表示的话,600 和700 之间平均分成10 份,600 后面的第8 份才是680,680 后面才是683。

师:判断683 接近几百,首先想680 接近几百,好办法。

二年级学生学习近似数,不涉及“四舍五入”法,需要有良好的数感,对数的大小要有较好的判断。借助数轴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生可以先建立中间9 个数的表象,即两个整百数之间的9 个整十数的大小及位置,或者两个整千数之间的9 个整百数的大小及位置。有了这样的表象支撑,学生判断某个数接近整百(或整千)的数就不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次感受到十进关系对求近似数的作用。

三、思考:彰显结构的力量

如前所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多,学生缺少接触大数的生活经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于是,结构化学习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首先,把“万以内的数”放在整个自然数系统中来考虑,其核心是理解计数单位和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1]。单元教学中,无论数的意义、组成,数的读法、写法,还是用算盘表示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都要紧扣这一核心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所有知识点服务于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其次,把握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包括知识经验、活动经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万以内的数”之前,已经积累了学习“百以内的数”的经验,发挥这些经验的迁移作用,能让他们轻松地将新知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最后,把握素材的结构关联。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基本的素材,结构化的素材有助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效率。认数学习中,小棒、计数器、算盘、方块图、数轴(数尺)都是学生熟悉的结构化素材,合理地运用这些素材,有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整体性的把握,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尊重和唤醒,对结构化素材的巧妙运用,单元教学才显得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才能得到有效突破,这正是结构化学习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计数器珠子结构化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巧分珠子
你在写语文作文时,为凑字数用过哪些套路
纸珠子
基于Multisim10.1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与实现
SR620型与53230A型计数器的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