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下初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

2020-12-17 13:52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学周静君
数学大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罚球一元二次方程本课

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学 周静君

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使命是“育人”,只有不忘教育的这一“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助力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助力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如何理解这一教育理念,将其与教育的使命相结合,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在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线教师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培养初三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研究对象,立足初三学生的发展需要,探讨了“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下初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一、如何理解“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教”与“学”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两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教”是为了“学”,进而,“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指出:“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一定的凝聚力和内动力;而“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标之一即是进一步加强“学”的凝聚力和内动力,通过让“学”能够“自教”,而实现“教”的“不教”。在这一过程中,“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

那么,如何“教”,才能实现“不教”?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找准“教”与“学”的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自教”“自学”的能力。一方面发掘学生的个体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以实现学生的“自学”;另一方面发掘团队力量,让学生通过团队得到互补,实现扬长补短,从而落实学生的“自教”。而“学”的目标定位是透析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的内在规律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用学科思想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运用学科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提高自学能力。

归纳起来,“教是为了不教”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目标,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出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通过授之以渔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二、“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应用

1.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苏教版九年级初中数学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课,本章是初中数学教材中方程类知识的一次升华,在此之前,学生曾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与方程等知识,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本课也是方程类知识在初高中衔接中的重点课程。进入高中后,学生将会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因此,运用“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加大本课的教学力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让初三学生通过本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应用“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所在。

2.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实践

运用“教是为了不教”来组织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师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如何通过“教是为了不教”来培养初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二是如何通过独立学习能力的巩固与养成来提高初高中衔接的有效性。

以两个关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笔者将本课教学划分成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导入习题:①8x-y=5; ②xy=3; ③2x²-y=9。

设问:(1)三组习题中哪一个属于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归已学知识并解答:(1)第一个方程属于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特征是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在此基础上,再次分别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回归已学知识,再次明确何为方程的项、什么是方程中项的系数等概念,最后回归到一元二次方程,以问题创设情境:应当如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之前所学与本课学习之间具有哪些共通点?

带着问题,让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已掌握学科的内在规律及其思想方法。因此,笔者在课堂开篇采用复习的方式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产生进一步探究方程知识的好奇心,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带动学生于课堂开篇建立起关于方程的认知图式,从而理顺学习的思路,掌握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接下来开展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中段,笔者再次引入之前所学知识,让学生运用同类相异的方法来探究和认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导入习题:在一场CBA 比赛中,广东队的球员朱芳雨投2 分球和罚球累积得到28 分,那么他投球得了多少分?罚球得了多少分?本题属于什么类型?解决本题的关键点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本题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属于二元一次方程,设他投球得了x 分,罚球得了y 分。解决本题的关键点在于投进球和罚球的次数。

习题拓展:在一场CBA 比赛中,广东队的球员朱芳雨22 投14中共得到了28 分,其中包括3 个3 分球。假设他的2 分罚球全中,那么在这场比赛中,他共计得到了几个2 分球和几个罚球?

设问:可否结合上一个问题的解答经验,对这一习题的特征进行概括?

带着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的整式方程属于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意图:概念、定义或性质是反映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概念认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的中段,学生已基本理顺了已学知识的结构,并进入了一个较为专注的学习状态。为此,笔者让生进一步以已学为基点,感知和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梳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透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引入生活习题:(1)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在2 年内从3 万册增加到了5.2 万册,那么,平均每年藏书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2)超市某商品每件可盈利15 元,每日可售出30 件,而每件降价2 元,则每日可售出36 件。若要实现每天盈利1000 元的目标,该商品应当如何降价?

设计意图:在课堂结尾部分,通过之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掌握了方程式的特性、规律和解法。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导入习题,让学生运用前几个环节的学习经验,通过类比、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强化概念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不仅与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相契合,更与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相契合,与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因此,将“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引入课堂,以“教是为了不教”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为当下以及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罚球一元二次方程本课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分分钟,帮你梳理一元二次方程
例说“一元二次方程”在中考中的应用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漫话“共同富裕”