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是形象直观

2020-12-16 02:56张丽娜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8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司马迁人文

张丽娜

在高中历史教學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其主要原因,便在于它们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场好的电影,一部好的小说,其教育意义往往大于一些专门书籍,并能长时间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电视和小说是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画面来刺激大脑,产生了较强烈的条件反射,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把握,所记忆。

例如,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军严明整肃、威武雄壮的阵容和奋击万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此而加深对秦始皇横扫六国、廓清宇内这段历史事实的理解。观看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吐蕃使者不卑不亢、矜持谦恭的神态和唐太宗深沉谦和、气度非凡的气质,从而能够加深理解唐初的和亲政策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其他如“大泽乡起义”插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秦末农民痛恨暴政、揭竿而起的历史事实,“虎门销烟”浮雕,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又如,为了说明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中学历史教材中为我们展示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张画图的艺术功效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就可以使学生仿佛身置其间,亲身感受到东京街头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车马行人,以及各种商贩不绝于耳的吆喝叫卖声,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搜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司马迁写事令人有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八年之间,项羽骤起骤落。他兴于巨鹿之战,亡于垓下之围,其间的过渡则为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这三个场面作了绘声绘色、情调不同的描写。巨鹿之战充满了壮烈,垓下之围弥漫着悲凉,而鸿门宴却在紧张肃杀、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描写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惊慌惶恐和张良的临危不乱。这些生动的史实若配之以娴熟的教技,当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悬念迭起的鸿门宴,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和直观教具的运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鲜活的历史往往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而文化史教学也往往没有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批评道:“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这样的文化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随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具体来说,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下,中学历史课程中文化史的教学基于其教学内容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文化史的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搜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比如,关于“苏联的形成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我整理为一册,上“世界现代史”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司马迁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