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路径

2020-12-14 07:22樊晓冬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

樊晓冬

摘要:电视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向社会普及科技知识的重任,而其最主要的科普方式就是制作和传播电视科普节目。目前,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电视科普节目的数量、种类等都在不断增多,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更加广泛,电视科普节目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本文对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路径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电视科普节目;科学传播;路径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基本特征和传播意义

(一)电视科普节目的基本特征

电视科普节目主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这几方面的特征。首先,电视科普节目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科学性、严谨性。科普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以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依据,从而保证节目质量。电视科普节目不仅是让观众了解相应的科学现象,还要对其背后的原理、规律等予以发掘,这样才能让观众了解到最为本质的科学知识。其次,电视科普节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特征。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电视科普节目拥有更加广阔的展示时空,同时其科普对象也更加广泛,在社科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视科普节目有助于培养社会大众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其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结果。最后,电视科普节目还具有艺术性特征,它利用文学、美术、摄影等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将科学知识呈现给观众,从而让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普节目想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目光,而艺术性的呈现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好的电视科普节目能够为观众带来一场令人精神愉悦的审美之旅、知识之旅,这也是电视科普节目艺术性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意义

电视科普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宣传科学思想,让科学理念能够扎根大众心中,从而纠正谬误,这同时也是电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所在。以央视制作的电视科普节目《是真的吗》为例,主要就是选取百姓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错误认知的内容作为节目选材,并通过相应的科学实验来揭示相应的科学原理,从而达到纠正谬误并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

另外,电视科普节目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接受科学知识的新平台,对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启发其科学探索意识,培育更多科技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也是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意义所在。此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目前,科教兴国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电视科普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正是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电视科普节目的传播对促进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路径

(一)明确科学传播定位

电视科普节目想要更好地實现科学传播,必须要明确自身的科学传播定位,包括节目、受众等方面的定位。电视科普节目首先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节目定位,只有一应定位明确之后,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加专业、更有特色、形象更加鲜明,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充分发挥其科学传播作用。电视科普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需要以收视率来衡量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要保障节目收视率,准确的受众定位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受众需求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想要精准定位受众,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受众调查工作,并对核心受众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年龄层次等各项特征因素予以分析,从中获得其共性需求。受众定位完成后,节目制作者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节目定位,根据受众的共性需求将娱乐、生活、教育等各项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节目当中,让节目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这样节目才能更有吸引力,科学传播效果也会更好。

(二)找准科学传播切入点

电视科普节目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该媒介可以让不同层次的群体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并让相关群体从中获益,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百家讲坛》为例,其切入点就是将专业化的学术知识以故事或者是其他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专家学者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得了非常好的知识传播效果。

(三)传播要实现双向互动

科学传播应当是双向互动的,这就要求电视科普节目制作人员要对受众的需求予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在节目中设置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调动受众观看节目的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科学传播效果。融媒体时代,电视科普节目的双向互动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节目组除了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传统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与受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方位互动,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让其拥有更加新鲜的节目观看体验,在增强节目吸引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科学传播效果。

以《我爱发明》为例,这是一档互动性极好的电视科普节目,节目主角是民间的一些发明爱好者,他们在节目中介绍自己发明的物品,评审团专家会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其发明原理介绍给观众,节目中既有发明者与科学家的互动,同时也有科学家与观众的互动。节目播出后,还会及时分析受众反馈信息,据此来改进节目,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科学传播的效果。这样的电视科普节目让科学传播变的更接地气,科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变得平易近人,而科学发明也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去发明创造,这在“万众创新”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构建科学的传播产业链

优秀电视科普节目的制作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方面的资源,同时也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很难制作出质地优良的电视科普节目。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科普节目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拨款,虽然广告收入也是其资金来源之一,但是由于收入不高,并不能起到较大的资金支持作用。这种资金不足的情况必然会对电视科普节目的制作质量、传播渠道等造成限制,从而影响科学传播效果。基于此,构建科学传播产业链就变得非常重要。以电视科普节目为基础向外延伸,通过打造相关的科教产品来构建起科学传播产业链。比如,将电视科普节目向移动视频端传播,通过向各大视频平台出售节目版权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也能进一步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提升其社会影响力;还可以开发与节目相关的互动游戏,如依托《一站到底》开发的《一站到底PK版》答题游戏就属此列;出版节目相关的书籍,如依托《百家讲坛》出版的《易中天品三国》就属此列。通过构建科学传播产业链,既能增强节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进一步扩大节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好的科学传播效果。当然,产业链构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电视科普节目拥有较高的质量,能够吸引到大量受众。从这一点来说,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电视科普节目的投资,为节目质量提升打好基础。

(五)探索科学传播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习惯等也在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科目节目想要提升影响力,获得更好的科学传播效果,必须积极探索科学传播新路径。新媒体加速了“多屏时代”的到来,这就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观看电视科普节目,时间、地点等不再是局限因素,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多屏之间进行转换。节目制作和传播人员还可以制作简短的节目预告片,并运用微信、微博等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节目宣传。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节目播出前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向观众推送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其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其观看兴趣,还能保证其跟上节目的播出节奏,不会由于不易理解而放弃观看。节目播出的同时,让观众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实现与节目组的互动,节目结束后,可以让观众在相关的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是评价节目内容等。

三、结语

总之,电视科普节目本身的特征就决定了其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其科学传播效果,相关人员注意要明确科学传播的定位、找准科学传播切入点、进行双向互动传播、构建科学传播产业链,并且积极探索科学传播新路径。当然,还要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科学传播路径,让电视科普节目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
为科学传播插一对科普信息化的翅膀
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新型科学传播中介的三个特征
新媒体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
科学让新闻有深度,新闻让科学有温度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