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合作分析

2020-12-14 03:55张凤林
商业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北亚中国

[摘 要] 2019年以来,随着中俄关系再度提升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明显好转,中韩关系走出困境以及我国外贸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等都为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进入2020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等不利背景下,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提出中国必须维护自由贸易体制,探索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经贸合作新模式,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加快互联互通建设,加强第三方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东北亚;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F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9-0001-05

Abstract: Since 20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once again upgraded to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pe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ino Japanese relationship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Sino Korean relationship has stepped out of the predicament,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environment has been continuously optimized, which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n 2020, under the adverse background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nsified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creasingly prevalent trade protectionism,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both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hina must safeguard the free trade system,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while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an opportunit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onne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hird-party cooperation.

Key words: China,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cooperation

一、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9年春季)》的统计数据,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继续较快增长。2018年中国外贸总额为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增长9.9%;进口总额为2.1万亿美元,增长15.8%。二是中国与东北亚国家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2018年,中国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国等东北亚五国贸易额超7585.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中国分别是五国最大贸易伙伴”。按国别统计,“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日和中韩贸易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中蒙贸易额接近80亿美元”。

(一)中俄经贸

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与俄罗斯货物进出口额继续在千亿美元上运行,达到1106.5亿美元,增长2.2%。其中,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为565.3亿美元,增长0.9%,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13.4%。中国向俄罗斯出口541.2亿美元,增长3.6%,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22.2%。矿产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是中国对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产品,而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总额的50%以上[3]。中国为俄罗斯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从中俄经贸合作特点来看,中俄经贸合作已经从自俄罗斯進口能源类,中国出口轻工类等产品关系扩展到开始向合作研发、生产、销售及大项目转变的特点。在2018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蔓延的背景下,中俄双边的经贸合作稳定发展。一是双边进出口贸易增涨较快。2018年中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达1082.8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4.5%。2019年达到1106.5亿美元,继续同比增长2.2%;二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除能源合作外,中俄的农业大型项目合作、联合制造产品向第三国供应合作、旅游合作、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合作正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和亮点。

(二)中日经贸

多年来,中日经贸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据日本海关统计,2019年,中日双边进出口总额为3039.1亿美元,比2018年下降4.3%。其中,中国出口日本货物总额为1692.2亿美元,下降2.5%,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3.5%,大大高于美国的11.0%。中国自日本进口总值为1346.9亿美元,下降6.4%,占日本货物出口总额的19.1%,仅次于美国19.8%。从货物种类来看,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自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总体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依然占较大优势[5]。中国和日本是本区域内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和目标市场。从中日经贸合作特点来看,一是中国与日本的贸易规模基本上呈逐步扩大走势,从2008年贸易额的2686.3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3039.1亿美元,十一年间增长13.2%;二是贸易逆差有所扩大。2019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345.3亿美元,比2018年增加49.8亿美元;三是中日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等。

(三)中韩经贸

中韩经贸关系在经历2016年的“萨德部署与反部署”的挫折后,2017年开始逐渐步入正常轨道。以2018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为契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逐步走上合作正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双边贸易增速明显好转。根据韩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与韩国双边进出口总值为2434.3亿美元,同比下降9.4%。其中,中国自韩国进口1362.0亿美元,同比下降16.0%,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5.1%,列第一位,比排名第二的美国13.5%高出11.6个百分点;中国向韩国出口继续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72.3亿美元,同比增长0.7%,占韩国进口总额的21.3%,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9个百分点;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二是对华投资增速比较明显。2018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46.7亿美元,同比上涨26.6%[6],2019年1-7月,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为40.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涨,列对华直接投资第二位[7]。根据韩联社报道,2018年中国对韩直接投资2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8.9%,创下历史最大增幅[8]。从中韩贸易结构看,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根据商务部国别数据网统计,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等三大类商品,2019年出口额分别为538.5亿美元、122.4亿美元和103.2亿美元,合计占中国出口韩国商品总额的71.2%;同时,中国进口韩国排名前三位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塑料橡胶,2019年进口额分别达到707.8亿美元、199.7亿美元和109.3亿美元;占韩国出口中国商品总额的74.7.%[9]。其中,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均是中韩两国出口和进口的主要品种,表明中韩两国已形成以中间品为主的贸易结构。

(四)中蒙經贸

中国是蒙古国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国和第二大投资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79.9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占蒙古国同期外贸总额的68.0%。其中,中国向蒙古国出口总额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中国自蒙古国进口总额为6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7%。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对蒙古国投资累计已达47.6亿美元,投资行业为金融业、能源业、矿产业、建筑业、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在蒙古国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25.9亿美元,同比增长335.3%。从中蒙经贸合作特点来说,总体是扎实推进,互利共赢。一是双边进出口贸易继续扩大。2018年,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达79.9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24.7%。连续十多年中国保持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二是中蒙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蒙古国经济高度依赖资源出口,许多消费品并不能够自给自足,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草原发展之路”有效对接,中国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矿产品开发与深加工、过境运输、投资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9年2月,中国-蒙古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对双边的联合可研报告提纲、各领域关注重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进行了意见交换。

二、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自2017年底以来,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在各方的努力下有所缓解,合作与对话渐趋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主流。总体看,东北亚局势回暖利于区域国家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有利因素

1.中俄关系再度提升。回顾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历史性突破了1000亿美元,经贸合作成果喜人,亮点纷呈。从远东开发到北极合作,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到“冰上丝绸之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将于年内通气,首座边境公路桥——黑河公路桥已于2019年5月31日合龙,首座铁路桥——同江铁路桥也于2019年3月20日最后一块钢梁也将铺设完成,标志着大桥全线贯通,为2019年年内投入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深入对接,强化两国务实合作,巩固能源、农业等传统领域合作,拓展高科技、电子商务、金融等新的增长点,推动合作提质升级。

2019年是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2019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所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坚定视彼此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建立起完备的各领域交往机制,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蓬勃开展,国际协作密切有效,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10]。“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预示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开始进入更高水平,更广阔领域、更深层次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中俄两国各领域合作的新机遇。中俄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不但符合中俄两国人民面向未来的共同心声,更有利于推动两国战略协作及务实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入新时代,两国务实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2.中日关系明显好转。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17年以来,中日关系的“政冷、经凉、民怨”的局面有所扭转,出现了明显改善迹象。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两国在改善双边关系上中日两国都在发力。2017年5月,日本派特别代表出席中国“一带一路”峰会,并表示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合作。2018年5月8日,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邀请,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时隔8年正式访问日本,日本政府给予了“公宾”最高礼遇。以此为节点,中日关系出现了“重回正常轨道”一说,李克强总理当时的表述是:“我同日方领导人在回顾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11]。在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以后,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教育及人文等领域的常规性交流与合作开始走上快车道。2018年7月24日日本众议院议长大岛理森率团访华,8月12日,中国李克强总理与日本安倍晋三首相互致贺电,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9月中日首次举行“一带一路”官民合作机制会议,正式启动由中方提出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2019年6月,在G20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达成十点共识,一致认为,两国应聚焦共识,管控分歧,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应李克强总理的邀请,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分别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举行了会晤,双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强调相互信任,也为两国关系得发展指明了方向。

3.中韩关系走出困境。2016年7月,韩国与美国宣布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以后,引起了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强烈抗议,自此,中韩两国政治关系趋冷,经贸关系遭遇下滑,两国民众的感情不断恶化,到2017年下半年,中韩两国各领域相继释放出了更多积极信号。2017年10月30日,韩国外交部长康京和的“不加入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不发展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不追加部署‘萨德”的“三不”表态,成为中韩关系的转折点。11月,在APEC峰会和东盟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与韩国总统文在寅进行了会面,分别就两国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2017年11月21日,为了给文在寅总统访华做准备,韩国外交部长康京和访华。12月13日至16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实现访华,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访问。中韩两国政府同意恢复两国信任、推动各个领域交流合作早日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4.外贸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8年以来,我国在外贸经营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外经贸稳定健康发展。一是深入落实和出台稳定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出口信保、融资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三是扩大进口,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措施主要有降低关税、举办进口博览会等。2018年,我国的进口关税总体水平由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参会企业达3617家,成交总额达578亿美元。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屆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共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此外,继续支持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不利因素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以来,疫情快速蔓延至全球,对中国、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截止目前,除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外,东北亚国家的日本、韩国、俄罗斯仍在“抗疫”路上,蒙古国、朝鲜虽然少有报道,但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1.新冠疫情为经济全球化按下“缓慢键”。目前,新冠疫情已成为本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传染病危机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5日发布的预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最乐观估计至少延续6个月,预测2020年美国经济将衰退5.9%,欧元区将萎缩7.5%,中国和印度仅能实现1.2%和1.9%的正增长,全球经济将衰退3%。这种负增长或低增长态势将因贸易、投资、产业链断裂以及政策冲突等延续较长的时间。首先,疫情将重创全球贸易、投资及产业链。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实施“封城”、“封路”、“停航”等使得人员流动以及相关国际贸易与投资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贸易与投资的放缓、中断甚至终止。其次,疫情将对金融市场及大宗商品产生冲击。疫情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均发生了重大的市场震荡,4月2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55.90美元,收于每桶-37.63美元,这是纽交所1983年开设轻质原油期货交易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出现如此情况,根本原因是因为全球对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及需求下降所致。第三,疫情将放缓“经济全球化”。在疫情影响下,很多国家出台政策,促使制造业回归本土,全球进出口贸易、投资等规模将会缩减,根据预测,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从增长5%大幅调低-15%~-5%。

2.“逆全球化”趋势及美国的单边主义导致全球经贸摩擦加剧。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受到阻碍,贸易保护主义向全球蔓延。特别是2018年以来,美国频繁挑起经贸摩擦,以单边主义挑战多边主义。根据WTO统计,“2019年一季度,欧盟货物出口下降4.7%,增速同比回落23.7个百分点;美国货物出口增长1.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5个百分点;日本货物出口下降5.8%,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中国货物出口增长1.4%,同比回落12.3个百分点”[12]。2018年以来,各国的经贸政策纷纷向内倾斜,个别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

逆全球化不仅严重阻碍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等经济往来,还会导致国家之间的经贸摩擦与冲突,形成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严重破坏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降低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的程度。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保守主义壁垒人为阻碍了生产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势必带来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将在各个层面深刻影响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全球贸易投资发展。

3.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参与区域经贸合作。自2018年3月开始,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经贸争端持续升级。3月22日,美国公布《中国贸易实践的301条款调查报告》,对自中国进口商品,特别是包括航空航天、通讯工程、自动化机器人、信息技术、医疗设备等高科技领域产品启动加征关税;8月,美国依据《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外国投资和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将贸易投资与国家安全捆绑起来,对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进行严格的审查,将中国列为“特别关注的国家”并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出口。此外,对中美企业之间正常的贸易活动和正常人文交流活动横加干涉和限制,如限制中国留学生学习航空、机器人、高科技制造业等。2019年5月10日,美方将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根据社科院《2019年经济蓝皮书》报告,“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出口分别下降约4.2、7.5和9.7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分别下降约5.1、8.8和10.9个百分点,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是冲击最大的”[13]。此外,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出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也将间接影响中国同其他国家经贸合作。

2019年6月,在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期间,虽然中美之间达成协议,暂缓执行加征中国输美2000亿美元商品25%的关税,但考虑到特朗普总统的一贯作风,中方不可掉以轻心。2019年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将从9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总价值3000亿美元的货物加征10%的关税。

4.区域内局势缺乏稳定性影响经贸合作。东北亚区域政治格局复杂,历史问题较多,敏感性强,经常出现影响区域经贸合作情况。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知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时常会出现“政冷经冷”,给双边贸易带来极大隐患。在领土方面,特别是日本跟域内的中国、韩国、俄罗斯等都存在领土争议,而且都牵扯到历史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很大。此外,日本修宪问題、朝鲜的核导问题等都是影响区域安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国家间缺乏信任,区域经贸合作也将缺乏稳固基础。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朝鲜核导问题。2018年6月开始,朝美领导人在新加坡首次会晤并签署联合声明,就“建立新的朝美关系”及“构建朝鲜半岛持久稳定和平机制”达成一致。然而,2019年2月底,第二次朝美领导人的越南河内会晤因在解除对朝制裁和无核化措施方面存在分歧,没有突破原有状况,美国继续制裁,朝鲜继续发射导弹(朝鲜于2019年5月4和9日分别发射导弹)。从经贸合作角度看,朝鲜核导发射联合国对朝制不利于区域内的贸易合作。二是日韩贸易战问题。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将出口到韩国,用于制造半导体、手机屏幕与面板等必需的材料需要经历约90天的审查的决定,并于7月4日开始实施,日韩贸易战正式开打,被视为自2018年以来日本面对韩国对“征用工”的诉讼、冻结日企在韩国的资产的“报复”行动。再加上日韩长久的领土争议,实为双方长久以来争议的总爆发。如果日韩贸易战继续蔓延扩大,不仅是韩国的产业受损,包括美国、日本、中国等在内的资讯电子与通信产业都会连带受损,热度不减的建立“东北亚自贸区”更无从谈起。

三、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贸易合作建议

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蒙古和朝鲜为具有比较大的潜力的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逆全球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维护自由贸易体制,不断探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经贸往来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维护自由贸易体制,探索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经贸合作新模式

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自由贸易体制面临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各国的“自力更生”的意识有所增强,各国产业的生产链与供应链重构在所难免。我国应充分利用WTO框架规则,积极推进WTO改革,积极参与WTO规则的制定和引领,以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探索与东北亚区域国家经贸合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和新模式。特别是在俄罗斯持续遭受制裁、中美贸易摩擦等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我国与区域内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双边贸易协定,以建立自由公平的经济圈理念,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争取尽早达成协议。

(二)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以来,逐渐得到了东北亚国家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也为东北亚国家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带一路”以亲诚惠容、公平互利为宗旨,坚持多元化合作机制,凝聚共识智慧,形成互动合力,共建东北亚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发展的新型合作平台已成为趋势。“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使中俄经贸发展更加紧密;与蒙古国“草原发展之路”对接,使两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与韩国的“欧亚倡议”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实现中韩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提出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将直接普惠与区域内各国。

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不仅仅为东北亚多数国家增加了一条海上运输航线,还可以通过合作开发、利用北极资源,开辟范围更广阔领域的合作空间。一是通过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能够将俄罗斯“远东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机整合,并惠及日本、韩国及朝鲜,形成国际运输与各国产业之间的深度对接。二是促进东北亚国家与欧洲合作。“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欧国家提出的“北极走廊”计划不谋而合,一旦航道通畅,来自东北亚区域的货物,可经此航线穿过北冰洋运抵北欧,再经“北极走廊”的港口和铁路网输往欧洲各地。相信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定会促进东北亚国家与北欧乃至欧洲国家更多合作。

(三)加快与东北亚地区海陆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

推动中国和东北亚在港口、铁路、航空领域的互联互通建设和升级进程,为深化中国与东北亚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撑。海运方面,联合日本、韩国等相关国家,积极介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俄罗斯“远东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机整合,加强环日本海区域经贸合作,在东北亚区域形成运输与产业之间的深度对接,促进我国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陆运方面,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在公路、铁路的联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与俄罗斯、蒙古国更加便捷的贸易通关体系。例如蒙古国的跨国高速公路和电气线路建设项目等。空运方面,推进国际机场建设、扩大国际运输吞吐能力,可以增加与东北亚国家的航空线路和直达航班,增强与东北亚贸易的空运物流承载力。

(四)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第三方合作

2018年5月9日,中日两国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同意在在积极促进服务领域互利合作的同时,加强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下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2018年10月,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中日两国企业家签署了52协议,总金额超过180亿美元。中日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可帮助第三方国家获得更高性价比的服务和产品,满足发展需求,提升第三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于中日两国而言,也可减少摩擦损耗,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合作利益。目前,如在哈萨克斯坦中石化炼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同当地企业合作,签署建设EPCC总承包合同,总价16.8亿美元项目;在德国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与日本伊藤忠商事联合参与北海海域的Butendiek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等。此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韩国“新北方政策”的实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加上近来朝韩关系的改善,中韩日俄等国可以在包含朝鲜、俄罗斯等在内的第三方市场开展务实的合作,做大做强共同利益的蛋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与有关国家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多赢的务实举措。

[注释]

[1]2018年我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占外贸总额近四分之一-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201907/23/t20190723_32699214.shtml

[2]2018年我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占外贸总额近四分之一-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201907/23/t20190723_32699214.shtml

[3]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31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6/1421014/index.html)

[5]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8472

[6]数据来源: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经参处,http://kr.mofcom.gov.cn/.

[7]商务数据中心http://data.mofcom.gov.cn/lywz/topten.shtml

[8]刘向东等,关于深化中韩经贸合作重点领域及路径的建议,全球化[J].2019.8

[9]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8418

[10]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日本经济。

[11]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国际-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19/0606/c1002-31123089.html

[12]不断推出改善发展中日关系新举措-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5/12/c_137173360.htm

[13]美国挑起对华经贸摩擦损害两国和全球利益-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index/zb/201906/t20190610_4914478_4.shtml

[14]社科院: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负面影响大于对美国|社科院-新浪财经-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7x24/2018-12-24/doc-ihqhqcir9773946.shtml

[参考文献]

[1]张凤林.东北亚区域国家经贸合作现状与特点分析[J].商业经济,2018(1).

[2]商务部.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EB/OL].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5/27/t20190527_32195434.shtml

[3]劉向东等.关于深化中韩经贸合作重点领域及路径的建议[J].全球化,2019(8).

[4]金成晓等.“一带一路”倡议下包容性全球化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9(5).

[5]倪峰,侯海丽.美国高关税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基因[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1).

[6]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9年春季)[EB/OL].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905/20190502866408.shtml 2019年中国对外形势报告.pdf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东北亚中国
长三角区域生态利益平衡及其法治保障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文在寅:朝韩及东北亚共同举办世界杯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东北亚博览会,架起一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