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的色彩词语特色试析

2020-12-15 06:55张颖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色彩

张颖

摘   要: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色彩被赋予抽象的隐喻色彩,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莫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色彩,是作家连接自己内心世界与文学世界的媒介,其中涵盖自然描写、人物塑造、氛围烘托、内心折射等方面。本文基于莫言文学作品,分析认知语言学下的色彩词语特色。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色彩   文学赏析

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色彩词语的合理应用,有效强化作品的感情表达效果。作家通过使用丰富的色彩语言烘托气氛,真实流露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引起读者的共鸣。色彩作为社会实践产物带有共性的特点,但因作家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及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带有个性的特点,即相同的颜色由于作家的差异性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通过这种色调描写能更好地烘托气氛,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色彩在拓展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文化审美视域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关于色彩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应用价值。

一、认知语言学下的色彩研究

隐喻作为特殊的认知方式,旨在表达人们的行为、思维及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倾向应用事物间的相同點认知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映射”。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情感、性格、性质等领域都与情感有密切关系,通过色彩反映某种事物,色彩隐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旨在通过颜色理解本没有颜色的事物及概念[1](42-43)。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基本色彩词汇系统中,任何语言的语义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色彩才能反映其他事物,同时带有各式各样的联想意义,并发展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手段。语言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把色彩语言与其他事物结合起来,形成带有象征性的比喻。伴随人们色彩词语研究领域的不断加深,色彩不仅是单纯的视觉形式,更与社会文化、人们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语言表达效果[2](127-130)。色彩隐喻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色彩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已成为世界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特色分析

莫言的文学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通过大胆应用色彩语言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了创作的真情实感[3](111-113)。从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色彩词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作品注入了新鲜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色彩隐喻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关于颜色的认知手段及思维方式形成了共性的经验。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红色指的是“火”或“血”的颜色。红色被赋予了美好、喜庆、成功、温暖、快乐等隐喻内涵。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红色”不仅仅是原本色彩的含义,更隐喻为激情、生命力、性等,表现了主人公追求自由、渴望解放的精神世界。莫言对于色彩词汇的应用十分独到,塑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作品中的主人翁意识[4](157-158)。在小说作品《白棉花》中,作者通过使用红色表达主人翁对爱情的幻想及躁动不安的青春年华,用红粉、绿幽幽、血红等颜色描写了人性被扭曲的姑娘们;“紫红色”等颜色头巾表达了少女对爱情及青春的向往。“红色”表示活力与青春,其中蕴含着对美的暗示,揭示了作者对黑暗年代扼杀人性的不满与控诉[5](80-83)。

比如在《红高粱》中,主人公九儿是性格刚烈的女子,在那个年代女性基本是没有觉醒意识的,缺少反抗的勇气,许多人都会选择屈服命运,莫言笔下的九儿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女子。其对外命运有种抗争精神,并且面临困境时从容应对。最适合九儿的色彩是“红色”,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这样描写道:九儿是穿着红色的棉袄在高粱地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当红色的血液流到高粱地时,为读者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仿佛身临其境,见证了九儿牺牲的全过程,这就是莫言在色彩词汇语言应用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人物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74)。又如在《透明的胡萝卜》中,主人公菊子活泼,向往爱情,因此作者用紫红色的头巾及红格子上衣塑造人物,以此揭示菊子与小石匠之间的暧昧,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最后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读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7](119-120)。

在我们眼中红色可能只代表一种颜色,但是在莫言笔下,红色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情感的流露,代表着美好的爱情,与悲情基调形成剧烈反差;表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出世俗的悲哀。

(二)营造特定氛围的色彩隐喻

作家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成长经历等不同都会造成认识世界的不同。对于颜色隐喻来讲,主要表现为不同作家对不同色彩的不同看法,有可能形成浓郁的色彩倾向,从而在文学作品中注入鲜明的个性特点[8](41-43)。从某种意义上说,颜色隐喻是作者特殊的感知方式,比如“绿色”代表着美好景象,但在莫言的小说中,这个颜色被赋予肮脏的含义,说明了作者主观方面的独特印象。《红高粱》中描写到“葱绿的苍蝇”“密不透风的绿色玉米地”等被赋予“愚昧、丑陋、厌恶”等含义,彰显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在莫言的早期小说作品中,红色、绿色等色彩隐喻含意义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后期作品的创作中发生了显著变化[9](52-59)。在《红蝗》《红高粱》的描写中,通过红色与绿色的对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色彩体系。红色在莫言的笔下被赋予“哀怨”的含义,对读者来讲不再是愉悦的感受,而是充满悲愤的。《占河》中在描述小虎的死亡时写道:“地平线上一大道长长的紫云。”通过这种色彩词语的搭配,揭示了作品最后的悲剧意味[10](150-152)。作家将对这片土地的爱恨都融入红与绿的颜色交织过程中。莫言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嗅觉,在小说创作中应用了大量色彩词汇,为读者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

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红色”与“绿色”总是搭配应用的,以此形成鲜明的反差,凸显小说中的任务性格特点。绿色通常代表生活中消极的事物,象征着悲剧,彰显了社会现实的丑陋与黑暗,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通常用绿色表达反抗现实的决心,与红色带来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11](174-175)。比如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描写道:父亲对我说……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这描述的是罗汉大爷被处死的场景,在鲜红的血液下,绿色的苍蝇显得更加突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人感受到绿色的悲惨,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让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同情之感[12](88-89)。在《透明的红萝卜》中,通过各种颜色的变幻替代了红色的热情,彰显出了那个社会对任性扼杀的不满,奠定了伤感、压抑的基调。“透明的红萝卜”象征着小男孩对希望与梦想的追求,表达了他从渴望关爱到愿望破灭的心理过程。在小说《秋水》中,通过描写“红蜻蜓、黄娟鸽、绿蚱蜢”等色彩搭配突破了对色彩的传统看法,烘托了压抑的氛围[13](35)。

(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

绚丽的色彩词汇能营造出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提高作品主题的艺术感染力。莫言作为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应用了大量的色彩词汇,不仅表达了原来的颜色,更促進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读者展现出了精彩的画面,达到了意料之外的文学效果。人物内心世界是最不容易揣摩的,本质上没有色彩,但通过绚丽色彩语言的应用能有效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通过丰富多彩颜色的应用能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14](244-245)。关于色彩的认识与联想主要源自人们的实践经验,在汉语应用中,“鲜红”有“革命、流血”等隐喻意味,从莫言的小说创作来看,其对红色是偏执的,这也是其创造特色所在。红色因为在可视光谱中的光波最长,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产生兴奋的感受。《红高粱》中通过运用红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原始自由的追求。《金发婴儿》中描写“火红的公鸡鸡冠”唤醒了紫荆想要冲破世俗禁锢的勇气。与此同时,在《红蝗》的创作过程中,应用红色的隐喻含义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15](76-80)。在莫言小说《枯河》的描写中:黄黄的,红红的,终于变绿变小,明明暗暗跳动几下,熄灭。这个片段的描写中出现了许多颜色,其中“黄色”是主人公虎子的颜色,这是一个始终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年轻人,但在旧社会的压迫下理想幻灭,看不到努力的方向,最后无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黄色”则代表着主人公生命的终结,增加了作品的荒诞意味。

总之,莫言凭借独特的想象,加上对色彩的感知,为作品注入了多种色彩的隐喻,赋予不同的含义,借助色彩词汇对事物进行隐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富含色彩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中的色彩是比较抽象的,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烘托及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赋予这些作品全新的艺术风格。从认知语言学视域来看,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不仅仅是自身的本意,更是表达出背后的文化内涵。作家通过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文学色彩语言结合起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美感,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文学作品的色彩十分丰富,要想充分解读并非易事。语言的不同体系、生活方式及思想等都会形成对色彩的不同看法,充分发挥色彩词汇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这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是绚丽多彩的,流露出对色彩特有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廖映红.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色彩词语[J].科教导刊,2018(6).

[2]杜夫利.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评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9(2).

[3]路杨.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7).

[4]薛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色彩词语、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8,9(6).

[5]纪燕.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

[6]郭柯君.简述莫言作品中色彩词的艺术特色[J].时代报告,2018(4).

[7]苏磊.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J].山花,2015(6).

[8]张纪超.文学人类学视角下莫言作品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2).

[9]赵明.从莫言作品译介的成功论文学作品形而上质英译的忠实再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

[10]饶岩岩.中国文学作品的“出口”译介模式——以莫言英译、美译作品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9).

[11]王娟.从莫言作品管窥中国文学外译的短板及对策[J].文学教育(中),2020(1).

[12]陈迈平,高宇.中国文学的互文性阅读:以莫言的作品为例[J].南方文坛,2019(3).

[13]何等.莫言文学作品中的狂欢与怪诞[J].文学教育(中),2019(4).

[14]刘素希.关于莫言文学作品的世界性因素研究[J].新闻传播,2019(14).

[15]王启伟.赞助人体系下莫言作品海外传播再思考——从文学的生产与流通谈起[J].出版发行研究,2018(7).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