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老年群体的智慧社区联动协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2020-12-16 07:38徐孝婷杨梦晴朱庆华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群体智慧社区

徐孝婷,杨梦晴,朱庆华

0 引言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亿,老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行业带来巨大压力,“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使得养老问题越发严峻[1]。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使老年群体更好地安度晚年成为新时代老龄事业的长期议题[2]。目前,老年群体养老以社区养老为主要形式,国务院印发有关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3-4]。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养老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甚至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智慧社区这种新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通过线上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线下健康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提供电子病历、医疗辅助、健康教育与宣传等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提供了契机[5]。与传统社区相比,智慧社区充分借助新信息技术、智能家居等先进手段,实现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深化传统社区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推进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当前有关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实现、应用以及服务流程等方面,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在技术实现方面,吴桐根据用户兴趣模型和推荐算法,探索健康信息数据的融合方法,进而提出面向智慧社区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推送机制[6];李莹等探索面向社区卫生的医疗服务平台设计,运用B/S技术、MVC模式以及UML建模语言分析其可行性及集成方案[7]。有关应用方面,Niwa等通过构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要素,实现用户隐私保护管理、数据使用共享以及服务位置的合理组织[8]。在服务流程方面,陈桂芬等基于循证医学的角度,从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信息活动3个层面分析健康信息服务方式,探索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收集、管理、提取、表达、服务等流程的管理[9]。面向智慧社区老年群体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研究成果多停留在概念、理论框架层面。已有学者认为,用户健康信息管理、生理数据监测是健康信息服务的关键,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必须结合养老数据[10-11],但监管不严、政策不明确、服务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突显[6],特别是老年群体关注的健康信息服务更是存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数据来源精准度不够、服务不合理、数据更新滞后等现象[12]。

由于身体状况和个体认知的原因,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异常迫切。腾讯《大健康行业数据洞察报告2019》指出,仅在2019年上半年,腾讯新闻健康内容的点击/播放量就突破了41亿次,老年群体成为健康行业的主力军,热衷关注各种健康类资讯及产品,对“饮食健康”“癌症”“疾病预防”等话题的阅读最为集中,表现出对健康类信息的突出需求[13]。然而,现实中相关领域对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的关注度不够,而且相关实践不够成熟,导致其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4]。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慧社区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有哪些?老年群体作为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精准挖掘其健康信息需求是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前提。基于此,笔者利用扎根理论进行开放式访谈,在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智慧社区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以期能丰富有关研究内容,同时为智慧社区发展,以及面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1.1 健康信息需求

已有研究对健康信息需求概念的认知及界定并不统一。Rambo认为当个体出现不适或者对健康状况表示怀疑时,主动寻求相关健康知识、获取所需健康信息,最终解决健康问题[15];Rand认为专业健康信息需求大多针对医学专业知识,普通健康信息需求则侧重疾病相关知识[16];也有学者认为,健康信息需求主要与身心健康、疾病、营养、养生等信息相关[17]。可见,与个体健康相关的信息需求都属于健康信息需求的范畴。目前,学者对用户在诊疗过程和日常健康管理中涉及的健康信息需求研究较为集中。诊疗中的信息需求研究揭示,化疗阶段癌症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症状控制[18-19];助孕阶段的女性主要关注治疗指导、治疗进展、躯体功能等健康信息[20];初诊为白血病的患者对疾病相关信息、疾病预后及治疗方面的信息需求程度最高[21]等等。而日常健康管理的健康信息需求更多体现在日常保健、基础病理知识方面,如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核心信息需求主要涉及症状、饮食、运动、中医、中药、并发症等[22];抑郁症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主要有病理病因、症状、管理、预防、社会生活等方面[23];普通群众的健康信息需求主要与健康促进、养生保健、求医问药、健康跟踪等有关[24]。此外,伴随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平台的发展,用户开始关注健康监测、数据解读与使用的相关信息[25]。

针对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的研究更多侧重于日常养生和心理健康领域。在日常养生领域,Abdi等认为老年人面临着生理、社会和心理上的挑战,急需在社会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与流动性、自我照顾和家庭生活相关的活动中得到信息支持[26];Palmer等借助“健康水合物”项目,发现居住在社区中的老年人对膀胱健康、夜间排尿、药物安全性、体育活动/锻炼等信息关注密切[27],尤其是骨骼关节保护信息[28];Theis等认为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老年人对平板电脑上安装的大量健康应用程序,以及智能手环等产生的生理体征数据较为重视[29];钱宇星等通过对“老年人之家”论坛中的文本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老年用户信息需求主要有中医养生原理与方法、生活方式调整与改变、疾病防治与应对老化、食品营养价值与功效4个类型[30]。本文前期研究成果发现,“好大夫在线”里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主要涉及使用操作、信息搜寻、隐私与安全、诊疗行为、交互与反馈、自我实现6大类[14]。在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领域,有学者认为相关信息服务主要涉及文献资源、心理学专刊等[31];老年群体心理健康信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可以借助代际学习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32];为缓解孤独、压抑,老年群体逐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信息[33]。

1.2 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

健康信息服务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处理、整合和使用健康信息资源,以满足健康信息需求,从而改变居民健康行为、提升健康意识水平的活动[12,34]。当前对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服务方式、服务主体以及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如戴艳清认为社区图书馆应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与培训等方式开展健康信息服务[35];其中,社会组织、图书馆、社区医院等是健康信息服务的核心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协作是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的关键[36-37];构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时,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健康信息数据等实现个性化服务[6]。此外,有学者认为较之大中型医院,社区医院应成为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的最佳主体,建议将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纳入社区医院工作范畴[38];尤其是针对慢性病老年群体,挖掘其健康需求、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是关键,需要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39]。也有学者认为,社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应包含健康数据收集、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状态)评估分类、健康干预、健康追踪、效果评价等,尤其是要整合政府、技术和信息的支持[40];同时伴随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养老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方法,将健康信息服务着眼于涉老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利用[41]。

有关研究关注点不同,研究结论不统一。究其原因,涉及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主体复杂、内容众多,老年人自身及其亲属、相关护理专业人员以及行业合作者都会影响健康资讯的传递、分享和使用[42],最终影响健康信息服务发展。综上,学者对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尤其是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宏观,多停留在框架、理论概念层次。老年群体多元化健康信息需求是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发展的初始环节,直接关系到服务内容是否精准,需要深入挖掘。此外,与现实中老年群体健康水平、意识和需求日趋迫切和严峻的状况相比,已有研究成果不足,亟待重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定性分析方法,以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3个步骤提取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相关要素[43]。借助开放式访谈挖掘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构建面向老年群体的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社区:(1)安徽社家养老服务中心承包的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的五星示范社区——三里一村社区;(2)安徽省政府主导“智慧城市”项目的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的全国文明社区的试点单位——竹荫里社区。以社区招募的方式获取访谈对象,最终征募老人及其子女各15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相关信息,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对访谈内容处理时,将访谈的15位老人和15位老人子女标记 为 A1, A2,..., A15 以 及 B1, B2,...,B15;转录的访谈文本标记为X1,X2,...,X15以及Y1,Y2,...,Y15,随机导入老年群体及其子女访谈文本各13份,剩余4份用于饱和度检验。通过去重、歧义等分析,发现编码内部一致性达到89.2%,符合研究要求。最终,通过层层编码获取智慧社区中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智慧社区面向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2.2 半结构化访谈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老年人为60岁以上的人群[44],因此本研究涉及的老年群体年龄全部为60岁以上,选取条件为“可以正常沟通且生理无障碍的老人”。考虑到老年群体多与子女同住,作为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者,对其子女进行访谈的结果成为本研究重要的辅助补充。本次调研共涉及老年群体及其子女各15人(老年群体,男10人,女5人;60~65岁9人,66~70岁4人,71岁及以上2人;子女,男8人,女7人;20~30岁3人,31~40岁5人,41岁及以上7人)。访谈时间为端午节假期(2019年6月7~9日),两社区内居民在户率相对较高,有利于访谈的开展。访谈采用面对面方式,访谈过程中一位研究者进行访谈,另一位研究者协助记录;先访谈老人,结束后间隔5分钟再访谈其子女,整个过程约50分钟。为更好地深入挖掘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整个访谈遵循逻辑递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格外关注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访谈结构和内容,便于访谈者完整表达观点。访谈大纲设计主要围绕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和健康信息服务现状,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访谈大纲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1 开放式译码

本步骤需要确保抽取要素尽量来源于原始访谈数据,进而获取相关初始概念。前期由两位研究人员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将26个访谈文本导入Nvivo12,对访谈内容进行逐句编码,抽取老年健康信息需求的自由节点。在编码过程中,受访者表达清晰的要素可以直接抽取,对于不明确的要素需要由研究者进行归纳,如“日常可以吃什么”属于饮食概念,可归类为“饮食”的节点。最终,初步得到分散的自由节点115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有:饮食(21)、运动(18)、养生(15)、病因(13)、医疗费用(13)、症状(10)、预防(10)、诊断方法(9)、宣传讲座(9)、心理健康教育(9)等。部分开放式译码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式译码过程(部分)

3.2 主轴译码

在开放式译码抽取初始概念后,发现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整体较为分散,尤其是频次在3以下的节点约占总节点的60%,但其累计频率不足10%。为了突出老年群体核心健康信息需求,本研究选取频次大于等于3的节点;将概念相近的自由节点进行合并与归纳(如“医疗花费”“住院费”统一归纳为“医疗费用”;“病症表现”“症状”等归纳为“症状”)。最终获得自由节点50个,对应编码为a1,...,a50,并进一步归纳为7个树节点,分别命名为日常健康管理信息、基础病理知识、治疗过程和方法、治疗费用、心理健康知识、数据解读、操作使用说明,对应编码为C1,... ,C7。

3.3 选择性译码

在选择性译码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总结树节点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的各要素存在平行关系,借鉴已有健康信息需求的分类,通过总结将7个树节点归纳为4个更高层次的健康信息需求范畴,分别为普及型、治疗型、心理型、技术设备型。详见表3。

表3 选择性译码结果

从表3可知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主要有4类。

第一,普及型健康信息需求。这类健康信息主要包含老年群体基本日常生活保健常识、自身疾病的饮食与护理以及浅显的医学基础知识等[35,45]。因此,本研究将主轴译码过程获取的树节点C1日常健康管理信息和C2基础病理知识归为一类,并命名为普及型健康信息需求。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主要是高血压、慢性肝胆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最渴望获取与慢性病有关的a1饮食(21)、a5运动(18)、a9养生(15)、a3睡眠(9)、a13营养(7)、a20护理(7)等信息。据中国老龄协会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病的比例达69.2%,个人日常照护是缓解慢病的主要方式[46]。此外,老年群体更多关注基本病理知识,涉及a14病因(13)、a29症状(10)、a37预防(10)、a6并发症(6)、a26临床表现(5)等;钱宇星等对“老年人之家”的健康文本进行挖掘,发现老年群体在网络中生成大量有关“疾病防治”的内容[30],表明通过对病理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可以指导健康管理、预防疾病。

第二,治疗型健康信息需求。这类信息更多是老年群体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去了解诊疗和愈后调理,关注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用药剂量等相关内容[35]。本研究中,此类信息需求主要分为C3治疗过程和方法、C4治疗费用两个层次,其中治疗过程和方法主要包含a36诊断方法(9)、a45诊断结果(5)、a7处方(5)、a25体检报告(4)、a18诊断依据(4)、a39治疗流程(4)、a12治疗方法(3)、a17病历(3)等。此外,已有研究发现服务价格直接影响用户健康信息服务购买意愿,进而影响健康信息行为[47]。因此,本研究将治疗费用有关的信息也纳入治疗型健康信息需求,主要涉及a42医疗费用(13)、a23医疗保险(7)、a43报销比例(6)、a35结算方式(6)等。老年群体因特殊的健康状况,就诊模式主要以线下为主,很难提前了解治疗涉及的费用、方法和流程等信息。相比于其他年轻群体,老年人对疾病治疗过程、方法和费用的信息需求更迫切[14]。

第三,心理型健康信息需求。伴随生理老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老人心理也相应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容易出现孤独、寂寞、失落、焦虑、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48]。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基础,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信息服务的建设[31]。因此,本研究将a19心理健康教育(9)、a15心理学书籍(7)、a33心理学文献(5)、a4心理咨询(5)、a21心理测试(3)、a8心理课程(3)等信息命名为C5心理健康知识。在访谈中,老人提到缓解孤独感的方式,如A7:“我喜欢每天去图书馆溜达,有一些心理学书籍可以阅读,每次阅读后我感觉自己充实了很多,通过阅读还可以缓解孤独”。同时,社交环境的缺失甚至独居的现状令老人更是感觉到压抑,变得暴躁、抑郁等,他们渴望寻找相关心理学的书籍、影视资料以及活动等以缓解这一现状。目前部分图书馆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需求,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题文献资源、阅读疗法等方式提供心理健康信息[31]。

第四,技术设备型健康信息需求。伴随养老智能化、健康电子化的发展,各类在线健康社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可穿戴设备等被应用在智慧社区中。本研究挖掘的技术设备型健康信息需求突出了智慧社区环境下的新特征,属于新环境下延伸的新需求。已有研究发现老人渴望了解数字化产品的使用和解读[49]。通过访谈,多数老人表示对相关健康技术设备及其数据的使用存在障碍,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以及移动终端监测的生理数据、健康报告等。因此,本研究将涉及健康技术设备的C6数据解读以及C7操作使用说明两方面的信息命名为技术设备型健康信息需求,主要包含a46生理数据(5)、a31健康报告(3)、a11体征数据(3)、a47在线健康社区(7)、a41健康服务平台(4)、a10可穿戴设备(3)等。老年人无法像年轻群体一样熟练使用网络、数字化产品,也无法像医生、护士等群体可以专业解读健康数据,他们渴望能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等手段,获取健康信息并进行个人健康管理,但如何使用以及理解这些数据对个人健康尤为重要。

4 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构建

通过开放式访谈,本研究将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分为普及型、治疗型、心理型、技术设备型等4类,具体表现在日常健康管理信息、基础病理知识、治疗过程和方法、治疗费用、心理健康知识、数据解读、操作使用说明等方面。满足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不仅直接关涉老人身心健康,也是国家智慧养老战略发展中的应有之义。根据民政部《关于做好2020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推动健全的养老服务必须坚定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之间的“联动响应、协作发展”机制[50]。为此,本研究构建了“老年群体+智慧社区”“老年群体+智慧社区+医疗卫生组织”“老年群体+智慧社区+公共文化部门”“老年群体+智慧社区+涉老商业机构”4类面向老年群体的智慧社区联动协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智慧社区、医疗卫生组织、公共文化部门和涉老商业机构之间的联动协作,为老年群体提供主动、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服务。具体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4.1 “老年群体+智慧社区”模式

智慧社区针对老年群体的信息服务应重视“互联、共享、集成、互动”的准则,尤其注重借助新技术、新设备等[51]。(1)互联角度:结合当前发展成熟的老年教育企业,如“快乐50”“家游学院”,令线上与线下(online&offline)双运营模式优势显著。在线下,社区服务者应定期走访老年群体、构建居民档案;社区医生通过病历跟踪及构建健康档案;在线上,需要构建集健康信息输入、采集、查询、分析等一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这样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线下线上数据互联,以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响应健康信息服务需求。(2)共享角度:智慧社区应积极通过宣传讲座、培训、健康咨询、远程视频等方式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共享,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促进信息交流、传播。(3)集成角度:目前涉及老年群体健康的信息包含体征数据、轨迹数据、生理数据等多种类型,为了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的解读,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4)互动角度:社区应定期组织老年群体之间的“面对面”活动,深入了解其需求;此外,构建虚拟交流平台,如“老年人互助群”,便于老年人之间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以挖掘隐性需求。智慧社区作为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核心主体,需要与医疗卫生组织、公共文化部门、涉老商业机构进行联动协同,共同服务于社区老年群体。

4.2 “老年群体+智慧社区+医疗卫生组织”模式

与智慧社区老年群体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组织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综合性医疗机构拥有专业的医生、先进的技术,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健康信息服务。在访谈中,老年人表示最信任的健康信息来源于医生,因此综合医院的各类医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社区义诊、讲座等形式,向老年群体普及有关日常健康管理、基本病理、治疗过程和方法、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常识,使老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饮食、运动、养生,以及疾病类型、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的方法和费用等信息,这对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至关重要[6]。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各大综合医院实现了医疗健康管理电子化,同时在线健康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发展迅速,老年人逐步成为线上活跃用户。但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过载等问题成为老年用户的利用障碍,建议相关医院、医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以提供针对性健康信息服务,如设置简易便捷的信息查询通道、导航式下载端口以及个性化信息推送等。社区医院作为智慧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构建老年群体“健康档案”,根据社区老人整体健康状况提供有关疾病科普、预防、诊断、保险等的信息服务,如制作健康宣传手册、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组织培训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可以通过上门、电话咨询、线上交流(QQ、微信)等方式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社区医院应积极与综合医院协作,提供就诊指导和建设性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可以借助当前发展迅速的直播平台(如抖音、美拍)开展老年健康信息推送。智慧社区也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响应医疗卫生组织的服务,在社区健康服务平台设置“一键预约”“一键呼叫”等快捷方式,借助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传感的个人健康数据,实现“风险预警”,保证老年群体及时与医护取得联系,并令医疗卫生组织快速响应。

4.3 “老年群体+智慧社区+公共文化部门”模式

已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病症可以通过及时获取信息来提高治疗效果[35]。图书馆作为保障社会成员公平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52],其馆藏健康信息资源为老年群体健康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53]。本研究认为与智慧社区健康服务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部门主要是公共图书馆。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有针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根据不同老人的需求差异,通过增强健康类信息资源馆藏、举办健康科普讲座和疾病科普培训、协同信息推荐等方式促进健康信息的共享,从而更好地提供老年群体所需的日常健康管理信息、基本病理知识以及心理健康信息等。此外,有一类特殊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一定区域内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文献信息的集散场所[35],更贴近老年读者,值得重视。很多发达国家已开展较完整的社区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如创设健康专刊、营造健康阅读氛围、设置心理咨询室等;但国内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还有所不足,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本研究认为国内公共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整合健康信息资源、创办健康专刊、举办健康知识竞赛和游戏化健康问答活动等,以开放、娱乐的形式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服务。同时,也应积极联合涉老服务机构及卫生机构,开设计算机技能培训、健康资源检索教学等项目,帮助老年人自主解读基本生理及体征数据,使其能初步判断健康状况,并有能力利用相关健康服务平台、在线健康社区、可穿戴设备等进行个人健康管理。智慧社区健康服务平台以及智能应用设备可以直接与数字化图书馆对接,实行数据在线获取、分享,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老年群体日常阅读习惯,分析其健康信息需求,进而主动响应、实现一体化服务。

4.4 “老年群体+智慧社区+涉老商业机构”模式

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有关的涉老商业机构,主要有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产品开发商等。已有研究发现,老人照护者以及涉老商业机构更能充分了解老年群体的需求[54],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康复、护理服务,具有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的经验。现实生活中,实现老年人“一对一”服务困难重重,相关机构可以依托智慧社区,将护理、保健、饮食、营养等健康信息传递给专门的社区健康服务站,再由服务站工作者宣传、推送给老年群体及其子女。此外,伴随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针对老年群体的可穿戴设备种类众多、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辅助个人进行健康管理[55],但是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解读数据是老年群体的主要使用障碍。相关产品开发商有责任帮助使用者学习和熟悉产品操作,可以通过直接联系或者由社区工作者统一收集的方式获取老年群体的反馈,开展定期培训、提供免费体验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涉老商业机构也应充分联合医疗卫生组织,收集、合并、分析和利用老年群体健康数据,依托智慧社区共同完成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老年人健康数据标准不一,智慧社区应考虑利用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沟通。

5 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健康养老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然而,目前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缺乏专业性指导。本研究以定性研究为起点,利用扎根理论进行开放式访谈,挖掘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智慧社区联动协作健康信息服务模式。本研究丰富了老年群体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服务的研究内容,对满足老年群体信息需求以及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尤其是对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养老型社区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是可以自理的老人,而且研究对象仅来自两个智慧社区。未来需要对健康信息需求更为迫切的半失能、完全失能老人给予更多关注,并考虑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的多样化群体。此外,本研究构建的智慧社区健康信息服务模式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查缺补漏。

猜你喜欢
群体智慧社区
社区大作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影像社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